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环己胺:分子量 ~99.2 g/mol。在酸性条件 (pH < pKa)下,环己胺质子化带正电 (C₆H₁₁NH₃⁺),成为“大离子”。
1.0 分离原理与设计基础
分离体系: 氯化钠 (NaCl) + 环己胺 (C₆H₁₁NH₂) 的混合水溶液
分离目标: 实现环己胺的浓缩与纯化,并有效脱除氯化钠。
核心机理: 利用尺寸排阻 (Size Exclusion) 和道南效应 (Donnan Effect)。
环己胺: 分子量 ~99.2 g/mol。在酸性条件 (pH 下,环己胺质子化带正电 (C₆H₁₁NH₃⁺),成为“大离子”。
氯化钠: 完全电离为 Na⁺ (23 g/mol) 和 Cl⁻ (35.5 g/mol),为小离子。
纳滤膜: 选择截留分子量 (MWCO) 在 150-300 Da 之间的膜。该孔径足以允许Na⁺和Cl⁻自由通过,而能有效截留质子化的环己胺离子。
关键控制参数: pH值。必须将溶液pH调节至远低于环己胺pKa(~10.6)的条件,确保其完全质子化。
2.0 工艺流程详述
以下流程图展示了从进料液到最终获得纯化环己胺产品的全过程,核心在于pH调节与纳滤分离的配合。
flowchart TD subgraph ProcessFlow[工艺主流程] A[进料液
NaCl + 环己胺] --> B{pH调节池}; B -- 加酸
如HCl --> C[酸化至pH ~3-4
环己胺质子化为C6H11NH3+]; C --> D[NF进料泵]; D --> E[纳滤膜系统]; E -- 透析液Permeate
含NaCl, 少量酸 --> F[盐溶液废液]; E -- 浓缩液Retentate
含C6H11NH3+Cl⁻ --> G[浓缩液收集罐]; G --> H{碱化沉淀池}; H -- 加碱
如NaOH --> I[回调至pH >12]; I --> J[游离环己胺析出
与水相分离]; J --> K[油水分离器]; K -- 上层有机相 --> L[环己胺粗产品
去进一步精馏]; K -- 下层水相 --> M[含NaCl水相
可循环或排放]; end subgraph Recycling[优化与回收] M --> N[中和与处理]; F --> O[中和与处理
或回收盐]; end
流程分步详解:
进料液准备与pH调节 (A, B, C):
原始料液为含有氯化钠和环己胺的混合水溶液。
核心步骤: 向料液中缓慢加入无机酸(如盐酸HCl),强烈搅拌,将pH值精确调节至3-4。
化学反应: C₆H₁₁NH₂ + H⁺ → C₆H₁₁NH₃⁺。此步骤将中性的环己胺分子转化为带正电的离子,使其能被纳滤膜有效截留。
纳滤膜分离过程 (D, E, F, G):
酸化后的料液经进料泵送入纳滤膜系统。
操作模式: 采用透析过滤 (Diafiltration) 模式。即在浓缩的同时,不断向原料罐中加入纯水(或超滤水)以置换出体系中的盐分。
分离结果:
透析液 (Permeate): 主要成分为氯化钠 (Na⁺, Cl⁻)、水、以及少量的酸。该部分作为废液排出或进行后续处理。
浓缩液 (Retentate): 主要成分为质子化的环己胺阳离子 (C₆H₁₁NH₃⁺) 及其反离子Cl⁻,以及被浓缩的少量水。环己胺被高度浓缩和富集。
后处理与环己胺回收 (H, I, J, K, L, M):
核心步骤: 向纳滤浓缩液中加入强碱(如氢氧化钠NaOH),将pH值回调至12以上。
化学反应: C₆H₁₁NH₃⁺ + OH⁻ → C₆H₁₁NH₂ (疏水) + H₂O。此步骤将环己胺离子转化为中性分子,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
相分离: 系统静置后分为两相。
有机相 (上层): 主要为回收的环己胺粗产品,可输送至精馏塔进行最终纯化。
水相 (下层): 主要为氯化钠水溶液,可部分回流至前端或经处理后排放。
3.0 关键设备与设计参数
4.0 技术优势与可行性分析
高效分离: 利用分子尺寸和电荷差异,实现近乎完全的盐胺分离,环己胺回收率可 >98%。
低能耗: 相比热法分离(如精馏),纳滤是常温膜过程,能耗显著降低。
环保: 避免了大量有机溶剂的使用,过程绿色。
可行性: 该工艺基于成熟的纳滤技术,在药物中间体纯化、染料脱盐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技术风险低。
注意事项:
膜污染控制: 进料液需经过预过滤(如5μm精密过滤器),防止颗粒物划伤膜表面。
中试验证: 在实际工业化前,强烈建议进行小试/中试验证,以确定最佳操作pH、压力、透析体积等参数。
膜清洗: 需建立定期的CIP(在线清洗)程序,使用酸、碱清洗剂恢复膜通量。
此方案为从氯化钠溶液中高效、经济地回收环己胺提供了一条可靠的技术路径。
来源:道尔顿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