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力吐槽:时隔2年,泰坦号调查报告出炉,内爆真相,竟如此荒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17:00 2

摘要:两年前(2023年6月18日),泰坦尼克号观光潜艇——泰坦号在深海内爆。

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

两年前(2023年6月18日),泰坦尼克号观光潜艇——泰坦号在深海内爆。

两年后(2025年8月4日),这份有关它的事故调查报告最终出炉……

一位调查官说,如果法律允许起诉死人,那我们一定会起诉「他」。

他用胶水粘合潜艇,他和法律玩文字游戏,他开除质疑他的员工,他甚至还为了省钱,连个仓库都舍不得租……

他不是什么海洋版的马斯克,而是操控了一场,堪比邪教的执念狂欢……

他就是肇事公司——海洋之门(OceanGate Inc.)的创始人——拉什(Stockton Rush)。

他也在深海内爆中和其他四名游客一起丧生。

案发后,我们也曾怀疑,是他的疏忽导致事故。

但如今,我们却发现,这不是疏忽,而是一场人祸,一场甚至都让人无力吐槽的人祸……

这是案发后4天后,搜救队打捞上来的一组残骸。

——钛合金舱门和船舱连接部,这一圈明显的淡黄色痕迹是什么?

这不会是胶水吧?

——调查组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发现泰坦号残骸时,它正斜插在3800米深的海底,碎片散落一地。

当这段深海搜救影片公布时,不少网友都调侃说——唯一完整的东西,竟然是那只充当方向盘的罗技手柄……

当时,科学家解释说,这个深度下,内爆在几十毫秒之内完成,强大的水压在人脑感到痛苦前,就让五名罹难者像「蒸发」一样消失了……

这就是深海的恐怖,总让人小心谨慎。

但这胶水也太夸张了吧?

为什么起初我们不知道这段胶水的故事?

就是因为,如此夸张的设计,调查组也是在反复确认后,才敢相信。

据公司员工作证,拉什当时在选胶水上还下了一番苦心,他要求: 耐高温、耐高压、能在室温下固化,能找到飞机和卫星上使用的先例。

并认为,既然飞机、卫星上能用,那理论上潜艇也能用……

最终,他选定了德国汉高公司(Henkel)生产的高性能双组分环氧树脂粘合剂。

听上去很高端吧?

其实,什么叫双组分环氧树脂,真的,双组分,就是我们所谓的AB胶……

这百得AB胶也号称德国汉高公司高性能产品,600人民币,能买这么一大桶,15升啊……

报告中还指出,海洋之门的工程总监,在听证会上说: 自己当时并不确定这种材料以前是否曾用于深海潜水领域,毕竟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

换句话说就是,我买的胶水没问题,但是能不能用,我不敢保证,是老板非让我用,那我就用吧。

所以,拉什为什么要用胶水粘潜艇?

调查报告的事故原因一栏给出了答案: ——碳纤维材料。

原来,这种材料无法焊接,也无法铆接。

而拉什为了将它与钛合金舱门装到一起,就想到了胶水……

他可能自己也心虚,据听证会上有员工作证说,他当时还一再嘱咐工程师,胶水一定要涂均匀,涂大面。

而另一问题,他为什么一定要选用碳纤维?

世界各国深潜器,不都是一体成型的钢材吗?

他为什么就不也用钢材呢?

这是一段日后被网友戏称为——碳纤维正在召唤死神的影片。

注意听,那些砰砰砰的声音,就是死神在敲门。

影片来源于2022年7月,泰坦号的一次航行,这也是泰坦号首次成功将游客带到了泰坦尼克号附近。

他们看到了电影中杰克肉丝的船头,也看到了巨大的船锚……

泰坦尼克号近在咫尺,一切就像越回了100多年前的沉船现场一样。

然而,你听影片里这些一连串,毫无规律的嗒嗒声,这种声音时大时小,时而急促,时而又只有一两下。

拉什一行人在内爆发生前其实也能听到这些声音,而且比你现在听到的更加频繁。

其实,这就是碳纤维正在一层层破裂的声音……

当年,影片中这一船人大难不死,上岸归来以后,曾有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周日晨间》记者(David Pogue)采访拉什。

问他:为什么你要用碳纤维来制造潜艇?

