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虎新作《东极岛》票房2.36亿,不及《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出品方北京文化跌停,光线传媒、中国电影也受波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2 17:09 3

摘要:2025年暑期档票房达88.53亿元,《南京照相馆》以22.92亿元领跑,但《东极岛》票房仅2.36亿元,拖累出品方北京文化股价跌停。北京文化连续6年亏损超37亿元,此次票房失利加剧其财务危机,传统影视公司面临内容创新与技术升级的双重挑战。

2025年暑期档票房达88.53亿元,《南京照相馆》以22.92亿元领跑,但《东极岛》票房仅2.36亿元,拖累出品方北京文化股价跌停。北京文化连续6年亏损超37亿元,此次票房失利加剧其财务危机,传统影视公司面临内容创新与技术升级的双重挑战。

暑期档市场冷热不均

暑期档电影市场近期呈现“冷热不均”态势。

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8月12日16时,今年暑期档总票房已达88.53亿元,超60部中外影片集中上映,涵盖历史、悬疑、动画、科幻等十余种类型,为观众提供了多元选择。

其中,抗战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表现突出,自7月25日公映以来累计票房达22.92亿元,持续领跑票房榜;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罗小黑战记2》与喜剧片《长安的荔枝》等也凭借差异化题材吸引了特定受众,共同构成了竞争激烈的市场格局。

截至发稿,抗战题材影片《东极岛》总票房2.36亿元。

北京文化股票跌停

在此背景下,备受关注的抗战历史片《东极岛》却表现不及预期。

该片由管虎执导,讲述了二战期间中国舟山附近海域,一艘载满英军战俘的日本货船被击沉,上千名英军战俘被日军封锁于船舱内,绝境之时,东极岛上的一群渔民毅然前来,为落难的战俘打开一条生路的故事。该影片取材自中国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真实事件,既是一部展现民族大义的影片,也是一部视效大片。据片方介绍,该片是一部拍摄规模上“一部顶三部”的工业巨制,打破了华语电影史最长时间水戏拍摄纪录。

《南京照相馆》背后的资本也十分亮眼,中国电影主投,幸福蓝海、横店影视、万达电影、上海电影等A股上市公司出品。此外,出品方坏猴子影业核心团队成员宁浩为港股上市公司欢喜传媒的非执行董事,联合出品方包括北京文化(000802.SZ)等。

然而,影片上映后票房表现平淡,首周末三天票房约2亿元,猫眼专业版给出的最终预测总票房是6.31亿元,灯塔专业版的预测为7亿元。

票房乏力直接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反应。8月11日,股市开盘,在大盘大涨,四千多股票上涨的情况下,《东极岛》出品方之一北京文化股票跌停,成交额1.33亿元,换手率3.47%,总市值38.44亿元。

该片其他出品方也受波及,光线传媒、中国电影当日午盘股价分别下跌3.73%、1.6%。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文化在《东极岛》的出品方序列中仅排第十位,主控方为管虎、梁静的北京七印象文化传媒,其余主要出品方包括淘票票、珠江电影集团等。

业内分析,若影片最终票房停留在6亿元左右,投资方分账约2亿元,可能难以覆盖其高额制作成本。

连续亏损

北京文化此次股价异动,实则是公司长期经营危机的集中体现。北京文化的前身为京西旅游,成立于1997年,次年上市,收入来自北京门头沟区两山(灵山、妙峰山)两寺(潭柘寺、戒台寺)风景区的经营管理权。

2013年起,北京文化向影视娱乐转型,挖来了曾在万达影视担任总经理的宋歌。宋歌创办的北京摩天轮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同年被北京文化收购。

2016年3月,北京文化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28.65亿元,其中13.5亿元用于收购世纪伙伴、7.5亿元用于收购星河文化。前者溢价率高达273%。

近年来,北京文化凭借《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无名之辈》《我和我的家乡》《你好,李焕英》等爆款巨作,获得了“爆款制造机”的美名。

让北京文化一战成名的是2017年的现象级电影《战狼2》。这部主旋律商业大片以56.9亿票房成绩创下了华语电影票房新纪录,进入全球票房排行榜前100位,打破了好莱坞电影的垄断,为北京文化带来了3亿元收入。

虽然频繁押中爆款,但“爆款光环”未能扭转公司业绩颓势。

2019年以来,因商誉减值、内部控制等一系列问题,北京文化经营急转直下,至2024年已连续6年归母净利润亏损。

2025年上半年,北京文化业绩呈现显著的营收与利润背离态势。报告期内,公司营收达1.58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944.24%,创下历史性增长纪录。不过,利润端却深度承压,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3亿元,亏损额同比增加610.2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则为-2.44亿元,同比下滑576.57%。

WIND数据显示,北京文化已陷入连续亏损的困境,自2019年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亏损近37亿元,净资产仅剩8.31亿元。

《东极岛》票房失利,成为压在这家困境企业身上的又一根稻草。财务恶化、市场信心崩塌、行业地位下滑形成的恶性循环,使其在政策监管趋严、技术变革加速的行业环境中更显艰难。业内人士指出,在观众审美迭代、资本理性回归的当下,北京文化等传统影视公司若不能在内容创新、技术升级与政策适应中找到平衡点,或将被市场淘汰。

来源:金融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