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了解各类中国称呼的演变历史——《中国的十个名字》读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3 04:38 2

摘要:刚刚读完《世界之中》,和这本《中国的十个名字》互为镜像——一个是将中国放在世界范围里观察,一个讲世界观察中国的视角。这本以名字为关键词的专著,从语言、历史、文化的角度回顾了中华文化向外扩散的过程,叙事分析时采用的手法让我这个推理迷看得如痴如醉。

刚刚读完《世界之中》,和这本《中国的十个名字》互为镜像——一个是将中国放在世界范围里观察,一个讲世界观察中国的视角。这本以名字为关键词的专著,从语言、历史、文化的角度回顾了中华文化向外扩散的过程,叙事分析时采用的手法让我这个推理迷看得如痴如醉。

作品从废品收购站里捡回的何尊讲起,对世界称呼中国的三大类型进行了梳理。严格意义来说,这部作品是一部语言学专著,但是作者没有炫技般搬出一大堆晦涩难懂的概念,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这些称呼的来历一一展开推测。

最先出现的故事,是在中国古代存在感并不算强的民族契丹。辽国和西辽加起来前后有200余年,但如今只有澶渊之盟、八大辽构等少数元素能彰显这个王朝的存在。这个曾经盘踞中国北方的政权,之所以定义了中国最知名的称谓,原因竟然是在之后迅速崛起并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铁骑,无意之中将“契丹”的名称传播开来。加上随后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对汉人的称呼,地盘越打越少的有宋一代竟然也能在国际舞台出尽了风头。宋辽的遭遇,真是应了那句网络名言——虽然江湖已没有哥的身影,但到处都是哥的传说。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故事,在书中所占篇幅最多,牵扯到的称呼也最为广泛。有意思的是,这个故事开了头后,作者似乎沉迷于这通古碑的往事,从发现到西方对其的研究,再到传教士试图以假换真,方方面面讲得非常仔细。待读者在为古碑的安全捏一把汗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让读者了解,前面全部是铺垫,中国在古罗马的称谓变化,脉络就隐藏在碑刻背后的宗教演变中。由碑刻引申出的景教和大秦,又穿起了丝绸之路的漫漫黄沙。玄奘沿着古代丝路行至帕米尔高原后折向南方,又引出了古印度和佛教传入中土的故事。从瓷器到丝绸,国家名片演变成国家的称谓,足以让生产线上的普通百姓感到自豪。

妙香国和桃花石这两个颇显浪漫的称谓,一个源自不甚靠谱的传说,一个来自几经转译的姓氏,背后都是古代中国雄厚国力在支撑。书中在介绍他国名称音译时,曾提到因中原人民的情感问题,采用了一些讨人嫌的词语。轮到我们,外族人主动选择那些代表美好的词语,和中国强大的硬实力有关,也和中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相关。

纵观整部作品,有两点让我印象极深。第一,语言学作为相对小众的学科,普通读者了解较少,作者放下身段,不厌其烦地将各种语言的知识体系一点一点地掰烂揉碎,帮助读者慢慢地消化吸收。对于那些无法回避的发音问题,作者并不做过多纠缠,而是通过整个知识体系,让读者有个大概的了解,重在强调音译的演化过程,顺带用国内一些方言,让读者感受类似的发音部位或方法。

第二,对于上述称谓,作者依靠广博的语言学知识,像侦探一样抽丝剥茧地进行分析。“大胆假设+小心推理”的模式之下,作者对各种名称的来源进行探索,但在这一过程中并不追求一定要有结论,或者强行得出结论,而抱着“雪夜访戴”的轻松心态,尽兴而为,推理到哪里就算哪里。毕竟很多概念已有上千年历史,学界对于很多问题的认识也不统一,而且时时会有新的变化,作者将自己确信的内容标注清楚,存疑或待定的问题只提出假设并简单分析原因,看似随性,实则是学风严谨的体现。

作者的“随性”,还体现在创作过程中。在阐述事实的时候,作者往往不吝附上很多稍微挂点边儿的冷知识。最出彩的还要说是作者的各种diss和吐槽:从“上海宁”的谑读,到“吐蕃”的误读;从四夷馆里滥竽充数的官员,到普渡药业自毁长城的丑闻……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了解各种“八卦”也成了动力之一。

来源:历史文化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