拉什说:问得好,这是泰坦号最大的特色。

碳纤维是一种很棒的材料,比钛好,比其他材料也好,可如果用不好,也会出现灾难性的故障。

记者追问:既然这么致命,那你为什么还要用它呢?

拉什说:碳纤维的强度浮力比(strength-to-buoyancy),是钛的三倍。

在水下,关键在于强度浮力比,而不是强度重量比(strength-to-weight),所以碳纤维是制作潜艇的最佳材料之一。

那别人的潜艇为什么不用碳纤维?

记者问。

拉什答,目前还没有人追随我,不过以后肯定会有的。

听上去拉什就像个科技先驱,像是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计算,发现并掌控了碳纤维的抗压秘密。

但其实,不仅这里忽悠的什么强度浮力比后来被证实是随口估算的数据,而且,也有员工作证: 拉什曾亲口承认过,一艘潜艇的运营,90%成本花在两个地方:一是造船和维护本身,二就是运输。

而碳钎维,一,造价便宜,这能剩下一大笔造船费用;

二,还特别轻,运输起来也更便宜。

还有三,那就是作为一家靠卖门票创收的潜水观光公司,当然需要更大更宽敞的舱体。

这样,一次能多下去几名游客,不就能多卖门票吗?

可如果采用传统的一体化钢球做船舱,那么,舱体空间将非常狭小。

比如,卡梅隆的深海挑战者号(Deepsea Challenger),2012年深入马里亚纳海沟海底,但核心抗压舱只能坐卡梅隆一人。

还比如,最早潜入马里亚纳海沟的的里雅斯特号(Trieste),整个船体像个热气球一样巨大,但核心抗压舱只能勉强挤着坐两个人,十分憋屈。

以及这艘带着富商维克多(Victor Vescovo),潜入过五大洋最深处的极限因子号(DSV Limiting Factor),也是同样的船体巨大,抗压舱狭小。

所以,如果放弃一体化钢球的设计,采用碳纤维,理论上就可以造出更大的抗压舱,卖更多门票。

这是拉什的算盘。

甚至为了让这一算盘显得合理,拉什还曾表示,碳钎维做潜艇,这是大公司波音背书材料。

调查后发现,早在2013年,波音的确出过一份70多页的碳纤维潜艇建造手册。

而那时,海洋之门才成立4年,刚刚开始设计自己的潜艇。

因此,拉什特意请了两个波音的人来帮忙。

但建造和测试的过程并不顺利,几次用1:3大小的模型试验,碳钎维船舱都会发出不规律的嗒嗒声,随后直接内爆。

按正常思路来说,肯定就放弃这个研究方向了,波音当初也是这么做的,所以,波音只留了个想法,没往后推进。

但拉什不一样,他反而想的是,那我在内爆之前上来不就没事了?

槽点3:监听死神

调查显示,拉什让手下人给泰坦做了个声音监控系统,包括8个监听碳纤维破裂声音的麦克风,连接到屏幕: 红色中止潜水,黄色谨慎进行,绿色继续行动。

官网上写着,此系统是一项无与伦比的安全功能,在危机来临前,乘客们将有时间停止下潜,安全上浮。

但其实,靠声音监听碳纤维?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用相机拍照云彩然后预判1个小时后是否会下雨一样,这纯属用初中公式,计算混沌模型。

