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黄淮平原腹地的千年古城,周口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更是中原文化、农耕文明与商业精神的交汇之地。从太昊伏羲定姓氏的远古曙光,到明清漕运的商贸鼎盛;从夏代城址的考古实证,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周口以“三皇故都”“道德名城”的独特身份,书写着华夏文明的壮丽
作为黄淮平原腹地的千年古城,周口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更是中原文化、农耕文明与商业精神的交汇之地。从太昊伏羲定姓氏的远古曙光,到明清漕运的商贸鼎盛;从夏代城址的考古实证,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周口以“三皇故都”“道德名城”的独特身份,书写着华夏文明的壮丽篇章。
周口的历史可追溯至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的发掘,揭示了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雏形:南北中轴线的布局、陶质排水管道的应用,标志着中原地区已进入早期国家形态。这里是太昊伏羲氏的定都之地——宛丘(今淮阳),伏羲在此“作八卦、制嫁娶、正姓氏”,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制度基石。考古发现显示,伏羲时代的“风”姓不仅是中华姓氏的起源,更通过“以龙纪官”的治理体系,奠定了华夏民族的社会组织模式。
夏文化的繁荣在周口留下深刻印记。太康刘庄遗址的夯土城墙经碳十四测定为公元前1964年至公元前1833年,与夏代早期纪年高度吻合。遗址内16座成排分布的房基与瓮棺葬群,揭示了龙山晚期聚落的社会结构与丧葬习俗,印证了周口作为夏文化向江淮流域传播通道的核心地位。目前,周口已发现夏文化遗址140余处,形成以平粮台、蒋台、刘庄为代表的“夏代遗址群落”,为探索早期国家起源提供了关键线索。
周口是中华元典思想的发源地之一。鹿邑太清宫作为老子诞生地,其太极殿、九龙井等遗迹保存着道教祖庭的庄严气象。老子《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不仅塑造了东方文明的思维方式,更通过丝绸之路影响了全球文化格局。而淮阳弦歌台则见证了孔子“陈蔡绝粮”的历史瞬间,孔子在此七日弦歌不辍,其“君子固穷”的精神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符号。
这片土地还孕育了独特的“陈楚文化”。战国时期,楚顷襄王迁都“郢陈”(今淮阳),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与中原礼制深度融合。屈原在此创作《九歌》,开创了楚辞的文学传统;秦汉之际,陈胜、吴广于陈城建立“张楚”政权,首次将农民起义纳入中国政治史叙事。多元文化的碰撞,使周口成为《诗经·陈风》的灵感源泉,其“宛丘之舞”至今仍在太昊陵庙会的担经挑舞蹈中延续。
明清时期的周口(时称周家口)因漕运而崛起。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南接江淮,北通燕赵”的商贸枢纽。鼎盛时期的周家口拥有116条专业街市,山陕会馆碑刻记载,仅道光年间便有坐贾164家、行商320家,年货物吞吐量达200万担,被誉为“小汉口”。关帝庙现存140余间清代建筑,其石雕、木雕工艺精湛,见证了晋商、徽商在此缔造的“南北商脉”。
周口的农耕文明同样璀璨。作为河南第一产粮大市,其“黄泛区治理”堪称人类农业史的奇迹。1950年代,数十万民众在盐碱地上开垦出万顷良田,将“黄泛区农场”建设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80亿斤以上,创造了“灾后重生”的农耕精神。这种精神在沈丘千层豆腐的制作技艺中得以具象化——历经18道工序的匠心传承,恰如周口人民对土地的坚韧守护。
“万姓同根,根在周口”的论断在此得到充分印证。太昊陵内的“风”姓图腾与百家姓影壁墙,揭示了中华姓氏起源于伏羲“以龙纪官”的制度创新。据统计,全国1084个姓氏在周口留有祖源痕迹,每年农历二月二的太昊陵庙会吸引数百万人寻根谒祖,形成“全球华人文化朝圣”的奇观。而项城袁寨、商水叶氏庄园等古建筑群,则通过“诚信为本”的商训石刻,传承着中原商业伦理的基因密码。
非遗文化在此呈现活态传承的壮丽图景。周口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52项,其中太昊伏羲祭典与老子祭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淮阳泥泥狗的千年彩绘工艺,以“人祖猴”“草帽虎”等图腾造型,延续着上古生殖崇拜的原始记忆;鹿邑妈糊的制作技艺,则将道家养生智慧融入日常饮食,成为“药食同源”的文化标本。
今日的周口,正以“道德名城”为目标推动文化复兴。淮阳古城通过“城湖共生”的生态修复,重现“万亩龙湖环碧水”的盛景;平粮台遗址公园以数字化技术复原上古城市风貌,打造“可触摸的文明教科书”。2024年获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后,周口启动22处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并将黄泛区农场旧址改造为红色文旅综合体,构建起“从史前文明到现代农业”的完整叙事链。
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更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命。《非遗周口》系列节目通过融媒体技术,将老子祭典的雅乐、越调戏曲的唱腔传播至全球;姓氏文化城以AR技术实现“虚拟寻根”,让海外游子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触摸祖源记忆。2025年,周口提出建设“中华文明溯源工程体验基地”,计划将夏代遗址群、漕运古道与现代农业园串联,形成“穿越五千年的时空走廊”。
从伏羲点燃的文明火种,到老子叩问的宇宙之道;从漕运码头的千帆竞发,到黄泛区麦浪的翻滚不息,周口以文化基因的连续性、创新性与包容性,诠释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这座“活着的古城”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是未来的实验室——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周口正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文化史诗。
1、淮阳平粮台城址,位于淮阳城东南4公里的大朱庄西南侧,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城址。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太昊陵庙,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始建于明正统年间,是为纪念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而修建的陵庙合一的大型古建筑群,是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1996年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周口关帝庙,位于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中州路沙颍河北岸,创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1996年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鹿邑太清宫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城东约5千米的太清宫镇,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太康文庙,位于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团结北路北街小学西侧约70米,始建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商水寿圣寺塔,位于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郝岗乡常社店村,始建于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吕潭学校旧址,又称吉鸿昌学校,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东北吕潭乡吕潭镇,是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址。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段寨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巴集乡段寨村西北角,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南顿故城,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南顿镇东风行政村内,是一处大型的历经夏、商、汉时期历史文物群。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刘崇墓,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北关平安路,是汉朝时期的古遗址。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高贤寿圣寺塔,位于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高贤集东街,初建于宋代,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重修。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邓城叶氏庄园,位于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邓城镇境内,从清康熙年间始,当地巨富的叶氏,历时半个多世纪完成以三个大院为主的叶氏庄园建筑群。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袁寨古民居,俗称袁世凯旧居,又称袁氏故里,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东南约17千米处王明口乡袁寨村。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后高老家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高寺镇后高老家村西北隅,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自山地、丘陵地带徙居平原的一处聚落遗存,2019年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淮阳双冢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东南王店乡双冢村北侧,是一处含有龙山、二里头、商文化的古代文化遗址,2019年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阳城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舒庄乡扶苏村北,是战国时期遗址,为秦朝末年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诞生地。2019年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弦歌台,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城西的南坛湖中,始建于明朝,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2019年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大程书院,位于河南省扶沟县城内书院街,始建于宋代,现存的“大程书院”是由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县缪应缙重建。2019年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纪录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