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应凯先生是陕西淳化人,1925年出生,1989年逝世。他是著名的也是有建树的戏曲音乐家。其实任先生首先是一个革命者,少年时经常参加抗日宣传文艺活动,14岁就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40年他15岁时奔赴延安,参加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
文/崔晓极
任应凯先生是陕西淳化人,1925年出生,1989年逝世。他是著名的也是有建树的戏曲音乐家。其实任先生首先是一个革命者,少年时经常参加抗日宣传文艺活动,14岁就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40年他15岁时奔赴延安,参加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文艺工作团。1950年复转仍回西北民众剧团,后曾到西北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音乐,1957年回陕西省戏曲剧院工作。曾担任过班长、副团长、党支部书记、演员训练班副主任等。1965年服从省政府决定,随陕西省同州梆子剧团成建制地转调至渭南,任渭南同州梆子团团长;又先后调任过渭南文工团副主任,渭南地区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其多才多艺,当过演员、敲过铜器、弹过月琴、作过曲、写过剧本等。在陕西戏曲研究院先后为四十多部戏谱曲,如《梁秋燕》《两颗铃》《月亮潭》《李双双》《祝福》《蛟龙驹》等。特别是与米晞、姚伶合作创作的《梁秋燕》音乐曾唱响全国,久演不衰;秦腔《女巡按》《无底洞》等,获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音乐奖;有《眉户音乐》、《眉户常用曲选》、与人合作的《秦腔音乐》等出版发行。
任应凯先生一生最后的工作驿站是渭南地区群众艺术馆,站在副馆长位置上,他亲身目睹和感受到华阴迷胡悠久的历史,惊叹其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认定其是块优秀传统文化的富矿。于是,他以无私的历史担当,在退休前虽年迈体弱毅然连续几个月,跑遍大半个华阴的乡间小路,叩开多个家门,彻夜访谈数百人之多,写出了《华阴曲子考察》。只可惜基于当时的条件和认识水平,此文只在本馆相当于内部简报上印发,没有进入正式媒体或者艺术类专业刊物的视野。笔者在文化部门供职时,曾听闻过任老先生考察过华阴曲子,但未见到考察的文章。后来,当看到《渭南日报》2016年元月6日用整整一大版的篇幅,发表了刘正军先生的《“迷胡”何以成“眉户”》文章,其文在关中东府还是有影响的,笔者决意要找到任老先生的考察原文。经过几番周折和努力,最终在相关单位堆满杂物储藏室的纸堆里找到了任应凯老先生《华阴曲子考察》原文,此文1985年刊发于原渭南地区群众艺术馆内部刊物《西岳》上。文章分三部分:(一)华阴曲子的历史及在本县普及的情况;(二)华阴曲子称谓问题;(三)关于华阴曲子的影响与传播。当笔者看到任老先生化费心血的成果躺在废纸堆的状况时不胜惋惜;当阅读了原文又是激动不已的喜悦,笔者由衷地感叹老一辈艺术家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贡献。这个考察论文是宝贵的,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篇文章只会是空前绝后独一无二的。特别是文章的第二部分是稀世珍宝,其中反映了任老先生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迷胡”或“眉户”剧种定名时见证人。笔担心原文继续保存不善,只把这一段珍贵的历史资料先节录出来以增强记忆,也许会对戏曲文化的研究大有裨益。
任应凯《华阴曲子考察·华阴曲子称谓问题》原文节录如下:
从建国初,我所接触东府(旧称)、西府(旧称)的曲子老艺人,他们从来就叫曲子,或叫“念曲子”、“唱小曲”。建国三十多年了,关于叫“眉户”也有过分岐和不同看法。但从未作为一个学术问题研究过。戏曲研究院叫“眉户”;华阴叫“迷胡”;宝鸡地区叫“西府曲子”或叫唱“清曲”;汉中地区叫“汉中曲子”;甘肃省武威叫“河西曲子”。实际上“河西曲子”音乐曲调就多有陕西的所谓“眉户”的曲调。不过和当地语言结合有所变异。作为陕西省一个主要剧种之一,长期对其混乱的称谓也是一个问题,应该得到统一认识,对这个剧种有个统一叫法。我们这一代人,总不能给下一代人传一本糊涂账。
关于以眉县、户县二县称为“眉户”者,据华阴县文化馆杨宏昌老馆长所谈,他1932年曾看到过山西(晋南)用木刻刊印的叫《迷胡剧》,同年我省户县用石印刊印的又叫《眉户剧》(均无曲谱)。但也可以看出华阴“迷胡”和山西晋南同叫“迷胡”,是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的渊源关系的。唯独户县叫“眉户”,也更值得我们研究了。
我1940年参加边区民众剧团,当时剧团就演出曲子小戏《桃花村》,新改编的《两亲家打架》。从关中直接长途行军到三边。沿途一路常肯找老艺人李卜师傅给我教曲子唱腔。从未听他叫“眉户”。他总是给我讲“念曲子”,唱“小曲”的道理。明确听说叫“眉户”,则是1941年夏末初秋。一天下午,马建翎团长、音乐科长王小民同志和李卜师傅,他们三人在院畔拉闲话。我听他们说搭“曲子班”的事。我也新奇地坐在他们跟前。李卜师傅说:“晋南曾有人说,曲子好听,象狐狸精或什么亡灵把人都迷住了……”,马建翎团长即说:“哎!这是迷信,咱们不能叫”。他沉默了一会说:“关中有个眉县,有个户县,曲子很可能就出在这两个县?”在坐的同志以设想的口气说:“也可能吧?”从此就以眉、户二县称为“眉户”者,在民众剧团明确的叫开了,也传到了延安各个文艺单位和广大群众中。1949年解放后,“眉户”一说,仍由民众剧团流传到西安,一直延续至今。建国初,华阴却以“迷胡”称之,也可能是区别“眉户”二字。但华阴县曲子老艺人,也和边区民众剧团李卜老艺人有同样的说法。不管谁说,或者有其道理,或者依其传说,但总不能以牵强附会的传说代替真实历史原貌,总得有个历史的合理性和可信性。
………
注 :李卜(1890—1966),山西运城人,5岁丧母,由其父养大,因家贫自幼学做木工、瓦工,稍长外出谋生,流落陕西。1929年在富县娶妻成家,落户定居。李卜从小酷爱戏曲演唱,是著名眉户剧表演艺术家。1940年受邀参加边区民众剧团作声乐教练和舞台导演。1944年被选为边区文教大会代表,丁玲称赞“李卜由一个民间艺人成为革命的群众艺术家”;解放后曾在陕西戏曲研究院工作,曾获陕西省人民委员会颁发的“在戏剧艺术上卓有成绩”荣誉奖状。
2025年4月
来源:渭南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