甚至你用星座、八卦没准儿都更准一点儿……

调查组认为,这个声音系统并不科学,根本确定上浮标准。

而且,拉什对这个系统的指标有设定权,说白了,就是他觉得能继续航行,就能继续航行。

与其说其监听死神,不如说,拉什自己就在扮演死神……

资深的新西兰海洋探险家兼导演,曾下到马里亚纳海沟的罗伯特·麦卡勒姆(Rob McCallum)说: 这系统就是个安慰剂,专门用来堵那些担心碳纤维破裂声的人的嘴。

卡梅隆也曾说过,他和潜水圈子里的人早就劝过拉什不能用碳纤维做船舱,但拉什一意孤行,表示自己ALL IN碳纤维。

2018年,拉什带着一大票人跑到巴哈马对泰坦号进行第一次深海测试。

凌晨4点,他孤身一人潜入深海,目标设定在4200米,比泰坦尼克号残骸还要深。

一路上,船体的嗒嗒声响得像雨点。

但拉什却说,只要没破,我就没事儿。

好在,他到达3939米的时候就选择上浮,平安归来。

出舱后,拉什说:如果这都有人觉得不够好,那就去他的吧。 然后大摇大摆的走开。

他就这样用自己的性命“打窝”,用浮夸的表演“钓鱼”,他似乎真的不知道害怕为何物。

就像传奇攀岩手艾利克斯(Alexander "Alex" Honnold)一样,难道他也杏仁核未激活,比普通人更无所畏惧吗?

因为,在调查中,他竟然又对自己本已脆弱且伤痕累累的碳纤维船体,做了这样一件事情……

我们知道,碳纤维的特性有些类似玻璃。

玻璃杯很坚硬,但如果忽冷忽热呢?

冬天倒开水,那忽然爆裂的玻璃杯大家一定都被吓到过吧。

然而,面对自己这个倾注心血、压上性命,甚至还要保障他人的碳纤维“玻璃杯”。

拉什却忍心让它在冬天的露天场地上过冬……

你买辆新车恐怕都不舍得吧,但拉什就敢,事情是这样的……

2022年,在泰坦号完成第82次潜水任务后,碳纤维崩坏的声音已经到了极限。

这本来是中止所有任务的警告,但拉什眼里,却依旧只有无穷无尽的下潜。

另一方面,公司告急的财务,也让拉什压力山大,他迫切需要减少成本,也迫切需要一次让世人瞩目的下潜,来赢得更多的投资。

于是,为了省下一大笔运费,他把刚潜水完的泰坦号,扔在冬天寒冷的纽芬兰圣约翰斯港口。

前任工程总监说,这100%不行,泰坦号绝对不能放在任何零度以下的地方过冬。

因为,刚从深海回来,绝不排除碳纤维结构中有水渗入,结冰后,水就会膨胀,破坏碳纤维。

拉什的泰坦号由一圈一圈碳纤维捆绑而成,像这样一共捆了480层,差不多13厘米厚。

每一层之间用胶水和树脂材料粘合,最外层再喷上5毫米厚的防水涂层。

按照这样的方法,海洋之门前后做过两版碳纤维船舱。

第一版是2017年,任务交到了威斯康辛大学和波音公司。

两家单位都给出了成吨的改进建议和严格的测试要求。

但拉什全部拒绝,结果威斯康辛大学按拉什的想法做出成品,在实验室测试时就直接内爆。

可拉什却觉得,这一定是你的问题,终止合作。

拿到波音公司生产的样品后,拉什眼看着不行,还是执意进行了50多次下潜测试,其中,只有3次达到了4000米的预定深度。

当时,工程师们研究后发现,这是碳纤维在缠绕过程中出来问题。

它缠绕时,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平整。

每层之间的粘合剂稍有不均,一层层叠加起来,就会产生鼓包和褶皱。

这在深海强大的压力下,就会让海水很容易渗入其中并撕碎壳体。

因此,2021年,第二版碳纤维外壳改进工艺。

从横截面的对比图上来看,外观的确平整了许多。

再从显微镜头下看,孔洞和褶皱也少了不少。

对于特别突出的褶皱,工程师还进行了打磨,打磨后再用碳纤维进行覆盖找平。

但是,事故后的检查中发现,这一版外壳,仍然没能避免致命缝隙的出现。

这真的是工程师们已经尽力了。

可拉什却让这满是缝隙,渗满海水的壳体在纽芬兰户外港口过冬……

他难道不知道水结冰后,会膨胀9%吗?

