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30周年:一个网民的自我修养

B站影视 2024-12-16 19:39 2

摘要:大头电脑显示屏亮起,Windows98桌面出现在眼前,点击拨号上网,在“吱吱吱”的拨号声中,等待互联网世界的大门缓缓开启——这是属于中国第一代网民的“触网”记忆。

大头电脑显示屏亮起,Windows98桌面出现在眼前,点击拨号上网,在“吱吱吱”的拨号声中,等待互联网世界的大门缓缓开启——这是属于中国第一代网民的“触网”记忆。

1994年4月20日,从一条网速仅有64千比特每秒的网线出发,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与世界相连。但当时对大部分普通人而言,互联网仍是遥不可及的新世界。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在北京中关村南大街竖起的巨大广告牌上,这句后来被载入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著名广告语,曾引发无数人的遐想。

1997年,62万;2005年,1亿;2014年,6.32亿……2024年,中国网民规模近11亿,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的数字社会。

一张无形的网,连接起亿万人民,从城市到农村,从行业到领域,产生无远弗届的影响力。

过去,我们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获取有限的信息。而今,只需轻轻一点,就可以了解世界每一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学习到人类历史长河中积累的浩瀚知识。

与时代共同进步,这是互联网带给每个人的机会。

当你提出问题,就会有人解答,当你写下回答,就会有人因此而受益。无数人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汇集在一起,互联网让我们拥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只要你愿意,就可以获取不同类型的知识。

终身学习,应当成为一个网民的自我修养。

终身学习,让我们能够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合适的、为我所用的知识。也正是这样的修养,连接创新与改变,支撑我们不断拓展人生边界。

在互联网这个极大的隐身空间里,每个人都享受表达的自由,但自由不代表随心所欲。面对网络热点事件,当我们一时无法探知事情的全貌,那就多一些冷静的分析,不要让情绪代替理性,不要让声援演变成伤害,更不要把手中的键盘当作网络暴力的武器。让理性的声音始终响亮。

理性表达,应当成为一个网民的自我修养。

表达的目的是交流而不是掌控,批评的目的是建设而不是破坏。当网络民意表达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发出真实的有价值的声音,让有效的民意推动社会进步。

今天,互联网的光,平等地照在每个人身上。

千千万万普通人借助互联网从事各种新职业,实现了个人价值。在无限延伸的互联网世界,网民是信息的传播者,内容的生产者。当网民深刻参与互联网的时候,也在深刻塑造着互联网。

积极建设,应当成为一个网民的自我修养。

互联网不是某个人的时代,而是我们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互联网发展成果的受益者,也理应做清朗空间的建设者、文明秩序的维护者,让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整体利益。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今天,中国已从信息高速公路驶上网络强国之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改变了许许多多,但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始终没有改变。

站在中国互联网30周年这个新的历史节点,以一个网民的自我修养共鸣互联网精神,下一个30年,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原文首发于《时代邮刊》第473期

2024年12月· 新中年

作者/王雅娜

2025杂志征订开始啦!

《时代邮刊·新中年》

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中年

《时代邮刊·新青年》

有情趣、有态度、有价值的新青年

单本售价 10.00元

全年订购 120.00元

来源:时代邮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