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觉醒来,广东这是被‘土’味包围了?” 最近,广东的天空像是被谁打翻了颜料盘,湛蓝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昏黄。走在大街上,每吸一口气,鼻腔里都是干涩的尘土味,过往行人纷纷戴上口罩,行色匆匆,往日热闹的街头少了些烟火气,多了几分 “尘埃落定” 的沉闷。
惊!广东也 “吃土” 了
“一觉醒来,广东这是被‘土’味包围了?” 最近,广东的天空像是被谁打翻了颜料盘,湛蓝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昏黄。走在大街上,每吸一口气,鼻腔里都是干涩的尘土味,过往行人纷纷戴上口罩,行色匆匆,往日热闹的街头少了些烟火气,多了几分 “尘埃落定” 的沉闷。本以为 “吃土” 只是钱包见底时的自嘲,没想到广东这次真的迎来了沙尘天气,让不少习惯了温润海风的广东人措手不及。朋友圈里,满是大家的调侃和惊讶:“这是广东还是‘广漠’?”“难道我穿越到了北方的沙漠?”
可别以为这只是一场小小的沙尘,这次沙尘天气来势汹汹,不仅让广东的天空改了颜色,还让空气质量直线下降。从数据来看,广东多地的空气质量指数爆表,PM10 浓度急剧攀升,许多城市陷入重度污染。
这场罕见的沙尘,不仅让广东人实实在在地 “吃土” 了,也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值得好好探究一番 。
广东沙尘实况直击
这次沙尘天气可谓来势汹汹,广东众多地区都未能幸免。广州、佛山首当其冲,陷入严重污染的困境 ,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尘土味,站在高处俯瞰,城市仿佛被一层土黄色的薄纱笼罩,能见度大幅降低,往日清晰的建筑轮廓变得模糊不清。深圳、东莞、中山等城市也遭受重度污染,街头巷尾,人们行色匆匆,口罩成了出行的标配,原本熙熙攘攘的公园、广场,也因沙尘天气变得冷冷清清。根据气象部门数据,4 月 12 日夜间起,广东 PM10 颗粒物浓度便开始明显上升。截至 13 日中午 12 时,广东各地气象监测空气质量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态势,21 个地市无一幸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随着沙尘天气的侵袭,广东多地纷纷发布灰霾黄色预警。4 月 13 日中午,广州和佛山多个区域率先拉响警报,预警生效期间,灰霾导致能见度较差,给道路交通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道路上的车辆都小心翼翼地行驶,车速明显放缓,交通拥堵状况加剧。在一些繁忙的路口,交警们不得不加大执勤力度,指挥交通,以确保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沙尘天气不仅让交通 “乱了套”,还严重干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许多居民不得不取消原本的户外活动计划,原本热闹的户外运动场所变得冷冷清清。家里也不敢随意开窗通风,空气净化器成了 “抢手货”,不少家庭 24 小时开启,只为能呼吸到一口相对清新的空气。对于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来说,沙尘天气更是一场 “灾难”,他们不得不尽量减少外出,一旦外出,必须做好防护措施,即便如此,仍有不少患者病情加重,前往医院就诊的人数明显增多。
沙尘跨山越海的奥秘
广东地处南方沿海,本应与沙尘天气绝缘,可这次沙尘却不远千里 “奔袭” 而来,这背后究竟有何缘由?要揭开沙尘南下的奥秘,还得从沙尘的源头说起。我国沙尘的主要源地是蒙古国南部和我国的新疆、内蒙古等地。这些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沙漠、戈壁广布,为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基础 。
每年春季,尤其是 3 - 5 月,是沙尘天气的高发期。此时,北方地区气温回升迅速,而冷空气活动仍较为频繁,冷暖空气的激烈交锋使得大气不稳定,极易产生大风天气。今年 4 月,蒙古国南部和我国新疆、内蒙古等地气温偏高,积雪融化,地表解冻,土壤疏松,再加上大部分植被尚未返青生长,地表植被覆盖度不足,难以有效固定土壤,这些都为沙尘的扬起创造了有利条件。那么,沙尘又是如何突破重重地形阻碍,抵达广东的呢?这就要提到大气环流这个 “搬运工” 了。在高空气流的引导下,沙尘被卷入数千米高空,开启了长距离传输之旅。
以这次沙尘天气为例,4 月 12 - 13 日,来自蒙古国南部、内蒙古西部等地的沙尘,被强风高高扬起,一路随着冷空气南下。南北气旋接力及强气压梯度的作用,为沙尘的传输提供了强大动力,使其跨越了秦岭、南岭等重重地理屏障 。秦岭平均海拔约 2800 米,山脊更是高达 3700 米左右,按常理来说,这样的高山应该能阻挡沙尘南下。然而,在强大的风力和特殊的气象条件下,沙尘还是成功翻越了秦岭。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张军科指出,在沙源地干旱和大风天气的背景下,沙尘被一轮又一轮的大风携带进入数千米高空,传输路径广,在高空气流引导下,可实现大规模、长距离传输。此外,伴随着冷空气来临的前后冷热差,导致梯度风十分强烈,也助长了沙尘翻山南下。
翻过秦岭和大巴山后,沙尘几乎面对的是 “一马平川”,再加上风力强劲,且沙尘传播过程中无降雨进行沉降清除,使得沙尘得以进一步南下,最终抵达广东 。
广东 “吃土” 是偶然吗
这次广东遭遇沙尘天气,很多人都觉得是偶然,但其实回顾历史,南方地区出现沙尘天气并非头一遭 。2010 年 3 月 19 - 22 日,沙尘天气就影响到了福建、台湾等地,出现浮尘天气 。再往前追溯,历史文献中也有关于南方沙尘天气的记载,虽然相对北方来说频次较低,但也说明沙尘天气并非北方 “专属”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对生态的破坏不容忽视。在北方沙尘源地,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行为导致土地沙漠化加剧,沙尘源不断扩大。据统计,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仍有一定规模,这些沙漠化土地就像一颗颗 “定时炸弹”,一旦遇到合适的气象条件,就可能引发沙尘天气 。
