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全国乳腺癌大会 | 张剑教授:38年研发突破,中国首个PI3Kα抑制剂伊那利塞重塑PIK3CA突变诊疗格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3 19:04 1

摘要:2025 年4月11-13 日,2025全国乳腺癌大会于北京顺利召开。大会邀请国内外肿瘤领域专家,聚焦乳腺癌科学前沿、新药研发、指南共识、精准诊疗等热点话题,以大会特邀主题报告、临床热点讨论、MDT等形式交流学术进展。在本次CSCO BC大会的“精准靶向创新论

前言

2025 年4月11-13 日,2025全国乳腺癌大会于北京顺利召开。大会邀请国内外肿瘤领域专家,聚焦乳腺癌科学前沿、新药研发、指南共识、精准诊疗等热点话题,以大会特邀主题报告、临床热点讨论、MDT等形式交流学术进展。在本次CSCO BC大会的“精准靶向创新论坛”专场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带来了“PIK3CA靶点38年研发突破,重塑诊疗格局”的学术专题汇报。医脉通特别整理报道,以飨读者。

38年突破创新,中国首个PI3Kα抑制剂伊那利塞实现超双倍获益

自1988年Lewis C.Cantley教授发现磷酸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起,历代研究者们致力于PI3K抑制剂的新药研发工作。但遗憾的是,经过三十余年的漫长探索,泛PI3K抑制剂与PI3K选择性抑制剂由于安全性等问题至今均未能进入中国。伊那利塞是一种PI3Kα高选择性抑制剂,具有高选择性抑制PI3Κα与特异性降解PI3Κα突变蛋白功能的独特双重作用机制,展现出了优秀的临床应用前景。2024年,中国领先美国FDA两个月授予伊那利塞突破性疗法和优先审评双认定。

2024年10月10日,FDA批准伊那利塞首个适应症。2025年3月14日,NMPA批准伊那利塞在国内上市,用于联合哌柏西利和氟维司群治疗内分泌耐药、PIK3CA 突变、HR+/HER2-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自发现PI3K靶点起至今,伊那利塞成为中国首个且截至目前唯一一个PI3Kα抑制剂,实现了38年以来国内PI3Kα抑制剂“零”的突破。

伊那利塞成功获批上市是基于其在INAVO120研究[1]的出色表现。INAVO120研究是一项旨在评估伊那利塞+哌柏西利+氟维司群对比安慰剂+哌柏西利+氟维司群在PIK3CA突变HR+/HER2-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图1),研究共纳入325例确定为PIK3CA突变,在辅助内分泌治疗期间或治疗完成后12个月内发生疾病进展,且既往未在晚期阶段接受过治疗的HR+/HER2-乳腺癌患者。其中,34%患者为原发内分泌耐药,66%患者为继发内分泌耐药;80%的患者具有内脏转移,50%具有肝转移。

图1 INAVO120研究设计

结果显示,伊那利塞试验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达15.0个月,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延长PFS达7.7个月(15.0个月 vs 7.3个月,HR= 0.43,95%CI 0.32-0.59,p(图2);与对照组相比,伊那利塞试验组总缓解率(ORR)和临床获益率(CBR)均显著获益(图3);中期分析显示总生存期(OS)取得阳性结果(NE vs 31.1个月,HR= 0.64,95%CI 0.43-0.97,p=0.0338),降低患者死亡风险36%(图4);在各个关键性亚组中,试验组患者均观察到与总人群一致的获益

图2 伊那利塞组实现PFS超双倍临床获益

图3 伊那利塞组ORR和CBR显著获益

图4 伊那利塞组取得OS阳性结果

在安全性方面,伊那利塞治疗组安全性可管理可控,未发现新的安全信号,多数不良事件为1~2级别[1,2]。并且,2024年ASCO公布的INAVO120研究患者报告结局(PROs)分析[3]显示,伊那利塞联合方案对患者的身体功能、角色功能和HRQoL无显著不利影响。

作为中国首个且唯一PI3Kα抑制剂,伊那利塞开创了PIK3CA突变的乳腺癌患者靶向治疗的金标准,获得中美双突破认定后实现超速上市,在中国仅用9个月时间获批首个适应症。在PI3K抑制剂历经三十八年的沉寂后,伊那利塞终于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多米诺靶点源头阻断,伊那利塞填补PIK3CA突变人群一线治疗空白