这种膨胀力来自分子结构的改变,巨大无比,能撕碎一切已知的人类材料……

就这样,冬天来临时,当地的海军基地看不过去,提议花1750美元给泰坦装一个保护罩,可海洋之门没回邮件……

又过了两个月,海港冻结,海军基地又发邮件又托关系,终于联系上海洋之门,可公司却也只是说,我知道了,然后没有下文……

直到2023年6月,内爆下潜前夕,泰坦号才终于被公司盖上了一层防水布。

可这时候已经夏天,还有啥防范啥冰雪的必要啊。

这是一段2017年的采访,拉什自信满满地说:等泰坦号测试完成,我相信它几乎无懈可击。

主持人坏笑说:当初人们也是这么评价泰坦尼克的。

没想到此话一语成谶,如今它果真和泰坦尼克号葬身同一片海底。

那句无懈可击,如今也被写进了调查报告的事故原因一栏: 拉什持续将泰坦号歪曲为无懈可击,用其未经证实的安全程度和所谓的先进工程原理,给乘客和监管机构带来了虚假的安全感。

同时,他用解雇,来阻止员工们对他的反对。

只要有人驳了他的面子,不管对方跟了他多少年,对公司有多大用处,拉什都会果断让他走人。

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不介意给你5万美元(解雇费),然后再毁了你的人生。

2016年,趁着泰坦号建造的空隙,拉什带着团队到了美国东海岸。

在这里,他们要探索一艘1956年沉没的意大利客轮,客轮当时和另一艘瑞典客轮在夜间的浓雾中相撞并沉没。

海洋之门的任务有两个,一是要绘制整艘沉船的地图,二是要照顾好4名付费的乘客。

本来,这次下潜的驾驶员是公司海事运营总监——大卫(David Lochridge),而且每次开潜艇下海也都是他。

但临上船前,拉什突然拦住大卫,说你在岸上等着吧,这次我来带队。

可下面沉船生锈腐烂,非常危险,大卫经验丰富,拉什几乎没开过船,执意要自己来带,俩人大吵一架。

最终,拉什同意大卫陪同下潜。

结果,刚到沉船处,拉什就让潜艇卡在了沉船船头下面,一时懵圈不知该怎么办。

大卫果断接手,让潜艇脱险,拉什尴尬的说,谢谢,我欠你个人情。

上岸后,乘客们劫后余生,兴奋地讨论刚才的意外。

但大卫感受得到,他和拉什之间的气氛不太对。

很快,他就被踢出了领导群,然后,就是解雇。

解雇后,海洋之门对大卫提起了诉讼,说他违反保密协议,把公司的商业机密都告诉了媒体。

但其实,大卫只是拒绝承认泰坦号做好了潜水的一切准备,还说可以帮忙解决安全问题。

拉什却威胁他说,海洋之门不会放过你,不会放过你的家人,你的房子、绿卡,还有你的一切。

大卫这位“老司机”走后,拉什甚至想把公司里的女HR送上驾驶席,他说,媒体肯定会被一名女性驾驶员吸引而来。

HR吓得连夜改领英简历,辞职跑路。

工程总监托尼(Tony Nissen)这样评价拉什: 他可能是个边缘型临床精神病患者,一个绝对的自恋狂。

2019年春天,托尼以不安全为由,拒绝了拉什以泰坦尼克号为目标的潜水任务。

因为当时,恰逢泰坦号正在做潜水测试,刚做完就发现碳纤维表面出现了裂纹。

接着,拉什请托尼吃饭,饭局上还说,托尼,你应该早就把这个问题指出来。

托尼都被气笑了,说我早就说过好多遍了,还写了报告,现在的船体不合适。

拉什就好像自动屏蔽对方的发言,只是板着脸说,现在我们两个人中有一个人得离开公司,但那个人不是我。

结果,整个工程部集体被裁,只留下了一两个人。

眼看手下无大将可用,拉什又把注意力转向了刚来公司一年的金发实习生。

实习生姓汉默梅斯特(Emily Hammermeister),是德语中,锤子大师的意思。

可能拉什是看中了她的天生工科血统,就直接把她升为泰坦号项目经理,还说要她当公司的代言人,驾驶泰坦号。

艾米丽问,那是不是意味着我升职加薪了?

