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们放不下对日本的仇恨吗?俄罗斯学者,给出近乎完美的答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6:58 1

摘要:这不是情绪化的指责,而是现实的提醒。毕竟,80年过去了,中日关系仍然走不出历史的影子,这不是偶然。当一个国家把战犯当作英雄供奉,又如何能指望受害者释怀?

2025年的北京香山论坛上,俄罗斯学者德米特里的一句话,把会场静得只剩下呼吸声:“若后代美化侵略并以此建设国家,与英雄纪念碑对抗,这是不可接受的。”

这句话像一把刀,直插中日关系的痛点。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一个老问题:到底是谁放不下?是中国太记仇,还是日本从未真正面对历史?

这不是情绪化的指责,而是现实的提醒。毕竟,80年过去了,中日关系仍然走不出历史的影子,这不是偶然。当一个国家把战犯当作英雄供奉,又如何能指望受害者释怀?

很多人以为,战争结束了,仇恨也该过去了。但问题是,日本真的结束了吗?从靖国神社到教科书,从政客发言到政府态度,日本对侵略历史的“处理”,不是和解,而是重写。

2021年,新的高中历史教材把“南京大屠杀”轻描淡写地称为“事件”,死亡人数则被模糊处理成“存在争议”。这不是学术讨论,而是集体失忆。一个国家如果连自己做过什么都不愿承认,还谈什么反省?

更耐人寻味的是日本政府的表态。从来没有一次正式的道歉。1995年的“村山谈话”用的是“深刻反省”和“由衷的歉意”这样模糊的措辞,既不承担责任,也不触及核心。哪像德国,公开忏悔、立碑赔偿,从不耍文字游戏。

2024年,日本外务省还在强调“历史问题已解决”,这就像一个欠债的人说“咱们当年握手言和了,别再提钱的事儿”。

历史不是过往的尘埃,而是照见现实的灯。当一个国家试图用“英雄叙事”掩盖侵略真相,它其实是在为未来的对抗埋下伏笔。中国不是“记仇”,而是拒绝被侮辱。

就在日本不断美化历史的同时,它也在现实中不断“刷存在感”。而这些“存在感”,大多冲着中国来的。

台湾问题,是日本对华政策的试金石。2023年的《防卫白皮书》首次把“台湾局势”写进国家安全框架,等于明着说:“台湾出事,我也要管。”

紧接着,日美举行多场联合军演,专门“模拟台海冲突”。2024年,自民党议员还跑去台湾串门,麻生太郎更喊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不仅违反了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也直接踩了中国的红线。

在南海,日本的动作也不小。2024年防卫预算猛增26%,重点买的是可以“打”的武器——巡航导弹、无人攻击机,还计划在琉球群岛部署部队。

6月,日本舰艇首次开进中国仁爱礁附近海域,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实则是借机挑衅。这场“自由之旅”,自由的是美国的战略,不是亚洲的和平。

经济上,日本也不甘寂寞。配合美国搞“印太战略”,加入QUAD联盟,强化对华技术封锁。2024年,日本限制出口23种关键半导体设备给中国,理由是“国家安全”。

但这安全,更多是美国的安全,不是亚洲的稳定。说白了,日本在经济、军事、外交上都在配合美国遏制中国,历史没翻篇,现实却在写新仇。一个国家如果既不道歉,又不断挑衅,还要求别人“放下”,这不是和解,这是讽刺。

德米特里的那句话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他看清了问题的本质。中国不需要仇恨日本,但我们必须要记住历史。

很多人拿德国做对比,说德国怎么就能和邻国握手言和?答案很简单:德国从不否认历史,也不美化战犯。它承认错误、承担责任,于是赢得尊重。而日本呢?一边说“我们悔过”,一边却在神社里供奉战犯;一边说“中日友好”,一边却联合美国在台海耀武扬威。

历史是可以原谅的,但前提是你承认它。如果连“对不起”三个字都说不出口,那就别要求别人“淡忘”。

香山论坛上的发言,不只是对日本的提醒,也是对中国的警示。我们要有和平的愿望,但也要有捍卫和平的力量。台海、南海,不是别人家的后院,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日本若真敢在这些地方动手,那就别怪中国出手反制。

铭记,不是为了仇恨,而是防止悲剧重演。每年九一八的警报声,提醒我们:和平从来不是别人施舍的,而是自己守来的。

如果说历史是一部书,那日本至今还在涂改前几章,却要求我们一页页往后翻。现实就是:不是中国放不下,而是日本一直不肯拿起笔,认真写下“对不起”三个字。

中日关系要真正翻篇,得先把历史写清楚,把现实摆明白。否则,每一次“忘记”,都可能是下一次冲突的伏笔。记得,是一种责任;忘了,才是真正的危险。

来源:懂点历史赵富贵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