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轮的经济发展,就在这份文件里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16:56 1

摘要:文件名字,叫做:《国务院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批复同意,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福厦泉、郑州市、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等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9月11日,国务院发布了一份关于“要素市场化”的文件。

文件名字,叫做:《国务院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批复同意,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福厦泉、郑州市、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等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大白话说,就是:

国家在经济发达地区,选了10个试点,搞“要素市场化”试验,为期2年。如果效果好,就总结推广。

虽然这份文件已经出来了几天,但关注度并不高。大概是因为,里面充满了“产权理论、交易成本、要素市场化”这些陌生概念,很多人一看就头大,以为和自己没关系。

但是,真的没关系吗?我仔细研究之后,发现这份文件,有门道的。

它在某种程度上,指明了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方向,事关落户、买房、贷款,背后也藏着很多商业机会。

所以,我也临时起意,开了一次直播,好好地聊了两个小时。这篇文章,就系统梳理了昨天直播中的精华,让你更快、更明白地看懂这份批复,以及背后藏着的机会。

01

要素是什么?为什么要市场化?

要聊清楚这份文件的用意,就得先看懂它最核心的一个词:

要素市场化。

啥是要素?为什么要市场化?

要素,说白了,就是生产财富的原料。

工业时代,要素就是老三样:劳动力、土地、资本。我们不多赘述。而随着科技发展,要素又多了两个。技术、数据。它们已经越来越多地,决定资本和市场的走向。

但问题来了。今天的要素,有点“堵住了”。

怎么说?我举个例子。

假设,你在一家公司能赚1万、创造1.5万的价值。另一家公司来挖你,开价2万。因为在他那,你可以创造3万的价值。

这是好事吧?换工作,你能多赚1万,也能让社会多得到1.5万价值。但你左思右想,还是放弃。因为下一家公司,在另一个城市,你人过去了,但户口过不去。

劳动力的流通,在某种程度上,被户籍制度堵住了。

不止如此。一个很有前景的科技公司,手里全是专利,但因为没厂房、没土地,贷不到钱,只能关门。各行各业的数据,本该有机会发挥更大价值,但都烂在各自的服务器里,直到销毁也没用上。

资本的流通,被抵押规则堵住了。数据的流通,被风险堵住了。

怎么办?

答案,就是:市场化。建立一个大市场,谁能把资源用得最好,资源就流向谁。有什么墙阻止资源流通,那就拆掉。

可以这么说。国家这次试点,本质就是一次拆墙试验。

那么,具体怎么拆?我们一个个要素看。

02

劳动力市场化:拆掉户口墙,让每个人都有更多可能性

先说个离大家最近的。劳动力。

看原文:

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现试点地区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深化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扩大居住证持有人享有权益和便利范围。建立以身份证为标识的人口管理服务制度。(以苏南重点城市试点为例)

什么意思?

过去想落户A城市,你可能得在A城市交满3年社保。在B城市交了1年,不算。但现在,只要A和B在同一个城市群里,社保时长就可以互相累加。居住证,也要绑定更多公共服务。

理想状态,是不管你在哪,所有权益都跟着身份证走,而不是被户口困住。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前边我们提到,你从A城市换到B城市,能多为公司创造1.5万元的价值。但却因为户籍制度,被卡住了。当成千上万的人才都如此,经济就会失去活力。

未来,你的价值,将越来越多地由市场定义,而不是户口本。

如果你是老板,那你的人才库,也少了很多局限。如果想创业,或许你可以成立一个异地安家、落户、子女入学的专业服务机构,同时服务企业和个人。这些,都是新需求,也是新机会。

03

土地市场化:拆掉指标墙,让地跟人走

看原文:

探索依据人口存量和变化趋势匹配新增建设用地(以成都市试点为例)。

推动建设用地供应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以郑州市试点为例)。

过去,国家给每个城市分土地指标,更多看历史数据和规划,和人口的关系不大。

但以后,城市能拿多少建设用地,可能要更多看人口了。

比如,去年某城人口1800万,今年2000万,那或许就得考虑,增加建设用地指标。 土地多了,房企拿地价格便宜了,房价可能就不会那么离谱了。

这就是,地随人走。

那么,它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至少,你可能要更多地,关注城市的人口流入数据了。

一个能持续吸引年轻人流入的城市,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你是老板,新研发中心建在这里,不仅能吸引人才,还能为政府带来更多土地指标。如果你是员工,这也是你判断安家城市前景的好标准。

而对创业者来说,新机会或许在:存量土地的再开发。

看原文:

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存量土地盘活利用,鼓励经营主体通过建设用地整理等方式促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以郑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试点为例)

很多城市的好地段,有一些老旧工业园。过去,可能因为流程复杂,很难动。但现在,你就可以试着把它们,改造成“青年社区”或者“小微智能企业孵化器”。把存量土地,盘活利用。

04

资本市场化:拆掉抵押墙,让无形资产也能贷到款

聊完房子,咱们再看钱。

假设,你现在是一个大学出来的创业者。你缺资金,但手里只有材料专利和技术。

怎么办呢?你琢磨了一下,打算去问问银行贷款的事。

银行问,你拿什么抵押?有房子吗?生产线呢?都没有?那我也很难办。

你看,在资金和创新,横着一堵“抵押规则”的墙。钱,总是愿意流向有房有厂的传统企业,而不是轻资产的创新公司。

怎么办?看文件原文:

支持金融机构采用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方式,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业务,依法合规开发知识产权保险、产品研发责任保险等产品。探索知识产权融资,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以北京城市副中心试点为例)

过去,银行更多的,是认房子土地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现在,国家鼓励银行去关注你的专利、著作权。

那么,机会在哪呢?

