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果里的旧时光——烟台大苹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17:45 1

摘要:八九十年代的东北,日子像窖里的苹果,裹着层清冽的凉,咬开却满是扎实的甜。那时天好像总比现在冷,立冬一过,钢厂家属院的屋檐就挂起冰棱,窗玻璃上凝着厚厚的冰花,里头藏着家家户户的暖——煤炉上的铝壶咕嘟冒汽,收音机里正播《霍元甲》,孩子们裹着打补丁的棉袄,在雪地里追

八九十年代的东北,日子像窖里的苹果,裹着层清冽的凉,咬开却满是扎实的甜。那时天好像总比现在冷,立冬一过,钢厂家属院的屋檐就挂起冰棱,窗玻璃上凝着厚厚的冰花,里头藏着家家户户的暖——煤炉上的铝壶咕嘟冒汽,收音机里正播《霍元甲》,孩子们裹着打补丁的棉袄,在雪地里追着滚圆的雪球跑,鼻尖冻得通红,却总盼着那列绿皮火车的汽笛声。

那火车是冬日里的“甜蜜信使”,每年载着烟台苹果准时进厂区。车一停,满站台都是果香,混着煤烟味和雪水的清冽,勾得人直往福利科跑。父亲总穿着沾着焊花的工装,小心翼翼把两筐红富士扛回家,筐沿还沾着栖霞山区的湿土。那会儿没有精致的礼盒,松针就是最好的“保鲜剂”,母亲蹲在地上,把苹果一个个摆在铺了松针的木箱里,码得像整齐的士兵,嘴里念叨着“省着吃,能甜到正月”,眼里却藏不住笑意。

东北人对烟台苹果的喜爱,是刻在日子里的。不像现在水果随时能买,那会儿苹果是稀罕物,也是寒冬里的“硬通货”。谁家孩子考了好成绩,奖励多半是个红富士;邻里间串门,提半袋苹果就是最实在的心意。就像邻家山东大娘,每年从胶东探亲回来,布口袋里准装满苹果,挨家敲门喊:“快拿俩,俺娘家兄弟刚摘的!”她的胶东口音裹着雪粒,递苹果的手生着老茧,却把最甜的果子都留给我们这些孩子。我们捧着苹果跑回家,在暖气片上烘一会儿,咬下去脆生生的,糖分顺着嘴角流,连手指尖都沾着甜,那滋味,比过年的糖块还让人记挂。

那会儿的冬天漫长又热闹,地窖是家家户户的“秘密仓库”。父亲每次下地窖取苹果,梯子吱呀作响,我们就趴在窖口等,听他在底下喊“接住”,一个红苹果就顺着绳网吊上来,带着窖里的凉气,果皮上还挂着细密的白霜。母亲会用粗布擦去霜花,苹果立刻亮得像小灯笼,全家围坐在煤炉旁分着吃,果肉脆得能听见“咔嚓”声,连果核都要嗦得干干净净,生怕浪费一点甜。

如今暖气烧得暖融融,水果摊摆着世界各地的果子,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把烟台苹果摆在窗台,阳光透过果皮,映出淡淡的红晕,忽然就想起八九十年代的冬天——钢厂家属院的雪地上,各家地窖口飘着白汽,山东大娘的吆喝声在雪雾里散开,父亲扛着苹果筐的背影,母亲码苹果时的温柔……原来我们怀念的不只是烟台苹果的甜,更是那个年代里,慢下来的时光,和藏在苹果香里的、实打实的温情。那些日子虽不富裕,却像烟台苹果一样,咬一口,全是能暖透岁月的甜。

来源:伊春美食美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