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明确以晶圆流片地作为芯片原产地标准。这一政策在中美关税博弈中具有分水岭意义,直接阻断美国芯片通过“设计在美、制造在海外”的路径规避关税,倒逼国产替代加速。结合技术突破与
2025年4月1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明确以晶圆流片地作为芯片原产地标准。这一政策在中美关税博弈中具有分水岭意义,直接阻断美国芯片通过“设计在美、制造在海外”的路径规避关税,倒逼国产替代加速。结合技术突破与产业政策,四大核心领域成为本轮关税博弈下的关键受益方向。
逻辑:美国对高端GPU的出口限制(如英伟达H100系列)叠加关税成本上升,倒逼国产算力芯片加速替代。国产GPU、FPGA及AI加速芯片在推理算力市场(如边缘计算、智能驾驶)需求激增。
关键企业:
现状:华为昇腾910C通过7nm Chiplet技术弥补制程短板,但5nm以下先进制程仍依赖台积电代工。
逻辑:RISC-V开源架构可绕过ARM/X86的专利壁垒,成为国产芯片突破“指令集卡脖子”的核心路径。中国企业在RISC-V生态贡献度全球领先,覆盖物联网、工控等高增长场景。
关键企业:
技术突破:复旦大学“无极”芯片采用二维材料绕开EUV光刻机制造限制,功耗降低50%。
逻辑:在摩尔定律趋缓背景下,Chiplet(芯粒)和3D封装成为提升芯片性能的核心路径,且受美国设备限制较小。国内封测三强(长电/通富/华天)全球市占率超20%,HBM存储芯片封装需求爆发。
关键企业:
瓶颈:硅通孔(TSV)等前沿技术仍依赖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的设备。
逻辑:车规级、工业高端模拟芯片国产化率不足15%,但TI、ADI等美企受关税冲击市场份额,本土企业成本优势凸显。
关键企业:
市场空间:2025年国内模拟芯片市场规模或达1500亿元,车规级产品占比将提升至35%。
关税博弈本质是技术主导权的争夺。国产芯片在算力、架构、封装、模拟四大领域的突破,标志着从“被动替代”向“主动创新”的转型。但需清醒认识:高端制程设备依赖、生态碎片化等问题仍需长期攻坚。投资者应关注技术验证进展、产业链协同效率等指标,而非单纯追逐短期政策红利。唯有穿越“研发-量产-商用”的全周期考验,才能真正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
喜欢本文可以点赞关注。
本文内容基于公开信息及行业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中提及的个股、板块及行业数据仅供参考,不预示未来表现,实际投资决策需结合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及市场动态综合判断。若据此操作,盈亏自负。数据来源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特定机构或产品的承诺。(全文完)
来源:星云希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