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群24小时血压控制率仅35%?刘靖教授:控制夜间血压很有必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3 17:33 1

摘要:作为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过去30年间,尽管高血压在中国非常流行,但24小时动态血压控制情况尚不明确。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教授为我们带来最新研究——《中国24小时动态血压控制情况:全国数据库报告》。

01

研究背景

作为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过去30年间,尽管高血压在中国非常流行,但24小时动态血压控制情况尚不明确。

02

研究方法

通过心血管结局相关的动态血压中国数据库(CDACO),分析中国范围内24小时动态血压控制情况。使用具备GPRS功能的便携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设备进行血压测量。

高血压控制的定义: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

03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210782例患者(男性占比50.5%,n=106364),平均年龄(59.3±15.3)岁。

① 24小时平均收缩压为(132.4±17.3)mmHg,舒张压为(80.7±12.0)mmHg。

② 白天收缩压为(133.8±17.3)mmHg,舒张压为(82.1±12.3)mmHg。

③ 夜间收缩压为(127.8±20.0)mmHg,舒张压为(76.0±12.9)mmHg。

所有患者的24小时血压控制率(平均血压

所有患者的收缩压控制率(

所有患者的白天血压控制率(平均血压

相比之下,夜间血压控制率(平均血压

04

研究结论

在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数据库中,总共有35%的患者实现了全天的血压控制。夜间血压控制甚至比白天血压控制情况更差(23%

vs.45%)。要想实现全天血压控制,尤其应当注意夜间的血压管理。

05

24小时血压控制对心血管风险预防至关重要,然而动态血压监测实际中未得到充分利用,导致在现实世界中往往高估了血压控制情况,尤其是在夜间。现有证据表明,夜间血压将成为器官损伤和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必须加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无需袖带血压测量计如果能够进一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或许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刘靖教授特别指出,该研究系动态血压数据库分析,并非高血压“三率”的抽样调查,因而研究结果不能外推为中国高血压人群的总体控制情况。但该研究动态血压数据反映出的日间、夜间血压控制状况的差异,提示需重视夜间高血压的管理,努力提升高血压整体控制水平。

刘靖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高血压与心血管代谢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高血压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国家标准化高血压中心秘书长

★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学科建设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预防管理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

★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欧洲心脏病学会高血压委员会委员

★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血管药物治疗工作组及欧洲高血压学会血压监测工作组委员

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擅长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及心血管代谢异常、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及心血管药物与器械临床试验。作为牵头人及主要执笔人主持撰写中、英文版《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夜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县域血脂异常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等多部共识、诊疗规范,撰写中、英文版《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现任Journal of Hypertension、Hypertension Research、Clinical Hypertension、

npj Cardiovascular Health、《中华高血压杂志》、《慢性病学杂志》等期刊编委。

欢迎投稿:学术成果、前沿进展、临床干货等主题均可,。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健康智多星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