全球气候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在沙尘天气方面,气候变暖使得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减少,地表更加干燥,有利于沙尘的扬起 。同时,气候变化还可能改变大气环流模式,使得沙尘的传输路径和范围发生变化,这也增加了南方地区遭遇沙尘天气的可能性 。
此次沙尘天气给广东带来了严重影响,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我们必须深刻反思,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沙尘天气的发生 。面对沙尘,我们如何应对
沙尘天气来袭,不同层面的我们都需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应对这场环境挑战 。政府部门在应对沙尘天气时发挥着关键的引领和协调作用。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沙尘天气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对沙尘源地、传输路径和影响范围的实时监测,利用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站等多种手段,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一旦监测到沙尘天气的发生,要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市民做好防护措施 。
另一方面,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力度。在沙尘源地,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沙尘的产生。同时,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严格控制废气排放,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改善空气质量 。社会机构也能在应对沙尘天气中贡献力量。环保组织可以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大家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 。教育机构可以将沙尘天气相关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应对灾害的能力。企业则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采用环保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改善环境质量贡献力量 。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在沙尘天气中,要做好自我防护措施 。出行时,务必佩戴口罩,选择具有良好防护效果的 N95 口罩或 KN95 口罩,能有效过滤空气中的沙尘颗粒 。佩戴护目镜,保护眼睛免受沙尘侵害,避免眼睛干涩、刺痛等不适症状 。回到家中,及时关闭门窗,防止沙尘进入室内 。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室内空气中的沙尘,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如果家中没有空气净化器,也可以用湿抹布擦拭家具表面,减少灰尘堆积 。外出回来后,要及时清洗面部、鼻腔和口腔,清除附着在身体上的沙尘 。
沙尘天气给广东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让我们的生活受到困扰,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希望大家都能从这次沙尘天气中吸取教训,共同努力,守护好我们的蓝天白云 。
守护蓝天,未来可期
广东这次 “吃土” 经历,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记沉重耳光,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容不得半点懈怠 。沙尘天气不仅影响空气质量,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对农业、畜牧业、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造成严重冲击 。减少沙尘天气,守护蓝天白云,需要我们每个人付诸行动 。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比如,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多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或步行出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尾气排放 。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减少白色污染,为地球减负 。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为增加植被覆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让我们携手共进,用实际行动守护我们的家园,让广东的天空不再 “蒙尘”,让蓝天白云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 。来源:少荣科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