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要变天?老乡鸡自曝用预制菜反成行业标杆,餐饮行业怎么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18:22 1

摘要:一场由罗永浩掀起的舆论风暴,将西贝餐饮推上了风口浪尖,也意外地让另一家企业老乡鸡,成了全行业的正面标杆,事情起因是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的一句吐槽。他直指西贝餐厅的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并用了一个相当情绪化的词:“恶心”,尤其是在菜品定价不菲的情况下。

一场由罗永浩掀起的舆论风暴,将西贝餐饮推上了风口浪尖,也意外地让另一家企业老乡鸡,成了全行业的正面标杆,事情起因是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的一句吐槽。他直指西贝餐厅的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并用了一个相当情绪化的词:“恶心”,尤其是在菜品定价不菲的情况下。

他还悬赏十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罗永浩的核心诉求其实并非要彻底消灭预制菜,他要的是一个消费者的基本权利:透明。餐厅用了,就得明明白白地告诉顾客。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显然被激怒了,他觉得“恶心”这个词非常伤人,并坚决否认自家用的是“预制菜”,而是强调那叫“预加工”,两者不能划等号,为了自证清白,西贝不仅宣布要起诉罗永浩,还决定开放全国所有门店的后厨,任人检验。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恐慌,根源上并非技术抵触,而是一种价值被剥夺的感觉,这就好比你花钱买手工现包的饺子,店家却给你端上一盘速冻水饺,还卖一样的价钱。罗永浩那句“还那么贵”的吐槽,精准地戳中了大众的痛点。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知情权的缺失,江苏省消保委的一份调研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有接近八成的消费者表示,自己从未被餐厅告知过菜品是否为预制,这种“被蒙在鼓里”的感觉,严重侵蚀了最基本的消费信任。

消费者的心态其实很简单,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不怕你用预制菜,就怕你用了还不告诉我。”长久以来,“小作坊料理包”等负面新闻,让很多人对预制菜形成了刻板印象,直接将其与“劣质”、“不健康”划上等号。

这种污名化的投射,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未知事物的焦虑,其实,有专家反驳过这种“劣质论”。他们认为,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预制菜,在卫生和安全标准上,可能比一些小餐馆的后厨还要干净。

在大多数顾客看来,只要不是在餐厅后厨从生到熟现场烹饪的,都算是预制菜,他们其实也能理解餐厅出于成本、效率,甚至是商场明火限制等原因使用预制菜,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得让我知道。

就在整个行业因为预制菜问题陷入信任危机时,老乡鸡用一种近乎“自曝”的方式,给所有人上了一课,他们的成功,不是一次简单的公关胜利,而是将“信息透明”这个概念,彻彻底底地转化成了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商业资产。

去年315晚会后,预制菜话题引发了巨大的舆论关注。老乡鸡的年轻团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发布一份长达20万字的《老乡鸡菜品溯源报告》,这份报告堪称“史无前例”,它详细公开了店里180多道菜品的原料、供应商、制作方法等所有细节。

报告里把菜品分得清清楚楚:总共119个菜品中,有84个是餐厅现场制作的,占比高达70.6%,另外33个属于半预制,占比27.7%。而真正意义上复热即可的预制菜,只有2个,分别是笋子烧肉和秘汁卤肉饭,占比仅1.7%。

这还不够。老乡鸡直接在餐厅里设置了公示墙,用颜色来区分菜品类型,一目了然,绿色标签代表餐厅现做,你可以放心吃到那份“锅气”,黄色标签代表半预制,意味着中央厨房或供应商完成了初步加工,门店的厨师会完成最后的烹饪步骤。

红色标签则代表复热预制,也就是中央厨房做好的成品,门店只是加热一下,他们甚至还开通了中央厨房和餐厅后厨的实时监控直播,这种做法,等于把选择权完完全全地交还给了顾客。你想吃现炒的,点绿色的。你不介意效率,想快点吃上,选红黄色的也无妨。

在同行普遍选择隐瞒和模糊处理的时候,老乡鸡这种坦诚,瞬间构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品牌护城河,市场的反馈是立竿见影的,罗永浩在直播中点名表扬了老乡鸡,呼吁所有餐饮同行都来学习。网友们则盛赞其“诚实”,甚至开玩笑说把那份20万字的报告当成了“菜谱”来研究。

当负面舆情席卷行业时,老乡鸡前期建立的透明形象,使其成为了“泼天流量”的最大受益者,把一场潜在的危机转化为了巨大的品牌资产,最终,这一切都反映在了实打实的业绩上。

数据显示,2022年,老乡鸡的营业额逆势增长了37%。这个数字,强有力地证明了透明化策略不仅不会吓跑顾客,反而能带来丰厚的商业回报,彻底打破了行业内“公开就会影响销量”的陈旧迷思。

老乡鸡的成功,为整个餐饮行业照亮了一条路。但要让这条路变成所有餐厅都能走的康庄大道,单靠个别企业的道德自觉是远远不够的。

实现全行业的透明化,是一场系统性的工程,它触及了标准定义、成本分摊和监管机制等多个深层次问题,这是一场从“野蛮生长”到“合规时代”的艰难过渡,面临着三重结构性的障碍。

首先是标准之困。消费者眼里的“预制菜”和行业内部的“预加工”定义,存在巨大鸿沟。到底切好的土豆丝算不算,腌制好的牛排算不算,亟待国家层面出台统一的标准,来规范这个“话语体系”。

其次是成本之压。要实现真正的透明化,意味着更高的要求。比如国家标准升级后可能禁止使用防腐剂,对冷链运输的要求也会更高,这些都会推高企业的运营成本,对于利润本就微薄的中小餐饮企业来说,这可能是生死存亡的考验。一场行业洗牌或许在所难免。

最后是监管之软。尽管在今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个部门已经发布了通知,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并推广使用明示标志,但通知中的措辞是“推广”,而非“强制”。这种表述,给了一些企业规避信息披露的灰色空间,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比如日本从2001年起就开始推行“外食产业原产地表示制度”,美国FDA也要求连锁餐厅公开主要食材的来源,技术的“赋能”则提供了解决方案。有专家建议,可以建立一个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的全国统一信息追溯电子平台。

而最终极的驱动力,将来自市场的“自净化”。当90后等新一代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知情权,他们的“用脚投票”将成为最强大的力量。引入第三方评级机构和消费者协会的监督,也会倒逼更多企业效仿老乡鸡的透明化模式。

预制菜的争议,本质上是食品工业化进程中,消费者权利意识的觉醒,与行业信息透明度严重不足之间的一场尖锐矛盾,老乡鸡的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透明化不是一种负担,而是未来餐饮业的“生存必需品”。

来源:采风百晓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