拉什说,哦这是平级调岗,你懂的。

艾米丽迫于疫情失业潮,只能答应,但真正上马后才知道之前的同事为什么离职: 把人放进泰坦号里,这件事基本上和亲手送人去死没什么区别, 她也拒绝了拉什载人测试的要求,没干多久就辞职回家。

等到2022年夏天,人才的流失已经让公司难以为继,泰坦号原定的25次潜水,在2021-2022年前只进行了9次。

但拉什却蛊惑着公司里的马屁精们,依旧坚信我能成功。

员工证词中说,他们狂热到如同一个奉泰坦尼克号残骸为神的邪教……

槽点6:骗人下海

2023年春天,也就是潜艇刚刚冻了一整个冬天后。

Youtube千万粉丝潜水网红,杰克(Jake Koehler),看到拉什和海洋之门的宣传后,主动联系说,自己想要体验下泰坦号潜水艇。

这是个绝好的宣传机会,拉什果断答应安排。

当杰克问起,前几次下潜为何都没成功时。

拉什只是说,那都是天气原因,天气好的话,肯定没问题,放心。

结果,杰克他们在船上漂了9天,经历各种晕船、缺水,拉什却说,天气太差,行动取消。

老板发话,大家只能返航。

然而,就在返回圣约翰斯港的路上,拉什又改变主意。

决定在纽芬兰东边的大浅谈进行下潜。

员工和杰克都有点没反应过来,这几天天气没变,那适合泰坦号潜水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呢?

不会是老板拉什的心情和海洋之门公司的收入吧?

从大船去往泰坦号的路上,大家好像都没什么笑容。

关舱门的时候,螺母还掉在地上找不到了。

在水下,拉什的脸色也并不好看,温度变化让潜艇内部开始凝结水珠,杰克说自己的脚全都湿了。

下到一半,艇外的潜水员打信号,示意行动中止,杰克至今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但在采访中,这个大男人吓得眼泪直流,当时要是行动继续,可能被压扁的就是他……

调查还发现,漏洞百出的泰坦号,根本没有按照规定办手续。

按里来说,世界上所有民用、商用船舶,都需要世界几大船级社来检验入级。

比如,中国船级社、日本海事协会、英国劳氏船级社等等。

最重要的是为了保障航行安全,有了入级认定,才能找保险公司上保险。

而且,对于海洋之门这样的商业公司来说,肯定也是,入了级,才能进行商业活动,才能收费。

但显然,用碳纤维和胶水打造的泰坦号,不符合任何一家船级社入级标准, 所以,拉什说,它们无权否定我的潜水器安全性。

再说了,有多少入了级的船出过事,入级也不一定安全啊。

同时,因为泰坦号是在美国华盛顿州设计制造的,它也应该有华盛顿州的注册卡,然而,泰坦号依然没有。

航行的时候,拉什把泰坦号放到了公海,无论华盛顿还是加拿大,都无权管辖。

所以,拉什究竟是如何合法宣传、卖票的?

说出来也神奇,那就是他的文字游戏玩儿到飞起,他把乘客称为【任务专家】或【公民科学家】。

把自己的航行和下潜包装成一桩国际科考任务,然后,然后全球法律竟然还真的都管不了它……

再给每位或者上岸的乘客办法【公民科学家】认证,这真的是,高,比月亮还高。

另外,在潜艇司机们全被拉什开除后,他多次以身入局,亲自驾驶潜艇。

但其实,拉什并没有「驾照」,甚至调查发现,整个海洋之门公司,案发时还在职的驾驶员也都没有「驾照」。

虽然潜艇「驾照」也可以由商业公司自行颁发,并考核。

但别忘了,海洋之门的泰坦号连船级都没有,咋考?

