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9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召开“辉煌‘十四五’‘赣’出新精彩”系列新闻发布会:“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成效新闻发布会。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宋斌介绍“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成效。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涂迎九,省自然资源
新闻发布会现场(文颖 摄)
9月19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召开“辉煌‘十四五’‘赣’出新精彩”系列新闻发布会:“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成效新闻发布会。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宋斌介绍“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成效。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涂迎九,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处处长邹艳,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处处长吴欣,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处长王力安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徐承主持新闻发布会。
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徐承(文颖 摄)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辉煌‘十四五’‘赣’出新精彩”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九场,邀请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宋斌先生,党组成员、副厅长涂迎九先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处处长邹艳女士,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处处长吴欣先生,地质勘查管理处处长王力安先生,请他们介绍“十四五”时期我省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成效,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先请宋斌先生作介绍。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宋斌(文颖 摄)
宋斌: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全省自然资源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十四五”以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围绕加快打造“三大高地”、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坚持守底线防风险、优空间重保障、抓改革促发展、强基础惠民生,自然资源工作取得新的明显成效,有力支撑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评估情况看,“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良好,9项指标中,5项已经提前完成,其余4项可如期完成。
这五年,我们聚焦“优化空间”,高品质国土空间格局总体形成。推进“多规合一”改革,构建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发布《江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全面完成市、县(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加快编制审批1339个乡镇总体规划。6400余个“应编类”村庄完成规划编制,其余约1万个村庄采取“通则”方式实现规划依据有效覆盖。有序推进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审批,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覆盖率达80%,完成24个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编制。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将主体功能分区单元细化至乡镇。省市县均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建成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基本实现“三区三线”动态监测和规划全流程管理。
这五年,我们聚焦“服务发展”,高质量要素保障有力有效。全省批准建设用地91.97万亩,供应国有建设用地141.99万亩,保障302个“1269”行动计划项目,208个“十百千万”工程示范引领性项目用地,助推乡村振兴发展,项目合理用地“应保尽保”。深入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发现矿产地153处,其中战略性矿产地47处。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广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累计组合供应35单,总金额174.57亿元。向160余个部门(单位)提供基础地理信息产品,其中地形图4.56万幅,是“十三五”期间的2.12倍。
这五年,我们聚焦“守牢底线”,高水平资源生态保护基础更加坚实。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全省4004.59万亩耕地保有量和3545.4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带位置下达至各设区市,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构建耕地保护“1+N”政策体系,编制实施耕地保护专项规划,建立储备耕地机制。推进占补平衡制度改革,强化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管理。耕地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协同监管机制,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稳定在4.12万平方公里。制定生态修复规划,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累计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8548座,面积46.5万亩,连续四年获批并实施5个国家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望仙谷等3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案例列入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建成绿色矿山262座,占在产矿山数量45.8%,总量和占比均列全国前列。
这五年,我们聚焦“全面节约”,高效率利用资源迈出坚实步伐。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提质增效,13个县(市)被认定为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标准地”供地比例由2020年的39.3%提升至2024年的70%。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处置批而未供土地79.97万亩、闲置土地26.59万亩,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2021-2024年,全省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累计下降16.91%。出台全国首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方法。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或资源枯竭的矿山实行“关停并转”,全省矿山数量由2020年的2414座减少到2024年的1960座,其中大中型矿山由427座增加至1044座,占比由17.69%增长到53.27%。
这五年,我们聚焦“治理增效”,高效能惠民安民更加可感可及。推进“法治自然”建设,出台和修订《江西省矿山生态修复与利用条例》等4部地方性法规。严格执法监督,土地、矿产违法总量下降至历史最低。加快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实现全国首个森林资源、首个液体矿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推出不动产“带押过户”“交地(房)即交证”等便民措施,推进“保交楼”“保交房”办证工作。累计化解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房屋41.82万套,化解率达95.35%。实现中部六省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省级以上投入资金17.37亿元,实施705个地灾防治项目,建成普适型监测预警点2770处,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3466处。成功避让地质灾害92起,避免可能伤亡人员574人。与“十三五”相比,灾险情发生数量、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46.25%、43.48%、64.58%。
下一步,我们将打好“十四五”收官战,编好“十五五”自然资源保护利用规划,推进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徐承:谢谢宋厅长!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
人民网记者(文颖 摄)
人民网记者:请问“十四五”期间,江西省在推进“多规合一”改革和加快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上有哪些举措?
