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季羡林生前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但他真的没有“身正为范”,他的思想违背中华文化、正在祸害下一代,——“80以后越来越不孝,90以后越来越自私,00以后越来越颓废”都有季羡林的影子,季羡林毒鸡汤已经严重危害了民族未来,国家对他的流毒(作品)绝不能放任自流,否则
按:季羡林生前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但他真的没有“身正为范”,他的思想违背中华文化、正在祸害下一代,——“80以后越来越不孝,90以后越来越自私,00以后越来越颓废”都有季羡林的影子,季羡林毒鸡汤已经严重危害了民族未来,国家对他的流毒(作品)绝不能放任自流,否则恶果将日益严重!
季羡林因2006年获“感动中国”人选而声名鹊起
一、极端的利己主义者
季羡林有两部流传很广的心得,一部是《牛棚杂记》、另一部叫《心安即是归处》。两部作品字里行间暴露的是同一个主题:人要靠自己,别人、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都指望不上;人要为自己,善待自己是心安理得、是活着的意义所在。注意他的思想并非鼓励奋发图强,而是强化“人际关系无益”。
季羡林:大多数人的存在只是凑数、没有贡献
季羡林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他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张扬,他自浮自重而轻贱众生,他的思想消极而反动;季羡林是某些自视清高群体的代表,他们认为名人大佬活着才有价值,普通人只是苟且偷生、有没有他们都无所谓,这与吴晓波的“绝大多数人活着都没有用”异曲同工。
吴晓波:大部分人活着都没有用
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没有任何人会是多余的;长城由一砖一瓦建立、历史由百姓书写、财富由劳动者创造,没有农民所有人都无法生存,没有清洁工城市无法运行,而没有吴晓波、季羡林之类的精英,一点也不影响社会发展。
二、季羡林的人品有争议,他没有资格谕人
季羡林作品的特点是“语重心长”,他笔下的故事款款道来,仿佛倾注了自己的真性情,他说“要讲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对我都好”,问题来了:季羡林讲的都是真话、他真的对每个人都好吗?答案非常残酷:“他的内心是冷的、是寂寞的,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这是季羡林的儿子季承对父亲的评价。
季羡林的儿子季承
1935年季羡林去德国留学,预定的两年拖成了11年,期间他在德国邂逅了一段爱情、全然忘了国内的妻子和儿女;归国后季羡林对家庭心不在焉,因为他“对家庭感到十二分厌倦,家庭对我总是没缘的,我一看到它就讨厌”,对季羡林而言,发妻和子女让他不开心、感到了累赘,所以他想逃离,他“今生没有别的爱好、只希望多ri几个女人(1934年5月17日日记)”,但发妻不是他的真爱,所以他提不起兴趣。1946年季羡林回国前往北京大学工作,发妻被丢在山东,任凭别人如何劝说他都不允许发妻来京团聚、却和“不相干的人”组成了家庭。从家庭这个脉络看,季羡林的人品是有很大问题的,他作为男人、对妻子对儿女都不合格,也就是说,季羡林华丽的笔触酿造的鸡汤其实是做面子的假话,他在努力地隐藏真相包装自己。
季羡林思想对人际相处、婚姻家庭危害甚大
回到“前30年”,季羡林这类人属于典型的“知识越多越反动”,他的思想不仅与时代格格不入、对中华传统也是严重的悖离和破坏。他的《牛棚杂记》暴露了他为人处世,他“精于算计一心为我”、不是一个胸怀大局的人。谕人先正己,自己的家庭都搞得一塌糊涂、天天只想着自己怎样活得惬意,这种人没有资格谕人。
三、季羡林的“他人不亲”思想严重祸害后代
季羡林如今被列为教育界名人,他的思想是学界传授的经典,“季羡林”三个字在年轻一代眼里是楷模和正能量的化身。
教育是国家民族的根本,新中国成立76年来,50~70年代的人是同一个状态,80~00年代接近一个状态。50~70年代的人接受的教育是“反季羡林思想”的,而80、90、00后则“喝着季羡林的毒鸡汤长大”。50~70那一代人年青时意气风发、年老了依然朝气蓬勃,而80~00这一代人自私冷漠、六亲不认,他们随遇而安,面对困难他们的选择绕道、避让、躺平。
90后特别追捧季羡林,认为他“活得通透”
90后普遍欣赏季羡林的“心安即是归处”,所以90后的人有许许多多个季羡林,不是说学识、而是格局。季羡林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他主张“人生苦短,只求岁月静好”,他不习惯人际交往、对家人尤其刻薄,这些都完美地复制到了90后身上……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季羡林,你会发现他一定是孤独的、大家对他是敬而远之;如果你身边有一群季羡林,你会发现自己也会变成季羡林、整个社会越来越冷漠、连家庭都是累赘。如今的中国下一代就是一群又一群的季羡林组成,他们颓废、消极、家庭不睦婆媳不和、人际勾心斗角相互算计,90后群体性的“不婚不育”“嫌弃老人”“不喜欢孩子正是季羡林毒鸡汤养育的结果。
四、季羡林靠什么上位的
季羡林被教育部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其实他对国家并未特殊贡献,他的成就无非就是一个普通文人,他贡献最大的领域是“弘扬印度文化”,而他的“国学研究”乏善可陈,没有任何拓土发展。
季羡林的金句,没有大师更没有国学
季羡林站上风口的最大原因是2006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从2007年春天开始,季羡林的各种事迹被添油加醋宣传,他的“国学大师”名头被打造得登峰造极。
2007年2月26日,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风头浪尖的当属季羡林
自从季羡林事迹感动了中国,季羡林的处世观、人生履历就成了中国人争相传唱效仿的对象,在家庭伦理上90后比80后更加怠慢冷漠,吻合这个时间节点。
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不要听他说什么,而要看他做什么”,把家庭搞得鸡飞狗跳、让同事敬而远之的季羡林能感动中国、能成为北大终身教授、被当做人生赢家传唱,归根结底是学风不正的结果,欣赏他的人不喜欢祖宗文化,仅此而已。
季羡林上位为中国最著名学者,这是时代的悲剧民族的悲哀,如果不封杀他的思想、任其泛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后代危矣!
来源:刘亦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