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老年人,少谈格局,多聊修养 || 你认为是这个理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3 06:00 1

摘要:“退休后少谈格局,多聊修养”这一观点,我认为需要辩证看待——它既包含智慧,也存在局限。以下是笔者的思考:

引言

“退休后少谈格局,多聊修养”这一观点,我认为需要辩证看待——它既包含智慧,也存在局限。以下是笔者的思考:

一、观点的合理之处

1、生命阶段的自然转向

退休本质是从社会生产者转变为生活体验者。谈格局易陷入"指点江山"的虚空,而修养关乎如何将毕生阅历沉淀为生命智慧,这与老年阶段的身心需求更契合。

2、避免认知陷阱

老年人若执着于宏观叙事,容易陷入两种困境:要么用旧经验硬解新问题,要么因脱离实践而流于空谈。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就警示过"老来病多,都是壮时招的;衰后孽多,都是盛时作的"。

3、修养的实践价值

琴棋书画、园艺茶道等修养活动,既能延缓认知衰退,又能建构新的社交纽带。苏轼晚年"日啖荔枝三百颗"的闲适,比其早年"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更显生命厚度。

二、需要警惕的误区

1、格局≠好高骛远

真正的大格局是洞察世事的通透。齐白石衰年变法、黄公望79岁绘《富春山居图》,恰证明晚年仍可有大创造。关键在于是以阅历滋养思考,而非凌空蹈虚。

2、修养≠回避现实

若将"修养"窄化为风花雪月的消遣,反而会加速思维固化。宋代林逋梅妻鹤子是修养,范仲淹"先忧后乐"亦是修养,后者更显精神格局。

三、更立体的建议

1、建立"塔式认知结构"

塔基是日常生活修养(养生、雅趣),塔身是持续的社会观察(非评判),塔尖保留少量深耕领域。如季羡林晚年仍坚持学术日记,同时养猫种花。

2、注重代际智慧传递

与其谈论国家格局,不如将人生经验转化为家族叙事。张謇晚年创办博物苑时特别强调:"观古今之变,而后能通家国之情。"

3、警惕"修养表演化"

现在有些老年大学将修养异化为才艺竞赛,反而背离修养本意。真正的修养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是生命状态的自然流露。

结语

当代老年人面临前所未有的长寿时代,与其争论格局与修养孰轻孰重,不如思考如何将格局内化为修养的底蕴,让修养外显出格局的从容。这种动态平衡,或许才是应对衰老最智慧的策略。

来源:闽生聊生活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