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处处长吴欣(文颖 摄)
吴欣:五年来,我厅聚焦高水平开发和保护,持续推动我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主要采取以下四项举措:
一是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绘就空间治理蓝图。全面完成省级、11个设区市、84个县(市、区)以及赣江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报批,优化细化主体功能分区,推动构建“一圈引领、两轴驱动、江湖联保、三屏筑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出台17项规划编制技术标准,有序推进详细规划、村庄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全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
二是严格划定落实“三区三线”,夯实开发保护底线。坚持底线思维,突出保护优先、生态优先、安全优先,全省划定耕地保有量4004.5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3545.4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4.12万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严格落实三条控制线管控要求,构建以《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意见》为引领的耕地保护“1+7”政策体系,出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管理办法,规范生态保护红线内有限人为活动管理,促进城镇开发边界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三是坚定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着力提升城乡空间品质。指导各地在规划中完善各类设施用地布局,健全城市绿地与开敞空间体系,强化城市安全韧性,努力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空间。规划至2035年,11个设区市中心城区道路密度由5.81公里/平方公里增加至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由7.47平方米增加至12平方米,15分钟生活圈覆盖率由70%提升至90%,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
四是持续强化规划实施监督,着力提升空间治理效能。坚决守住法律底线和安全红线,切实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和用途管制监督管理,先后印发“一书三证”、规划条件、规划核实等规划许可管理文件,修订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管理专项检查,全面建成省市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切实强化规划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
江西日报记者(文颖 摄)
江西日报记者:请问近五年来,我省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处处长邹艳(文颖 摄)
邹艳: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建立节约集约用地“五套体系”,不断提升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一是建立一套聚合力、见长效的节地政策体系。从开展批而未用土地消化专项行动,到出台《关于实施“节地增效”行动的指导意见》,再到2024年制订《关于深入推进全省用地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形成一以贯之的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体系。在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下,我省“十四五”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预计超额完成2个百分点。因节约集约用地等工作成效良好连续三年获国务院大督查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奖励。
二是建立一套底数清、评价实的用地监测体系。建立江西省土地利用动态监管系统,创新提出批而未用土地消化周期概念,对供后土地实行线上、实景、实时动态监测,准确掌握用地消化处置情况。同时,开展省级以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监测,形成开发区集约度评价分值。每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累计消化批而未用土地109.92万亩,消化周期降至3年,较2021年初下降1.1年,消化周期总体达到相对合理区间。
三是建立一套盘存量、限增量的倒逼机制体系。对批而未用土地多、消化周期长的,暂停新增建设用地审核审批。对开发区未开发土地多的,限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涉及的工业用地在开发区外布局。对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益低、集约度排序靠后的,限制扩区;对连续两年集约度靠后的开发区,实施“缩区”。我省21个工业主导型开发区列全国200位之前的由1个增加到4个,创历史新高。
四是建立一套立导向、有奖惩的考核激励体系。将节约集约用地指标纳入设区市综合考核、开发区综合考核、工业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树立节约集约用地导向。对节约集约用地考核靠前的市县,奖励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并在推广先进经验、评先评优等方面优先推荐。入选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第一、二批案例数8个、自然资源部节地技术节地模式推荐目录案例3个,数量均列全国第二。
五是建立一套促节约、控规模的用地供给体系。省级层面出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工业“标准地”等政策措施,通过创新土地供应方式防止用地粗放、土地闲置。修订完善《江西省建设用地指标》,严格土地使用标准审查,全省各级核减工业用地面积占拟申报总规模比例约20%,有效控制项目用地规模,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文颖 摄)
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请问“十四五”以来我省地质勘查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处长王力安(文颖 摄)
王力安:“十四五”以来,我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重点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全力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省矿产勘查资金投入稳步回升,年平均增长率13.6%。2021-2024年,全省矿产勘查资金总投入17.39亿元,年平均投入4.35亿元,较“十三五”同期(3.87亿元)增长12.22%。主要取得以下成效。
一是基础地质调查稳步推进。争取中央财政资金4505万元,部署12个图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完成调查面积3197平方公里。投入资金6868万元,部署实施46个矿产资源远景调查项目,提交找矿靶区29处,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有效支撑。“十四五”期间完成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面积25168平方千米,现已实现全省国土面积全覆盖。发现无公害富硒土壤资源面积22899.69平方千米,9个地块获得中国地质学会天然富硒土地认证,有力推动全省富硒功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矿产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十四五”期间,全省新增资源量达大中型规模的矿床共144处(其中,大型61处,中型83处)。奉新县白果矿区提交锂资源量47万吨,宜丰县茜坑矿区锂矿勘探新增资源量32万吨,石城县楂山里矿区新增萤石资源量100万吨,永平铜矿区新增钼资源量9.29万吨,为全省“1269”行动提供有力资源保障。