咋颁发?

事后发现,他们公司内部,的确有一个驾驶员培训系统。

但是,谁完成了训练?

如何判定某人完成训练?

这竟然都是可以在拉什电脑上随便打钩的……

总之,拉什用一系列障眼法把泰坦号和自己包装成了新时代的潜水先驱、传统潜水规则的破局者,也忽悠到了那些急于投身新奇体验,不差钱的世界富豪们。

同时,更进一步向富豪们「讲故事」,拉什又有两把故事营销的「杀手锏」……

这是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十分感人的一段情节: 在巨轮沉没之际,甲板上一片混乱。

客舱内,却又一对老夫妇却相拥在床上,等待这海水淹没自己。

这不是卡梅伦导演的杜撰,而是真是发生过的事情。

老夫妇俩叫做斯特劳斯夫妇,是当时梅西百货的创始人,白手起家,沉船时已是美国顶级富豪。

1912年4月14日晚上,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后,夫妇俩被带到了一艘救生艇上。

英国国家档案馆的记录显示:年迈的老先生(Isidor Straus)拒绝登上救生艇,而一些年轻人也被阻止登船。

老先生的妻子艾达(Ida Straus)也拒绝登上救生艇,并说道:你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她的女仆艾伦(Ellen)被送上了救生艇,她又把自己的皮大衣给了女仆,说她以后再也不需要这件大衣了。

人们看到老先生和妻子最后一次出现在甲板上时,他们手牵着手,随后海浪将他们双双卷入海中。

就像宿命一样,拉什也有一个深爱着他,陪他你去哪里,我就去哪里的好媳妇儿——名叫温迪(Wendy Hollings Weil Rush)。

而温迪,不是别人,正是这对斯特劳斯夫妇孙子的女儿……

或许是,这段泰坦尼克号的身世让他被拉什身上的执念吸引,他俩1986年结婚。

温迪的身世,无疑帮拉什在商业之路上披荆斩棘。

而在内爆发生的当天,这位坐在支援船监控器前的女士,就是温迪。

突然,她听到船外海面传来一声闷响。

音量不大,但温迪觉得不对劲,问工作人员那是什么声音。

温迪似乎很担心自己的丈夫。

但不过,电脑很快收到了泰坦号发来的信息:刚刚扔掉了两个配重。

这让所有人松了一口气,看来拉什他们没事。

扔掉配重这意味着已经接近了泰坦尼克号残骸,这是下潜刹车的操作。

但一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十个小时过去了,支援船上的人们,却再也没等到泰坦号的消息……

那条扔掉配重是泰坦号发出的最后消息。

而那声闷响,后来被证实,则是内爆从海底传到海面的声音……

这里十分诡异,就像我们聊过的泰坦尼克号沉没中,也有很多无法解释的疑点一样。

为什么这里泰坦号,在海面听到内爆声后,却还能收到扔掉配重的消息?

就像是死神在开玩笑一样。

目前,调查组认为,可能是电信号延时导致的,毕竟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米每秒。

内爆发生在3800米,爆炸声传上来只需要2.5秒。

就这样,温迪再次「听闻」着泰坦尼克夺走了自己的「亲人」……

拉什是旧金山人,祖上是美国的开国元老,参与过独立宣言的签署。

祖父曾担任加州标准石油公司董事。

本来,小拉什的理想一直是当宇航员飞上太空,可似乎在认识温迪后,变成了一个执意潜入深海,和泰坦尼克号亲密接触的潜水爱好者。

1984年,拉什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航空航天工程学位,不仅学识渊博,还体格健壮,甚至被NASA选中,做过太空人的练习生,又当过F-15战斗机的飞行测试员。

