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有网友称在必胜客花19元点了一杯橙汁,发现店员直接将大瓶美汁源果粒橙倒入玻璃杯中,加入冰块完成制作。据查询,市面上一瓶450ml的美汁源果粒橙零售价约3元,而必胜客同款橙汁(280ml)售价19元,单位价格约为前者6倍。(9月19日经视直播)
□段美妍(重庆大学)
近日,有网友称在必胜客花19元点了一杯橙汁,发现店员直接将大瓶美汁源果粒橙倒入玻璃杯中,加入冰块完成制作。据查询,市面上一瓶450ml的美汁源果粒橙零售价约3元,而必胜客同款橙汁(280ml)售价19元,单位价格约为前者6倍。(9月19日经视直播)
记者在某外卖平台搜索必胜客此款商品时发现,商品详情页明确标注“主要原料为美汁源果粒橙橙汁饮料”;事后必胜客客服也回应,该款橙汁饮品确实使用美汁源果粒橙饮料制作。
尽管该商品页面已明确标注原材料为“美汁源果粒橙”,且价格明码标价,但如此高的商品溢价仍引发网友热议。我们理解商家需通过经营盈利,但6倍的单位价格溢价是否合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需要得到重视,商品定价既应透明,也需把握合理尺度。
餐饮行业中,“简单加工却高价售卖”的情况并不少见。毕竟除了食材本身的成本,人工、水电、门店租金、品牌运营等附加成本均需纳入定价考量。在明码标价且定价合理的前提下,适当溢价属于正常商业行为——例如机场、高铁站等场地成本较高的场所,商品价格普遍高于普通门店。只要商家如实告知商品信息、做到明码标价,基于“买卖自愿”的市场原则,消费者在知情情况下自主选择购买,符合市场交易规则。而必胜客这款橙汁引发争议,很大程度源于消费者的“认知落差”:部分消费者点单时可能未仔细查看商品详情页标注的原材料信息,看到19元的标价,自然可能认为饮品为鲜榨橙汁,可实际拿到的却是零售价仅3元/450ml的预包装果粒橙。6倍的价格差距,难免让消费者产生心理失衡与被“隐性误导”的感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经营者销售、收购商品和提供服务,应当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注明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计价单位、价格或者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情况。从法律层面看,“换包装提价”的做法虽未违反明码标价要求,但这种高溢价的合理性仍值得商榷,商品定价的透明度与合理性仍需进一步完善。对消费者而言,在点单前应主动查看商品详情,了解原材料、规格等关键信息;若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应通过合法途径维权。
此事更应引发餐饮企业的反思:一味利用不合理高定价获取巨额利润,并非长久经营之道,消费者并不会一直为其盲目“买单”。只有坚持定价透明,以合理的价格、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吸引消费者,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