三是地质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先后获批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为进一步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提供有利条件。
凤凰网记者(文颖 摄)
凤凰网记者:“十四五”期间,江西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任务繁重,请问截至目前,江西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进展如何?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涂迎九(文颖 摄)
涂迎九: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我省矿产资源丰富、矿种较齐全。但由于过去较长一段时期粗放型发展,矿山企业普遍“重开发、轻修复”,导致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历史欠账多,治理任务繁重。我省始终坚持一体统筹、科学推进、久久为功,“十四五”期间,我省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年底前将完成既定的9万亩修复任务。总体情况可概括为“1234”,即:
一个条例。在全国出台首部矿山生态修复领域省级地方性法规《江西省矿山生态修复与利用条例》,构建起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矿山生态修复制度。以“小切口”立法解决生态修复问题,为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在矿山生态修复领域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多元参与等方面提供司法保障。
两项行动。联合省生态环境厅等六部门开展矿山生态环境大排查大整治和保护修复两个专项行动,对全省持证矿山进行问题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改。在专项行动中增加绿色矿山建设、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方面工作内容,修订完善我省绿色矿山管理办法和绿色矿山评价指标体系。专项行动期间全省矿山企业累计投入整改资金21.2亿元,新增复绿面积3万余亩。
三类示范。寻乌县废弃矿山综合治理、赣县崩岗生态修复、于都县金桥崩岗片区生态保护修复入选全国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广信区望仙谷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入选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铅山县永平铜矿生态修复案例入选全国首批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四大工程。以争取实施国家工程为抓手,先后实施赣州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和国家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示范工程。其中,我省通过竞争性遴选,连续四年成功申报5个国家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获得中央资金15亿元支持,示范工程覆盖全省11个设区市。通过实施赣州市、抚河流域、长江流域(赣江中游-湘江源片)、长江重点生态区(饶河源-信江流域)、长江重点生态区(鄱阳湖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五个项目,可以完成修复面积8.15万亩,有力缓解我省财政资金投入压力,提升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质效。
我们将持续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生态修复与利用全过程,积极打造矿山生态修复全国样板。
省政府网站记者(文颖 摄)
省政府网站记者:自然资源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请问“十四五”期间,自然资源部门在发挥要素保障作用、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宋斌:自然资源是发展之基、民生之本,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十四五”以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坚持以前置、贴心、专业、高效、廉洁“五项服务”为抓手,强化政策供给,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效,促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入开展前置服务,在建机制、强协同上发力。提前介入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联合发展改革、交通、水利、能源等部门建立重大项目用地报批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重点项目更新维护机制,组建省、市、县三级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工作专班,实行清单式管理、跟踪式推进、销号式落实,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规划和用地问题。
二是深入开展贴心服务,在办实事、解难题上发力。以便民利企增效为宗旨,持续优化提升不动产登记服务,健全完善登记、办税“一窗综合受理”窗口,推广应用电子证书证明,推行不动产司法查控不见面办,不断提升服务质量。面对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明确“群众无过错即办证”原则,开展专项攻坚行动,化解一批群众烦心事。在“保交楼”“保交房”项目中,通过完善相关手续,达到办证条件的比率达92.83%、94.78%,其中,已登记发证比率分别为63.87%、64.37%。
三是深入开展专业服务,在提技能、强支撑上发力。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调查等多元技术资源,构建“天、空、地、网”一体化自然资源综合监测体系,监督提醒相关地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遴选两批共117名挂点服务乡村振兴责任规划师,提供涉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实地勘专业技术队伍汛期驻守,推进人防技防相结合,加强“隐患点+风险区”管控,努力构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四是深入开展高效服务,在优流程、减环节上发力。在南昌、九江、鹰潭、赣州开展授权和委托建设用地审批权试点,赋予设区市更大用地自主权。改进建设用地组卷指导服务台,减少人工审查环节,处室联审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缩小用地预审范围,简化用地预审审查,推行规划选址综合论证。在自然资源部用地审批“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中,我省连续5年排在全国第一档前列。
五是深入开展廉洁服务,在强监管、守底线上发力。优化自然资源行政权力运行监督系统,通过信息化等手段守牢法纪防线。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落实“五项服务”机制,以自然资源精准化保障、高水平服务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
徐承: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