但后来,据说是他视力出了问题,没法亲自驾驶飞机上天了。

随后,他认识了温迪,并开始把精力都投入到了潜水领域,曾经独自一人,就手搓出过一台潜艇。

拉什认为自己是个天才,有能力潜入深海。

但潜水领域和太空相比,其实更加冷门,恐怖的水压甚至比宇宙的真空,更加难以驯服……

而拉什却自诩为,海洋版的马斯克。

既然连马斯克都能征服太空,那我也一定能驯服深海。

就这样,2009年,他在西雅图创立海洋之门公司,最开始的目的就是用潜水艇盈利,用由可载5人潜水艇组,组成潜水小队,为个人或团体提供服务。

可见,5人的载客量是拉什一开始就决定好的,第一艘潜水艇对跖点(Antipodes)造出来的时候,一人的船票只要大概7500-40000美元,远低于内爆那次一人25万美元的乘客费用。

2013年,联合创始人出走后,拉什决定和华盛顿大学、波音,定制新一艘潜水艇,并且执意要用碳纤维。

2016年,NASA也参与进来,和海洋之门签订了《太空法案协议》,说要进一步推进深空探索目标并改善美国工业的材料和制造。

而就在同年,也有一位和拉什一样,出身名门,名校毕业,号称硅谷女乔布斯的商业奇才,靠一滴血就狂赚数亿美元,后来却被发现是个大忽悠。

沃尔玛、甲骨文高管、美国国务卿等人都被耍得团团转,她也被判15年监禁,但最近,她又在狱中远程创业了,比拉什还强,但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我们会员频道细说。

总之,在决定进一步探索深海之后,或许是妻子血脉冥冥中的宿命感,拉什把泰坦尼克号定位成公司主打的探险项目。

拉什说,人类文明最熟悉的三个词,前两个是可口可乐和神,最后一个就是泰坦尼克号。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人们的注意力确实转向了深海,但也拜他所赐,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人敢再贸然下海了……

乘客的故事……

泰坦号上五名乘客,除拉什外,他们分别是: 英国富豪——哈米什·哈丁(Hamish Harding);

巴基斯坦裔英国富豪——达伍德父子(Shahzada Dawood & Suleman Dawood);

77岁高龄的潜艇专家、前法国海军,技术顾问兼深海导游——保罗(Paul-Henri Nargeolet)。

这是哈米什·哈丁(Hamish Harding)在下水前的最后一条帖子。

他说,很荣幸成为「任务专家」,在挺过了纽芬兰40年来最冷的冬天后,我们的传奇旅程即将开启。

真不知道,如果哈丁知道碳纤维的原理,并知道它在码头上冻过一整个冬天后,他还敢不敢上船……

后面的事我们都知道了,这是哈米什众多探险活动中,唯一没能平安回家的一次。

他享年58岁,本来坐拥着一家位于迪拜的喷气式飞机销售公司,早已财富自由。

2019年,他曾经驾驶喷气机以46小时40分钟,经过北极和南极,绕了地球一周,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2021年,他亲自驾驶潜水器带着另一位富豪——维克多,潜入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停留超过四个小时。

2022年,他还花了几十万美元,坐着贝佐斯的蓝色起源飞船,在亚轨道卡门线附近体验了3分钟的太空失重之旅。

总之,他上天入地,走在人类探索极限的前沿,最后却在一次观光旅行中,为他人的狂妄买单。

内爆后,他的表妹呼吁对整起事件,对海洋之门进行全面调查。

坊间传闻,这对巴基斯坦裔父子中的儿子,本不想上船,是不想扫老爹的兴,又被众人攒叨才勉强上了船……

父亲叫沙赫扎达(Shahzada Dawood),儿子叫苏莱曼(Suleman Dawood)。

他们加的达伍德集团在印巴分治前,就是印度最大的纱线进口商。

之后,整个集团逐渐成长成了一个横跨化工、能源、金融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巨头。

父亲本人,还是英国国王国际信托(Prince's Trust International)的顾问。

据父亲沙赫扎达的姐姐回忆说: 沙赫扎达平常对大自然就有着浓厚的兴趣,热衷于拍摄野生动物,探索各种不同的自然栖息地,同时,也是一名泰坦尼克号爱好者。

他小时候经常看一部《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还爱收集一切有关于泰坦尼克号的电影、文物、纪录片等等等等。

