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2025年高校毕业季撞上AI革命浪潮,当985硕士在招聘会与00后主播抢饭碗,我们突然发现:这个号称"世界工厂"的经济体,竟容不下一个中年人的工位!
"35岁?抱歉,您的简历不符合我们的岗位要求。"
——这句冰冷的拒绝,正成为千万中国打工人的职场墓志铭。
当2025年高校毕业季撞上AI革命浪潮,当985硕士在招聘会与00后主播抢饭碗,我们突然发现:这个号称"世界工厂"的经济体,竟容不下一个中年人的工位!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5届高校毕业生将突破1200万,相当于整个希腊的人口规模。
但更残酷的是BOSS直聘《2025职场年龄歧视报告》揭露:83.7%的互联网企业将"35岁以下"设为隐形门槛,某头部房企甚至要求项目总监"年龄不超过32岁"。
而另一边,深圳龙华区街道办的综合管理岗,却引来3名海归博士和27名硕士扎堆竞聘。
国家发改委就业司司长在内部会议上拍桌怒吼:"某些企业把人才当一次性纸巾,这是要逼着中年人跳楼吗?"
这场荒诞剧的背后,是资本对人力成本的极致压榨——一个35岁程序员要价2.5万,而三个应届生打包价才1.8万。
某电商巨头的内部培训PPT被曝光,赫然写着"人才保鲜期:技术岗28岁,运营岗32岁"。
人社部推出的"护航计划"看似雷霆万钧:国企招聘35岁以上比例不得低于20%,严查年龄歧视最高罚10万。
但某制造业HR在匿名采访中冷笑:"我们改招'具有10年互联网大厂经验的高级专家',应届生和中年人一起淘汰。"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的调研团队发现更触目惊心的真相:在长三角某工业园,43%的35+失业者被迫"假创业",实则靠网贷维持社保缴费。
而所谓的灵活就业补贴,在郑州试点时出现荒诞场景——外卖骑手为凑够补贴要求的接单量,凌晨三点还在暴雨中送餐。
当58同城创始人姚劲波公开宣称"中年人要学会跪着生存",猎聘网发布的《2025职场迁徙报告》却显示:人工智能训练师等新兴职业中,35-40岁转型者成功率比应届生高17.3%。
这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真相:杀死中年人的不是年龄,而是线性职业路径的幻觉。
笔者在暗访中结识了前教培名师张雯,她将奥数课改造成抖音"脑力电竞直播",单月打赏超离职前年薪。
而某跨国车企被裁的40岁工程师,带着团队研发电动车电池回收技术,反获老东家投资。
这些案例都在诉说:当职场把中年人逼到墙角,他们反而撞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场年龄战争没有胜利者。
当00后开始计算65岁退休时要缴多少年社保,当企业抱怨"年轻人不肯进工厂",我们终于看清:畸形的不是年龄,而是把人力资源当快消品的病态逻辑。
国家机器已经开动,但真正要扭转的,是刻在每个打工者骨髓里的"35岁必死"的恐惧。
来源:简单冰淇淋48kC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