PI3K/AKT/mTOR(PAM)通路在肿瘤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PI3K是位于PAM通路上游源头的重要靶点,由PIK3CA基因驱动激活,可调节AKT/mTOR和多个其他下游信号靶点[4,5]。PAM通路突变以PIK3CA突变最为显著,并且在乳腺癌各亚型中均有发生,HR+乳腺癌中PIK3CA突变率最高,在欧美人群中,大约40%的HR+乳腺癌患者存在PAM通路突变[6,7]。一项研究纳入了589例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乳腺科诊断为Ⅰ-Ⅲ期乳腺癌的中国女性患者,结果显示,62.6%的患者至少存在一个PAM通路突变,45%的患者存在PIK3CA 突变,HR+/HER2-乳腺癌患者中PIK3CA 突变率为48.3%[8]PIK3CA突变可引起肿瘤治疗耐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一项纳入11个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在HR+/HER2-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相比PIK3CA野生型患者,PIK3CA突变患者的mOS更短[9]。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ET)是HR+/HER2-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标准的晚期一线治疗方案,但大约20~30%的患者会在一线CDK4/6抑制剂治疗12个月内进展,大约40~50%的患者会在24个月内进展[10-12]有证据表明,CDK4/6抑制剂+ET治疗并未改善PIK3CA突变情况,接受CDK4/6抑制剂+ET治疗的患者中,PIK3CA突变的患者mOS缩短10个月以上[13,14]。仅通过抑制ER、CDK4/6通路无法改善PIK3CA突变患者的生存预后,而伊那利塞+哌柏西利+氟维司群联合用药方案则通过“三管齐下”的方式,同时抑制PI3K、CDK4/6、ER三条信号通路,为内分泌耐药的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治疗新希望[1,2]INAVO120研究已经证实了伊那利塞+哌柏西利+氟维司群的“黄金联合”方案能够克服内分泌耐药,为患者带来PFS和OS的双重获益[1,2]。并且,在接受伊那利塞+哌柏西利+氟维司群一线治疗后,患者后线治疗方案选择众多[3]。整体来看,伊那利塞+哌柏西利+氟维司群这一新型靶向治疗方案不仅改善了PIK3CA突变人群的晚期一线治疗获益,而且能够推迟化疗启动时间,助力患者持久获益,为HR+/HER2-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及生活改善。

高选择,强降解,伊那利塞开启PI3Ka抑制剂高效低毒新时代

从早期的泛PI3K抑制剂到高选择性PI3Kα抑制剂,PI3K靶点成药过程历经三代变更。泛PI3K抑制剂由于广泛抑制PI3K多个亚型(α、β、δ、γ)导致的毒性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相较之下,亚型特异性PI3Kα抑制剂展现出了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阿培利司是第二代PI3Kα选择抑制剂,SOLAR-1研究显示[13],阿培利司联合氟维司群能够延长PIK3CA突变的HR+/HER2-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PFS,但阿培利司+氟维司群联合方案≥3级AE发生率高达64.4%,其中≥3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37%,≥3级皮疹的发生率为10%,≥3级腹泻的发生率为7%。截至目前,阿培利司仍未在中国获批上市。作为第三代PI3K抑制剂,伊那利塞在结构上实现了进一步优化,具有双重作用机制,能够同时抑制+降解PI3Kα突变体。伊那利塞对PI3Kα的选择性相较于PI3Kβ、PI3Kγ和PI3Kδ亚型超过300倍,减少了脱靶效应,这使得其在治疗中能够减少副作用。对于与PI3K抑制剂相关的常见不良反应如腹泻、皮疹、高血糖等,伊那利塞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在INAVO120研究中,伊那利塞+哌柏西利+氟维司群联合方案≥3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5.6%,≥3级皮疹的发生率为0%,≥3级腹泻的发生率为3.7%[1]。并且,基于PI3Kα更高的选择性,伊那利塞用药方案每日仅9mg即可保证疗效[4]。而阿培利司的每日用药剂量为300mg。总而言之,第三代PI3Ka抑制剂伊那利塞凭借独特的药物结构和作用优势,兼具高选择、强降解的双重作用机制,用药剂量少,疗效和安全性兼顾,一举打破了既往PI3Ka抑制剂因PI3Kα选择性有限而产生的安全性限制,开启了PI3Ka抑制剂高效低毒新时代。最新公布的《2025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14]新增了“伊那利塞+哌柏西利+氟维司群”作为他莫昔芬(TAM)及芳香化酶抑制剂(AI)治疗失败的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Ⅱ级推荐)。为了实现患者生存获益最大化,《中国乳腺癌PIK3CA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2025版)》[15]推荐对HR+/HER2-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一线治疗前常规进行PIK3CA基因检测,从而指导临床制定精准治疗策略。在张剑教授精彩的学术报告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芃教授在现场主持开展了“靶点洞见”讨论环节。80%的与会专家表示今后会推荐所有HR+/HER2-晚期一线的乳腺癌患者做分子病理检测。并且,在场专家对伊那利塞+哌柏西利+氟维司群在INAVO120研究中取得的显著疗效数据给予了高度认可[1]。其中,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涛教授代表讨论专家发言,表示伊那利塞作为国内首个PI3Ka抑制剂,聚焦PI3K靶点为HR+/HER2-乳腺癌提供了新的精准治疗选择,同时也为乳腺癌精准治疗模式开辟出了新天地。

-张剑 教授 -

参考文献:

1. Jhaveri KL, et al. 2023 SABCS GS03-13.

2. Turner NC,et al.N Engl J Med . 2024 Oct 31;391(17):1584-1596.

3. Dejan Juric,et al. 2024 ASCO.Abstract 1003.

4. Song KW,et al. Cancer Discov. 2022 Jan;12(1):204-219

5. Jia W,et al. J Biomol Struct Dyn. 2023 Oct-Nov;41(17):8587-8604.

6. Cerma K, et al. Biomedicines. 2023 Jan 1;11(1):109.

7. Lin CJ, et al. Cancer Cell. 2024 Apr 8;42(4):701-719.e12.

8. Xiao W,et al.J Cancer . 2021 May 27;12(14):4408-4417.

9. Ouissam Al Jarroudi,et al.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2023.

10. Rugo H , et al. Breast Cancer Reserach. 2019.

11. Hortobagyi G, et al. Annals of Onc 29:1541-1547.

12. Johnston Set al. NPJ Breast Cancer 2019;5:5.

13. Fabrice Andre, et al. N Engl J Med. 2019 May 16;380(20):1929-1940.

撰写:Mebius

审校:Kelsey

排版:kenken

执行:Faline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