谁说预制菜不能贵?西贝展现“贵”才是核心,杨毅:嫌贵可以不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18:41 1

摘要:如今预制菜早已不是 “小众选择”,而是餐饮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头部餐饮品牌的预制菜,大多经过严格的品控流程 。

西贝预制菜问题,让网友在网络上分成两大阵营。

“支持”和“拒绝”吵得不可开交。

一个简单的问题,硬生生就被各种营销号推到了复杂的深渊。谁都忘记了这场闹剧最为核心的主题“贵”!

预制菜擦边的“小贵” 模式留住消费者吗?

大家要明白一个前提,预制菜≠劣质菜。

如今预制菜早已不是 “小众选择”,而是餐饮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头部餐饮品牌的预制菜,大多经过严格的品控流程 。

海底捞的毛肚会在中央厨房完成预处理,冷链运输到门店只需简单烫煮;眉州东坡的东坡肘子,从选材到卤制都有标准化参数,反而比门店临时制作更安全。

西贝自然也是如此,中央厨房制作预制菜要经过光谱检测选食材、多温区冷链保鲜,最后到门店才进行简单加热或调味,品质本身没太大问题。

为何这次风波会闹得这么大,时隔这么多天热度居高不下?

还不是因“透明化” 和 “性价比” 的双重缺失。消费者不是傻子,能在西贝消费的大多都不穷,可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罗永浩最开始质疑的就是西贝在宣传时擦边的“新鲜食材”和误导顾客的“几小时熬制鸡汤”。认为顾客花了高价却没被告知是预制菜,这是打着擦边球拿顾客当傻子。

认为西贝应该将预制菜和现做现炒的菜进行分开标准,价格也应该明示。

根据美团研究院《中国餐饮年度观察和大数据 2025》显示,2024年正餐客单价同比下降13.9%,20到80元区间的消费增长最快。像小菜园这样的品牌客单价55到60元还能保持 14% 的净利率。

反观西贝一边用预制菜降低了部分门店制作成本,一边却没让消费者感受到 “成本下降的红利”,这种 “只降成本不降价格” 的操作,自然容易引发不满。

而且西贝的核心对标用户 是“带娃家庭”,为了抓住这群人,西贝在很多“看不见的地方”花了不少钱。

而供应链就是西贝最常提的“高价理由”。

杨毅也表示向西贝这种规模就不能达到现炒现做,如果老百姓不接受预制菜太贵可以选择不吃!

2017 年西贝就砸6000万建了武川莜面加工厂,单是引进瑞士布勒的加工设备就花了1500万,之后每年还要投两三百万升级技术。

为了选好羊肉西贝会从一群羊里挑出品质最好的 10%,还联合内蒙古农科院研发有机莜面种子 这些投入,让西贝的食材成本比普通西北菜餐厅高 10%-15%。

再看儿童餐的“专属成本”。西贝的儿童餐具是FDA安全标准的,一套采购价就有 12 元,是普通餐厅餐具的 4 倍。

为了 “15 分钟优先上齐儿童餐”,每家门店要多配 2 个服务员专门负责儿童餐。

周末的 “莜面体验营”光是物料和老师费用,每家店每月就要花 5000 多。

对比同样做家庭餐的外婆家,儿童餐不仅有专属餐具,客单价还比西贝低 30%,西贝的 “隐性成本” 显然没转化成消费者眼中的 “超值体验”。

更关键的是西贝过去几年在 “第二曲线” 上的试错成本,也间接分摊到了菜品价格里。

从西贝燕麦面到贾国龙小锅牛肉,快餐业务的探索花了近10亿,这些沉没成本最终都要靠正餐业务的 “高毛利” 来覆盖。

可问题是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没人愿意为品牌的 “试错” 买单。

事情曝光后西贝也做过调整,把几道核心菜品从预制改回门店现制,试图挽回消费者信任。

可这种调整治标不治本,现制增加了人工和食材损耗,反而让成本更高,价格自然降不下来。

西贝不是不能降价,而是要找对 “降法”。参考折扣零售的逻辑它完全可以走 “差异化定价” 路线,比如将21元的馒头、鸡蛋这类 “基础款” 菜品,适当降低价格拉近和大众消费者的距离。

对烤羊腿、有机莜面这类 “招牌款”,则通过强化 “品质感” 来留住愿意买单的用户,比如在菜单上标注 “内蒙古 6 个月羔羊,牧场直供”,甚至贴上溯源码,让消费者看到 “贵的价值”。

即使是预制菜也要让顾客明白自己的预制菜为什么贵!打破大众对预制菜便宜的刻板印象。

更重要的是,西贝要放下 “端着” 的姿态,做好预制菜的 “透明化”。

消费者不是反对预制菜,而是反对“被隐瞒”。

如果西贝能在菜单上明确标注 “预制工艺”,在门店用屏幕播放中央厨房的制作流程,甚至开放工厂参观,反而能让消费者感受到 “标准化的安心”。

就像山姆卖冻品海鲜时,会主动告诉消费者 “冻品比活鲜更安全”,这种坦诚远比 “藏着掖着” 更能赢得信任。

来源:靳律法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