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5号,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自己的社交媒体“真实社交”上发了条消息,直接说要起诉《纽约时报》,理由是诽谤、诋毁名誉,索赔金额还不低,150亿美元。
2025年9月15号,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自己的社交媒体“真实社交”上发了条消息,直接说要起诉《纽约时报》,理由是诽谤、诋毁名誉,索赔金额还不低,150亿美元。
这事一出来,不少人都懵了,毕竟这钱数可不是小数目,跟《纽约时报》的市值比起来,简直离谱。
150亿美元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查了下2025年9月《福布斯》的实时数据,《纽约时报》整个集团的市值也就96亿多美元。
这意味着就算把《纽约时报》打包卖掉,都凑不够特朗普要的索赔钱。
按说正常人索赔都会考虑对方的偿付能力,可特朗普偏不,不少人觉得他这是在摆“国王”的架子,你敢惹我,我就要让你知道厉害。
本来想觉得这金额可能只是随口说说,后来发现特朗普不光要索赔,还在社交平台上把《纽约时报》骂得挺狠,称其为美国历史上“最为差劲、堕落”之报纸,亦是激进左翼民主党之“喉舌”,过去十余年,它于有关他、其家人及“美国利益优先”的报道中,屡屡“撒谎”。
其实从这里能看出来,特朗普要的可能不只是钱,更多是想通过这种强势姿态,稳住自己支持者的情绪,毕竟他一直对“精英媒体”没什么好印象,这么做也符合他一贯的风格。
那特朗普为啥偏偏这时候起诉?追根溯源,皆是《纽约时报》的两则报道惹的祸,它们宛如两颗“舆论炸弹”轰然炸开,瞬间将他内心珍视、在意之事全然翻出,搅乱一池平静。
第一则是《纽约时报》两个记者写的新书《幸运的失败者》,这俩记者可不是新手,之前因为报道特朗普税务问题拿过普利策奖,可信度挺高。
书中披露,特朗普并非白手起家之人,他从父亲处继承了至少4.13亿美元资产,还凭借虚假公司架构与税务欺诈维系商业版图,其地产帝国,被直指是“财务操作与公关包装的产物”。
这报道一出来,特朗普苦心经营的“商业天才”人设直接受了打击,他名下那家运营“真实社交”的媒体公司,股价3天就跌了不少。
本来这事儿就令他愤懑不已,9月10日,《纽约时报》又刊发报道,披露2003年特朗普曾给已故富商爱泼斯坦寄送带有性暗示且签名的生日贺卡,无疑是火上浇油。
这事一曝光,全球网友都在猜他俩到底有啥秘密,特朗普急了,说贺卡不是他送的,字也不是他签的,骂报道是“恶意造假”。
这两则报道刚好戳在特朗普的痛点上,也难怪他反应这么大。
其实特朗普跟媒体闹矛盾、打官司,早就不是新鲜事了,翻他的“诉讼履历”,简直能当一本“反媒体手册”看。
2018年他就起诉过《纽约时报》,说对方的税务调查报道是记者跟他侄女合谋报复,结果呢?败诉了,还得给《纽约时报》付40万美元律师费。
2020年又因为《纽约时报》说他竞选团队“通俄”起诉,法院说“缺乏宪法依据”,直接驳回了,2021年再告《纽约时报》,说记者非法获取他的纳税申报单文件,还是没赢。
2024年,他将矛头再度对准《华尔街日报》,指控其报道他与爱泼斯坦的“伪造信件”,并索赔百亿美元,然而时至今日,这起案件依旧悬而未决,尚无定论。
同年还跟CBS、ABC达成和解,这两家媒体分别给了他1600万和1500万美元“封口费”。
很显然,特朗普跟主流媒体的恩怨早就结下了,而美国的媒体生态也没表面那么“自由”,《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这些自由派媒体常支持民主党,福克斯新闻、《华盛顿时报》这些保守派媒体就偏向共和党,甚至2025年3月五角大楼还调整了媒体办公空间,把《纽约时报》的部分空间分给了保守派媒体。
搞不清的是,美国一直说“言论自由”,可到了党派之争这儿,怎么就成了“选择性自由”了?
至于这次150亿美元的诉讼能不能赢,懂法律的人大多不看好。
美国于1964年“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确立了“真实恶意”原则,简言之,当公众人物起诉媒体诽谤时,需举证媒体明知报道为虚假内容,或对报道真假持漠视态度。
《纽约时报》这次拿出来的证据不少,有记者采访录音、税务记录副本,特朗普这边却没公开具体证据,更何况最高法院就算有特朗普任命的保守派大法官,之前也没推翻过这个原则。
由此观之,特朗普在这场纷争中败诉的可能性颇高,然而,他似乎对胜负全然不以为意,那份洒脱,让人不禁揣测其内心的盘算。
他真正想要的,是通过“对抗腐败媒体”的形象,把自己包装成“体制受害者”,煽动支持者对“假新闻媒体”的愤怒。
之前他起诉《华尔街日报》时,支持者在社交媒体发起的#SaveTrump#话题,24小时阅读量就破了5亿次,这次估计也会一样。
说白了,这150亿的索赔闹剧,不是真的法律博弈,更像一场政治表演,而美国所谓的“言论自由”“民主制度”,在这场表演里,也慢慢露了馅。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