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吐槽西贝,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这句话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不仅登上了热搜,也让西贝卷入了一场舆论斗争。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吐槽西贝,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这句话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不仅登上了热搜,也让西贝卷入了一场舆论斗争。
引发争议是“预制菜”这个话题。罗永浩的评价中,涉及到三个点:预制菜、价格高、味道差。后两者属于主观体验,但“是否是预制菜”这个话题引发了大众关注。
本来,这种争议其实不难平息。餐饮行业本身就存在对预制菜的不同理解,消费者有质疑也属正常。
但事情进一步升级,是因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9月11日的公开回应。他表示:“西贝百分之百不是预制菜,一定要起诉罗永浩。”这句“百分之百”引发了更大的质疑。
公众很快站到了罗永浩一边。原因很简单——在舆论场上,消费者天然是弱势方,而企业则被认为是强势。西贝选择用法律威胁回击顾客的负面评价,反而让自己显得更像是在“打压声音”。
在后续公开表态中,他称罗永浩是“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指责他带节奏、恶意抹黑。原本的产品争议,就这样被带入了人身攻击的方向。
危机公关中,最忌讳的就是情绪化和攻击性语言。公众并不关心一个企业是否委屈,关心的是你是否稳得住。如果企业连基本的情绪管理都做不好,那就很难建立起信任。
更关键的是,西贝并没有借这个机会好好解释自己的食品体系,比如中央厨房如何运作、食材如何处理、哪些菜品确实不属于预制范畴。反而一再强调“无预制菜”,并试图通过开放后厨来“自证清白”。
9月中旬,西贝宣布开放全国后厨,邀请媒体和消费者实地参观。但因为准备不充分,员工在镜头前的说法与官方声明前后不一,甚至被媒体指出部分门店确实存在使用预处理食材的情况。
这不仅没有帮助西贝澄清质疑,反而让“无预制菜”的说法变得更不真实。危机处理中,“不打无准备之仗”是底线。
透明是一种策略,但如果不能确保每个环节的信息一致、逻辑闭环,透明就可能变成“自曝其短”。从“无预制菜”到“部分预制”,再到“逐步替换”,西贝的话术变化也在不断削弱品牌的可信度。
在舆论最激烈的时候,罗永浩在直播中表示,“争议可止,无需纠缠”。但西贝方面并没有跟进和解,反而继续在半公开场合发声,贾国龙甚至在公司内部会议中再次点名罗永浩“行为如黑社会”,指责其团队“恶意抹黑”。
这件事情背后,反映出餐饮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为了压缩成本和提高效率,越来越多餐厅开始使用预制菜、简化菜单、提升翻台率。用餐体验正在从“正餐”滑向“快餐”。
罗永浩的吐槽之所以引发强烈共鸣,不光是因为他有影响力,更在于他说出了很多人心中的不满。这场讨论本可以成为餐饮行业一次向公众解释运营模式、梳理认知的机会,但西贝错过了。
2025年9月中旬,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发声支持西贝,表示希望公众能理性看待争议,给企业改进的空间。他的声音为西贝带来了一些缓和的氛围,但整个事件已经对西贝的品牌形象造成了实质性影响。
这场危机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教训:企业在面对公众质疑时,回应方式比内容更重要。强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情绪化更会放大风险。危机公关的本质,是重建信任,而不是争输赢。
西贝的问题,不是有没有预制菜,而是面对争议时,选择了错误的沟通方式。公众可以接受一个有争议但诚恳的企业,却无法容忍一个强硬却回避问题的品牌。
来源:老徐述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