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陆军第六十二师(兰州军区守备师)炮兵团历史》(以下简称《团史》)就要付印了,宝祥、林周邀我写序,我虽然在炮兵团工作时间较长,也比大家多穿过几身军装,但要为这样一部沉甸甸的史稿作序,深感力不从心。
永远珍藏的历史记忆
——为62师(兰州军区守备师)炮兵团《团史》作序
作 者 张 友 伦
推 荐 王 皇 义
《陆军第六十二师(兰州军区守备师)炮兵团历史》(以下简称《团史》)就要付印了,宝祥、林周邀我写序,我虽然在炮兵团工作时间较长,也比大家多穿过几身军装,但要为这样一部沉甸甸的史稿作序,深感力不从心。
两年多前,宝祥、林周他们组织了一班人马,在无资料、无经费、无场所、无依托单位、无编写经验的“五无”条件下,凭一股对炮兵团深切怀念的满腔热情及对炮兵团历史的敬畏,开始了《团史》的编写工作。现在,一部十数万言的史稿摆在案头,追昔抚今,我深切怀念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炮兵团历史的革命先烈和故去的老首长、老战友!衷心感谢在炮兵团服过役、用智慧和汗水为炮兵团历史增色添彩的所有战友!同时也感谢编写和参与编写《团史》的战友们!
炮兵团虽然创建于建国初期,但她的几个骨干连队的历史有的可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并涌现出了如朱宝江、张学武、吴世敬、张明修、刘春泉等华东二级、三级战斗英雄,可以说,炮兵团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部队。炮兵团成立后,参加过保卫东南沿海海岛的战斗,和国民党军队作过战;赴朝参战,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交过手;甘南平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也可以说,炮兵团是一支经过战争洗礼的部队。和平年代,炮兵团在完成战备训练、政治建设、营建施工、抢险救灾等各项任务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创造出不少成功经验,还可以说,炮兵团是一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顽强、勇于创新的特别能战斗的部队。
1951年炮兵团组建时,我就在团里工作,炮兵团经历的几乎所有重大行动我都参与了。回忆在炮兵团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如现昨日,历历在目:回味当年战友朝夕相处,同甘共苦,情同手足。1992年炮兵团的撤编,是军委战略全局的一部分,是强军的需要,是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的需要。虽然撤编已经24年了,但一提起这支部队,大家总有说不完的话、忆不完的事。大家对炮兵团有感情,我同样感情至深。《团史》的编就,将满足所有从炮兵团走出来的战友的精神需求,为我们提供一个回味那一段美好时光的基础蓝本。
炮兵团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虽然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炮兵团的历史,尽管也只有短短的41年,但炮兵团的战斗经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段历史的缩影。炮兵团涌现出的一大批英模人物、先进典型、高级将领,创造出的成功经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团史》的付印,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史料的补充、丰富和完善,为新时期军队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这一点来讲,《团史》的编写,功莫大焉。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作为彭雪枫、吴芝圃、张震、萧望东、谭友林等创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血脉延续的炮兵团,把自已走过的路程、成功的经验、用智慧和血汗凝聚的治军精神加以回顾总结,形成文字,发挥知史鉴往、知史通今、知史励志、知史戒今、知史育人的功能,并彰显现代革命军人爱国、报国、卫国的血性和本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团史》的问世,她所传承的红色基因、传播的正能量、提供的精神动力,必将影响从炮兵团走出的每一位战友的后半生,直至子孙后代。
修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也是一項艰苦、严谨的工作。参与编写《团史》的战友赴浙江、走兰州、上宁夏、访宝鸡,历时两年多,查阅了大量档案,走访了不少老同志,召开了十数次座谈会,搜集资料。在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站在党、国家及军队建设全局的大背景下,历史地、辩证地审视炮兵团走过的每一段历程,全方位、多渠道、一件史实一件史实地印证、链接炮兵团的历史链条,以严谨的态度、求实的精神,经过反复征求意见,补充、修改,数易其稿,终于形成现在这部史稿。这部史稿,是炮兵团 41年足迹的客观再现,是炮兵团41年所积累的精神财富的凝炼和升华,可以说她是一部信史,是值得炮兵团每一位战友珍惜并永远珍藏的历史记忆。
《团史》即将付印之际,聊寄数语,是以为序。
张友伦
2016年5月于银川
作者:62师炮团老团长、62师副师长张友伦
来源:拂晓哨位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