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杭州某小区突然响起的敲门声划破寂静。穿着睡衣拖鞋的林女士打开门,迎面是台州民警的证件和一句"请配合调查"。警车蓝光在楼道里闪烁,她甚至来不及换鞋就被带走。此刻她仍想不通:两个仅3人的闺蜜群闲聊,为何会招来跨市执法?
凌晨三点,杭州某小区突然响起的敲门声划破寂静。穿着睡衣拖鞋的林女士打开门,迎面是台州民警的证件和一句"请配合调查"。警车蓝光在楼道里闪烁,她甚至来不及换鞋就被带走。此刻她仍想不通:两个仅3人的闺蜜群闲聊,为何会招来跨市执法?
凌晨三点的敲门声
2024年12月3日的夜问询持续到天明。林女士反复向民警解释,"仙女下凡"群是和两个闺蜜的私密空间,"果冻局长群"则是家庭群。警方执法记录仪拍下她解锁手机时颤抖的手指——那些粉色气泡的八卦对话,此刻成了白纸黑字的证据。聊天记录显示,11月26日至28日,她两次转发"某教师卖淫"的不实信息,其中一条还私发给了赵某某。
谣言传播的蝴蝶效应
被诽谤的年轻教师当天就在同事陪同下报案。这位新任班主任因此连续失眠,学校不得不介入心理疏导。警方调查发现,虽然原始聊天仅在3人群,但经赵某某二次传播后形成扩散链。正是这条"私聊-转发-公开"的路径,让警方认定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的"情节较重"。
拘留通知书上的墨迹
12月24日,林女士接到"领导谈话"通知赶到天台县,却被告知立即执行拘留。处罚决定书显示,其两名闺蜜中1人被拘2日,另1人免罚;而私下讨论此事的怀孕教师本应拘4日,因身体原因未执行。这种差异化处理引发争议,警方解释称"主动投案减轻处罚"是关键考量。
私域聊天的法律边界
此案暴露出微信群的特殊性:3人即可能被认定为公共空间。对比上海幼儿园造谣案中3人被刑拘的案例,同类行为面临行政与刑事的差异处罚。法律界人士指出,私密社交的隐蔽性与网络传播的不可控性存在天然矛盾,最高法司法解释明确"撤回不能免责"。9月24日的庭审,或将重塑人们对网络私域边界的认知。
当闺蜜私聊变成法庭证据,每个网民都该自问:你的下一句闲聊,真的安全吗?
来源:小样拍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