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晨光熹微,海拔千米的山坡上已是灯火通明。农户们早晨5点就起床采收,只见他们双手在椒株间翻飞,带着露珠的红椒被熟练摘下,稳稳码入竹筐。“早上摘,中午发车,晚上就能到襄阳、武汉人的餐桌上,抢手得很!”南漳县农心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方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在山的另
立秋以来,平原的菜园刚刚播种,而在鄂西北山区,南漳县板桥镇宋家坪蔬菜基地却迎来了最繁忙的丰收。
晨光熹微,海拔千米的山坡上已是灯火通明。农户们早晨5点就起床采收,只见他们双手在椒株间翻飞,带着露珠的红椒被熟练摘下,稳稳码入竹筐。“早上摘,中午发车,晚上就能到襄阳、武汉人的餐桌上,抢手得很!”南漳县农心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方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在山的另一面,一辆辆装满辣椒、西红柿等高山蔬菜的冷链卡车缓缓驶下蜿蜒山路,奔向全国大市场。
这片曾因“地无三尺平”而陷入闭塞与贫困的南漳高寒山区,如今正依托得天独厚的山势,借力现代科技,紧握有机认证的“金钥匙”,源源不断地输出着清甜的“云端味道”,书写着一部“靠山吃山”的富民新篇。
梯田巧种“时间差” 高山菜错季赢市场
王方合作社里生产的辣椒,其“金贵”的身价,核心密码就藏在“高山”二字之中。“咱们这海拔1000米上下,夏天均温稳在20℃左右,简直是蔬菜生长的天堂!”高山蔬菜生长最适宜17℃至25℃的“黄金区间”,而这恰恰避开了平原地区夏季酷暑,赋予了蔬菜更长的生长期和更浓郁的风味积累。
板桥镇宋家坪蔬菜基地的蔬菜梯田 王玮 摄
高山蔬菜品质高但产量低,为了持续给城市供货,当地并未满足于“靠天吃饭”。他们将目光精准投向了山势的垂直落差。县农技推广中心农艺师为山区量身定制了“梯度排开播种技术”,核心就是打“高度差”和“时间差”。每隔7天,从海拔约600米的起点梯次向上播种或移栽种苗,一直延伸到近1200米的山顶,形成6个有序的种植层。“就像组建了一支不断接力的蔬菜登山队”,农艺师梁聪耀形象地比喻,“低海拔的先收获,高海拔的接上茬。”精密的“登山种植计划”,成功地将单个品种的采收窗口从传统模式下的40多天拉长到了150多天!
这关键的150天,正巧卡住了平原蔬菜因高温酷暑陷入产量低谷的“伏缺期”。每到夏天,南漳高山蔬菜凭借绝佳的口感和持续的供应能力,成为各大城市批发市场争抢的“香饽饽”。“伏缺期,咱们的高山菜批发价比平原菜,能高出30%!”王方说。昔日在山峦阻隔下“地无三尺平”的短板,通过垂直精耕,“含绿量”持续转化为节节攀升的“含金量”。
科技赋能增订单 从“种得好”到“卖得俏”
垂直梯田拉长了产业链,但要支撑规模化种植,让千家万户的菜农稳定增收,光靠老天爷“赏饭”还不够,必须借助科学种植技术,打造标准化品质。为此,县农技中心组建了一支科技特派员小队,长期“钉”在田间地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科技特派员在蔬果基地指导种植
技术的源头革新从选种开始。近年来,科技特派员在核心示范点,示范种植了多彩樱桃番茄、特色南瓜、水果小冬瓜共125个国内外市场前景好、适应性强的蔬菜新优品种,并通过示范效应迅速推广到千家万户,彻底扭转了本地蔬菜品种混杂无序的局面。
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兄弟及时掌握农业讯息、管理技巧,县农技中心录制了蔬菜育苗技巧、移栽要点、常见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技术推广短视频80多期,点击量达到500万人次。“晚上看视频学防虫,白天田里现学现用,效果好!”高山蔬菜种植大户张勇说。
薛坪镇普陀庵村的辣椒种植园 刘江 摄
在薛坪镇普陀庵村种植大户冯耀学的菜园里,火红的线椒挂满枝头,特色小冬瓜体型匀称。冯耀学点开手机,学习群正推送最新一期的农技短视频。两年来,他通过农技短视频系统性学习了浸种催芽、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药、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整枝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冯耀学告诉记者,新技术推广后,种苗成活率提升近30%,病害发生率显著降低,“每亩田增收1000多斤、多卖两三千块钱。”
薛坪镇普陀庵村辣椒种植基地 刘江 摄
靠着标准化种植,冯耀学的高山蔬菜获得了市场认可,今年高峰期时,他在代销点从早上六点忙到凌晨两点,一天代收5万斤高山蔬菜。“签了两年的订单农业,现在不是我们找市场,是市场认准我们南漳高山菜!”冯泽东笑着说。
有机种植强品牌 出山路越走越广
9月11日凌晨4点,海拔1100多米的湖北省上膳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基地灯火通明。工人们在大棚里快速分拣着刚下藤的茄子和糯玉米,分秒必争。冷链车内气温只有4℃,“就像给蔬菜穿上保鲜服,只需10小时就能到达上海的商超”,公司基地主管陈济林说。公司采用田间采摘、分拣包装、冷链物流、宅配到家的链条式农业生产运营模式,定点销往江浙沪等地区,为了把这份“高山清甜”跨越千里山川,无损地呈现到长三角消费者的餐桌上,一场贯穿高山与都市的“鲜度保卫战”正在昼夜上演。
中国有机谷 刘江 摄
深居“中国有机谷”地理保护核心圈的南漳,赋予了高山蔬菜产业更深厚的价值内涵与品牌张力,上膳源基地销售火爆的秘密也源于此。240亩基地严格执行“零化学合成”标准:施的是有机肥,防治靠生物天敌和物理粘板,水源来自高山纯净溪流。
作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南漳县有机认证及转换认证达108张,位居全省县(市)榜首,成功孕育南漳香菇、南漳黑木耳、南漳土蜂蜜等17个地理标志商标,珍珠液酒、水镜茶叶、梅园米业3个享誉全国的涉农中国驰名商标。
南漳是“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县已构筑起“县有中心、镇有站所、村有协管员、基地(合作社)有内检员”四级联动的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建立“生产记录可保存、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主体责任可溯源”的全链条追溯机制,有机认证的含金量由田间到餐桌层层背书。“消费者愿意为这份纯净和可追溯的品质买单。”陈济林说。
如今,无论是襄阳、武汉的超市货架,还是江浙沪的生鲜柜,都能看到这抹来自南漳的清新身影,“高山蔬菜”四个字,已成为南漳农业亮眼的金字招牌。4年时间,南漳县的高山蔬菜已从百余亩的零散式种植发展到4万多亩规模化种植,带动4000多人“家门口”务工。全县高山蔬菜总产值达1亿元,亩均纯收入5200元,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高山蔬菜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来源:南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