2023年,当得知拉什正提供泰坦尼克号观光服务后,他就果断花50万美元给自己和妻子订了两张票。

可妻子却认为机会难得,就把票让给了19岁的儿子苏莱曼。

然而,而却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临行前死活不愿意上船。

但母亲告诉他,那天是父亲节,见到泰坦尼克号又是他父亲从小到大的梦想,你能陪他就最好了。

于是,懂事的苏莱曼,壮起胆子,为了让父亲高兴,坐进了船舱……

事后,母亲过度悲伤,无法接受采访,唯有姐姐阿兹玛说,每当想到他俩的遭遇,自己就呼吸困难,难过至极。

我弟媳,也因此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无法从悲痛中走出。

最后一名乘客保罗(Paul-Henri Nargeolet),曾经服役法国海军,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潜水员、潜艇专家和扫雷专家。

41岁的时候,他曾经作为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深海考察团的一员,潜入泰坦尼克号残骸处研究。

这次经历改变了他的一生,他被这艘沉船的历史和神秘吸引。

之后,他又37次潜入泰坦尼克号,帮助寻回了数千件珍贵的遗物,人称泰坦尼克先生。

在出航前,很多媒体和工作人员向他确认,真的没问题吗?

保罗的回答永远都是没问题没问题。

既然世界顶尖的潜水专家都这么说,那些怀疑声自然就变成了一片沉默。

但内爆发生后,保罗的女儿说,她家向海洋之门公司提出了5000万美元的赔偿诉讼,但公司就像一滩死水,拉什的妻子温迪也一直没有回应。

决定加入泰坦号项目后,不少了解其中风险的专业人士都劝他说,你这是在拿你的个人信誉,担保一个有着明显缺陷的东西。

但保罗却说,我老了,我有过精彩的职业生涯,如果我能帮他们增强行动安全,那我就赢了。

所以,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

总感觉哪里怪怪的,因此,有人怀疑,内爆是否也早就是计划的一部分?

有网友猜测:潜入深海到泰坦尼克号对保罗来说,就像上瘾。

他知道这很危险,但当他穿越黑暗,看到残骸时,一切危险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还有人说,保罗年纪大了,泰坦尼克号就是他的人生和激情所在,他永远会义无反顾的下潜。

另外,拉什的一位密友——名叫卡尔(Karl Stanley)也在其新书中爆料说: 我早就知道这是一趟有去无回的旅程,拉什早就计划好了。

拉什的自尊心非常强,为了让自己成为泰坦号和泰坦尼克号传奇的一部分,他不惜献出生命,而且越引人瞩目越好。

卡尔还说,泰坦号的名字,并不是来自泰坦尼克号,而是来自一本1898年的美国中篇小说《泰坦号的沉没》。

小说中,一艘名叫泰坦号的豪华客轮,在4月的北大西洋撞上了冰山,沉没在纽芬兰附近的深海。

小说发布14年后,泰坦尼克号几乎以同样的剧本在现实上演。

很多人说,这部小说预言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

但卡尔说,拉什的疯狂行动,就是在致敬往事,以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爆炸之一离开人世……

回到现实

回到现实,这就是泰坦号的故事,像是一种宿命,也像是人类面对深海时的无力。

记得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美国作家格雷西(Archibald Gracie IV)曾在《泰坦尼克号的真相》中写过: 当它在北大西洋的海面上高速航行时,船上的奢华和乘客的享乐,一瞬间给他一种强烈的恐惧感: 这艘浮动宫殿太完美了,以至于他担心一位愤怒的全能者(An Angry Omnipotence)会对傲慢的人类进行惩罚。

结果没想到,天谴最后真的降临……

或许,真的是举头三尺有神明吧,不仅仅是个人,每当人类狂妄自大、不知天地为何物的时候,它就会用一记重拳打醒我们,让我们敬畏自然。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最后夫人说,原来,这又是一个人类狂妄挑战自然,戏弄死神的故事啊……

来源:自说自话的总裁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