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肛窦炎(Anal Cryptitis)又称肛隐窝炎,在传统医学理论中归类于“脏毒”病机之中,是一种涉及肛窦、肛门瓣乃至肛腺的感染性炎症,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过程。
肛窦炎(Anal Cryptitis)又称肛隐窝炎,在传统医学理论中归类于“脏毒”病机之中,是一种涉及肛窦、肛门瓣乃至肛腺的感染性炎症,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过程。
肛窦周围有肛瓣和肛柱,其生理构造像一个向上开口的“漏斗”,由于解剖位置特殊,不能形成相对干净的环境,很容易积存难以清理的粪屑,且肛门瓣数量大小也有明显区别。
在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下,患者可出现肛门坠胀、灼热感、肛门疼痛等不适症状,通过肛门指检或肛门镜检查等手段发现肛窦炎多兼有肛乳头炎、肛乳头肥大等并发症。
此病作为肛肠区域重要的潜在感染源,据统计,超过80%的肛门直肠疾病,尤其是肛周脓肿与肛瘘等,与其发病演变过程息息相关,故早期防治肛窦炎非常重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长期久坐、排便次数不规律、饮食无度、作息颠倒、经常性熬夜等因素使肛肠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且疾病高发人群也逐渐年轻化。
临床上有很多肛窦炎的治疗方案,传统医学常使用中药煎煮口服、熏洗坐浴、膏药涂抹,保留灌肠、栓剂纳肛等多样化内服外用手段,西医多针对致病菌予抗感染治疗,或是配合微波理疗,严重者予肛窦切开引流术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大部分治疗方法在使用初期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容易反反复复,迁延不愈,更有甚者停药即发。
长期的肛门不适导致患者排便习惯改变,给日常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长久得不到有效的处理,也容易引起患者烦躁焦虑,产生一系列问题。
寻找操作简便,患者接受度高,毒、副作用小,治疗效果好且复发率低的药物及治疗手段,为临床上治疗肛窦炎提供新的思路。
“八宝痔疮膏”(由黄柏、炒当归、五倍子、炉甘石、白及、煅龙骨、炒莪术、冰片组成),是泉州市中医院肛肠科的院内制剂,已在临床应用十余年。
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痔疮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 ,而且在临床上应用于湿热下注型肛窦炎的治疗,也能有效的减轻肛门疼痛,缓解肛门坠胀、肛门灼热症状。
八宝痔疮膏系我科院特制的中药膏剂,精心配伍黄柏、当归、炉甘石、白及、五倍子、煅龙骨、炒莪术及冰片等成分。长期应用于肛肠疾病的治疗中,湿热下注型肛窦炎患者为实验研究对象。
方中黄柏、当归共为君药,黄柏:习称川黄柏,味苦,性寒。朱丹溪曾在《金匮钩玄》中论述说相火妄动,火欲上行,不可用寒湿损其阳,黄柏可潜阳降龙,引火归源,使相火伏之。
证明了黄柏有清降热邪之功,《本草发挥》高度概括黄柏的主治功用有善泄膀胱相火热毒,利小便湿热及除下焦湿肿,力证黄柏尤擅清下焦湿热诸症。
当归性体滑润,性味辛甘温,用途广泛,素有“十方九归”之称。
《汤液本草》曰其当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及足厥阴肝,因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故当归乃“活血要药”,养血活血,祛淤生新,以缓解气血阻滞之坠胀疼痛,且当归辛香开散,走而不守,二者合用,共奏清热化湿,解毒消疮,止痛消瘀之效。
臣药乃白及、五倍子、炉甘石三味。白及性微寒,味苦甘涩。古代医家认为白及主治痈肿恶疮,擅外科,专收敛,末敷可生肌止痛,可治疗多种血症。
五倍子性酸涩寒,善治痔瘘便血,能收湿敛疮,善治下利。《开宝本草》曰:“五倍子味苦,酸, 平,无毒……治瘙痒脓水。
亦可兼治因湿毒浸淫所致的肛周瘙痒。炉甘石味甘气平,多煅造研磨细粉外用,增其消炎清凉、干燥止痒功效,亦常用于痔瘘疾病湿症。
佐药为煅龙骨与炒莪术,龙骨性平,味甘涩,煅用后有收敛固涩、吸湿敛疮、生肌止痛等功效。
莪术为血分中药也,然生用莪术消积下食效果更佳,唐朝《药性论》里记载莪术用酒醋炮制以入肝经,长活血行气止痛功效。故此方选用醋炒莪术消积化肿。
此方以冰片为使药求其气味清香辛凉,配伍使用能缓灼热疼痛难耐之急。临床上多见于湿热诸症、疮疡肿痛属阳证者等症的治疗。
纵观全方,君药直引下焦病灶,寒温并用,清热而不损其阳,辛温走窜以达腠理,臣药辅助君药增强主症疗效。
且此方当归白及也常作为药对搭配使用,湿热证中可见火邪灼络,迫血妄行,使血不循常道,溢于脉外,故导致黏膜充血,当归为血中之圣药,味甘重,气轻辛,故能补中有动,行中有补,白及收敛止血,消减血肿,使血行脉道而不外溢。
纵观全方诸药协同,各展所长,无相悖之虞,共同实现清解湿热、缓减疼痛、消退肿胀及促进创面愈合之功效。
在传统医学,肛窦炎可归属于“脏毒”、“肠风”等范畴。治疗上讲究审证求因,以辩证论治为基础去治疗疾病。
将肛窦炎患者随机分组后,对照组予左氧氟沙星+美沙拉嗪联合治疗,实验组采用解毒散瘀汤(白花蛇舌草,茵陈,赤芍,丹参, 田基黄,栀子,郁金,石菖蒲,通草,枳壳,生甘草,生大黄)口服。