如果你是科技公司的老板,那么未来几年,你可能不需要过早地出让股权,去换融资了。公司的核心专利,可以直接变成流动资金,用来搞研发、拓展市场。

如果你想要创业,那么或许可以考虑一下,做专业的评估机构。毕竟,专利估值多少钱,银行也拿不准,它们多半会请专业机构,进行背书。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员工,那也意味着,未来有更多科技公司会拿到资金。你也因此,有了更多工作岗位可以选择。

05

科技市场化:让搞研发的、提需求的,都拿到回报

你有没有想到过一个问题?

我们国家的专利申请量,论文数量,常年排在世界前列。但为什么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变成产品的技术,却没那么多?

原因之一,是:搞研发的没动力。

在不少高校里,教授们拼命发论文、申请专利,往往不是为了应用落地,而是评职称。科研人员在矿山里拼命采矿,但不管挖的是铁还是金,收益却和自己关系不大。久而久之,数量就比质量更重要。

那怎么办?看原文:

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探索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制度、工作流程、决策规定和尽职免责负面清单。(以苏南重点城市试点为例)

科研人员在职期间,有什么科研成果,他可以分享所有权。至少,也会保留长期使用权。

以后,你采矿出了金子,自己也有份。

当一个教授,可以名正言顺地分享成果所带来的财富时,自然就会琢磨,如何才能挖到市场最需要,最值钱的金子。

这还没完。继续看原文:

探索新业态、新模式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构建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市场化定价和交易机制,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支持杭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支持宁波市探索知识产权保险。

知识产权有我一份了,但我怎么知道自己的身价呢?这就要去专门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了。

想把金子换成钱,还得建立一个“金子交易市场”。

好了。现在搞科研的有动力了。

但他怎么确定自己的成果,市场需要呢?

过去,很多科研项目,是国家出课题出钱,大学研究。企业参与的,并不多。这就导致,有题目、也有研究成果,但用在哪里、怎么用,大家都不上心。

那怎么办?还是看文件:

探索以“谁被卡谁出题、谁出题谁出资、谁能干谁来干、谁牵头谁采购”方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迭代应用(以杭甬温试点为例)。

以后不少科研课题,要让在市场上被卡脖子的企业来出。

你有需求,你来提要求。不光提要求,你自己还得出钱。因为,出钱了,你自己才会痛,才会认真参与。

大学,可能会渐渐变成一个金矿。因为那些手握高价值专利的教授,都是潜在的“技术合伙人”。你也可以把难题打包成科研课题,让全国最顶尖的头脑帮你研究。

一个让知识变成资本的时代,正在到来。

06

数据市场化:以后,可能会出现一个“数据淘宝”

到了今天,应该很少有人会觉得,数据不重要了。

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并没有被利用起来。要么,所在政府部门的服务器里,要么,沉在各家公司的数据库里。

先说政府部门。

过去,公安、交通、水利……每个部门的数据,都是互相割裂的。这种割裂,就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比如,开发自动驾驶的汽车公司,如果没有交通部门的红绿灯数据,就只能靠摄像头,去“猜”信号灯。效率很低,更不安全。

那怎么办?

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开发利用。制定公共数据管理办法……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和资产化管理,探索公共数据资产凭证生成、存储、归集、流转、应用全流程管理。(以长株潭试点为例)。

以后,公共数据要逐步开放出来了。

而且,注意“授权运营”这四个字。未来,政府可能会授权一批专业的公司,对公共数据进行清洗、加工和管理。把原始的公共数据,脱敏之后,做成数据产品,提供给有需要的产业,这就是机会。

再说民营企业。看文件:

探索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安全治理制度,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大数据交易(以杭甬温试点为例)。

以后,国家可能要建立一个,数据淘宝。

无论你是谁,都可以把自己的数据,在脱敏之后,放上你的数据小店。比如,一家连锁超市就知道,周边社区居民会在周五晚上买啤酒,周一早上买牛奶。这些数据,就可以卖给也想开超市的人。这,也是机会。

未来,谁能合法合规地用好数据,谁就能掌握下个时代。

最后的话

过去,我们的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割裂”的。

你在这里开一家纸巾厂,做的又好又便宜。但当你想卖到隔壁省,当地政府就可能会用各种方法,保护本地能贡献税收的企业,把你拒之门外。

当成千上万道“墙”竖起来的时候,整个国家的经济效率,就被拉低了。

而这次批复的最终目标,就是用一套全国统一、公开透明的规则,来替代这些潜规则和地方保护。拆墙。最终,建设成一个全国统一大市场。

看原文:

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如果真的有那天,那就意味着,全国的资源,都能自由地流动。深圳的钱,能顺畅地投到成都的好项目上。北京诞生的专利,可以快速地授权给杭州的好公司。

过去,你的护城河可能是牌照、关系。但未来,你的护城河必须是效率和创新。

期待。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