在治疗前后抽血查PCT、白介素6、CRP三种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判断疗效,2个疗程15d以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半年内复发率仅为7.14%。
在对照组用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 100ml与硫酸庆大霉素混合,治疗组自拟湿热渗湿汤加减方(黄连黄柏为君药,臣药苍术白术)水煎口服联合西药保留灌肠。
通过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肛门症状积分、白介素主导的炎症因子、SOD等氧化应激产物及T细胞亚群为主的免疫功能指标,评估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数据分析治疗3周后的总有效率及3月后的复发率。
3周后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0%,复方率仅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复发率22%,且抽血各项指标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应用清肠三方(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和黄芩汤合方加减)以共奏“清热利湿、行气止痛兼疏风解表”之功论治湿热下注型肛窦炎。
记载临床病案一例,患者初诊可见肛门灼热感、下坠感明显,便后不适感加重,辩证论治后将清肠三方制配颗粒剂嘱患者送水冲服。
5剂后患者症状有明显缓解,三诊共服14方后患者肛门灼热感、下坠感基本消失,再守方7剂巩固疗效至痊愈。
用低切挂线术治疗慢性肛窦炎患者60例,总有效率高达100%,且无复发。
手术效果明显,但因为同时伴随有术后疼痛,住院时间长等一系列问题,临床上还是应优先考虑保守治疗方案,若经保守治疗后仍未见明显好转,再考虑手术干预。
有学者使用亚甲蓝合剂(亚甲蓝注射液1ml+生理盐水10ml+2%盐酸利多卡因5ml)对久治难愈的肛窦炎进行黏膜下注射。
研究发现,亚甲蓝合剂组的出血、疼痛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肛窦切开引流术组。
亚甲蓝可通过收缩肛窦周围扩张的病变血管,使其渗出减少,减少刺激,减轻水肿。有神经亲和性的亚甲蓝可通过损害神经髓质。
直接阻滞疼痛的传导,利多卡因注射液也能减轻患者术中疼痛,两组相辅相成,大大降低了患者术后不适感。
西医用药多为杀菌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但是不适合长期使用,中医药联合使用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且能明显提升治疗效果。
将80ml替硝唑注射液、5mgd地塞米松和8u庆大霉素充分混合后夜间保留灌肠,白天生理盐水清洗肛管后用 10g黄连膏涂敷纳肛治疗。
经过1周的治疗,30例患者中26例患者1周后症状消失,3 例患者经过2周治疗后亦痊愈,有效率96.3%。观察组取100ml的加减苦参汤(苦参、黄柏、黄芪、蒲公英等)保留灌肠2h以上。
联合使用医用冰垫纳肛5min, 对照组予甲硝唑氯化钠100mL灌肠,每日给药2次,7天一个疗程,共计3个疗程。
诊疗结束,经症状积分统计后发现,观察组有效率93.3%,对照组有效率71.1%。苦参汤灌肠联合冰冻疗法可以快速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从而缓解疼痛肿胀。
不论是中西药结合治疗,还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联合用药,都能提高临床疗效,缩短康复时间, 减轻患者的痛苦,提升就医质量。
肛窦炎作为肛肠科的顽固性疾病,临床上容易反复,在治疗上,西医主要是化验肛周分泌物确认致病菌。
以隔绝感染源,杀菌抗炎为目的,展开各种用药、仪器研究, 缓解肛门坠胀、疼痛等临床表现,而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审证求因进行治疗,大大扩宽了肛窦炎的治疗思路。
肛窦炎多数情况下是需要坚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中药对肝肾功能损害低,且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同时中医传统治疗手段繁杂多样,灌肠、熏洗、耳针等可以为肛窦炎治法提供更多选择。
近几年来肛窦炎主流治疗方向是探索中西医结合内服外用联合诊疗方案,通过不同的给药途径去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且进一步降低毒副作用,提高安全性。
中医治疗方面多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撑,缺乏统一标准,严重依赖医者的学识与临床经验,但是临床疗效明显,且操作方便,成本低廉,患者接受度高,依然有很广阔的前景。
临床上亟待进一步探索循证医学证据充分,治疗效果明显且复发率低的肛窦炎治疗方案。
来源:张医生健康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