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息肉是如何产生的?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3 14:30 2

摘要: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是全球消化道肿瘤中的常见类型,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2位。

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是全球消化道肿瘤中的常见类型,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2位。

恶性肿瘤对人体健康构成重大威胁,不仅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还极大地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压力,成为沉重的负担。

部分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CRC发生前期的形态学改变基础。息肉一般无临床症状,部分通过体检时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及时发现并切除结直肠息肉/腺瘤可避免CRC的发生。

所以CRC的早期预防、结直肠息肉的早期发现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发现,结直肠息肉的发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人口学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生活行为习惯、代谢性疾病及炎症刺激。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是指小肠内细菌数量过多和(或)菌群种类的改变,从而导致小肠内细菌生长过度,会引起各种胃肠道不适,临床症状表现为消化不良、腹胀等。

在人体中,人类组织细胞代谢过程不产生甲烷(Methane,CH4)和氢气(Hydrogen,H2),它们完全由肠道菌群对内、外源性碳水化合物厌氧发酵获得。

小肠内的细菌数量有限,主要以需氧菌为主,所以产生的CH4和H2较少。

然而,当肠道内的菌群发生紊乱和增殖时,CH4和H2的量就会发生变化,这导致呼出气中CH4、H2的浓度也发生变化,这些气体穿过肠道黏膜扩散进入血液,最终通过呼吸排出,可通过甲烷氢呼气试验(Lactulose breath test,LBT)被检测出来。

当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及节奏加快,面对家庭、工作及人际的压力,人类有更多的心理问题暴露。

人体长期处于压抑、焦虑、抑郁等慢性应激状态,可能会对机体内分泌功能及免疫功能产生影响。

如今,医学模式逐渐向社会、心理方面转变,与此同时,人们对精神心理疾病与消化系统疾病之间的关注也日益增加,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心理、精神异常等因素相关-即“消化心身疾病”学说。

这种整体性的医学观点强调了身体和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为综合性医学治疗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角。既往有报道过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可能与焦虑抑郁状态有关。

结直肠息肉尤其是结直肠腺瘤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且男性人群显著高于女性人群。男性与结直肠息肉的发病及复发独立相关。

性别导致的患病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的饮食及生活习惯所致,如男性吸烟、饮酒的概率更高。

研究表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使得女性人群结直肠息肉及CRC的患病率降低,且雌激素的正向作用可以延缓息肉向癌进展的速度。

但是当到了一定年龄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将会消失,女性发病率可能会高于男性。

结直肠癌家族史是肠息肉及肠癌的危险因素,通过将210例患者分为有/无结直肠癌(CRC)家族史两组,运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结论,CRC阳性家族史是结直肠息肉的危险因素,且多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研究表明,吸烟与所有类型息肉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且吸烟可能与乙状结肠及直肠肿瘤的发生有更强的关联。

过量饮酒也会增加发生高风险息肉及腺瘤的可能性,长期吸烟饮酒会导致大量有毒物质(如尼古丁、酒精、苯并芘、亚硝胺等)在人体肠道内滞留,干扰营养物质在肠道的吸收,使肠道黏膜增生以致诱发息肉形成。

而且吸烟饮酒可能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但具体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多项研究表明,腹部肥胖及高体脂是腺瘤生长的促进因子,高水平的血清甘油三酯与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Polyps,AP)的风险增加有关。

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也可能刺激腺瘤性息肉的增殖。内脏脂肪组织面积越大,发生腺瘤性息肉的风险就越高。超重造成BMI值增大会增加患结直肠腺瘤的风险。

通过对纳入研究的828例受试者(58.4±6.6岁,50.4%为男性)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腹部肥胖(OR=1.67,95%CI:1.20-2.30)与结直肠腺瘤独立相关。

而高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比值与锯齿状息肉独立相关(OR=2.31,95%CI:1.32-4.03)。

肥胖患者多通过高胰岛素血症促进结直肠上皮增殖、分化,从而诱发产生结直肠息肉及腺瘤。

高血脂会促进体内胆汁酸的合成与分泌,进而刺激肠黏膜细胞异常增生。这种持续的增生过程若得不到有效控制,最终可能诱发息肉的生成。

人类胃肠道拥有高度多样化的细菌细胞群落,被认为与人类宿主细菌细胞群落的丰度相当,其被认为是与人体相关的最大和最复杂的细菌群落。成人体内肠道微生物与自身细胞的比例约为1:1。

这些细菌可以为宿主的营养和持续健康提供基本服务。其中最重要的服务包括代谢副产物的产生(包括短链脂肪酸、激素、维生素等),这些代谢副产物可以帮助肠

肠道菌群有助于肠道组织和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与调节,进而保护肠道免遭病原微生物的定植。SIBO是肠道菌群失调的表现之一,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腹痛、腹胀、腹泻或吸收不良。

SIBO可以通过小肠抽吸液培养或甲烷氢呼气试验诊断。SIBO的危险因素包括解剖异常(盲环、梗阻、炎症、憩室和瘘管)、胃酸缺乏、胃轻瘫/肠动力减慢和免疫功能改变。

许多疾病都与肠道微生物菌群细菌群落的破坏有关,结直肠息肉就是其中之一。众所周知,生物体的肠道菌群组成对其健康有影响。

许多研究都涉及这一话题,其中大多数讨论的是胃肠健康。肠道中菌群非常丰富,可以肯定,所有胃肠疾病都与胃肠道菌群平衡直接相关。

早期发现这种平衡的任何异常变化可以进行早期诊断,这可以确保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能够得到成功的治疗并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肠道菌群组成与腺瘤性结肠息肉的存在相关。

菌群失调可以显著降低短链脂肪酸(SCFAs)的产生及其抗炎保护性能;肠道菌群也被证明会影响血液和组织中的脂质代谢和脂质水平,饱和脂肪会增加胰岛素抵抗、结肠通透性和肠系膜脂肪炎症。这些机制可导致结直肠息肉的产生。

研究表明,人类微生物群在预防或发展结直肠癌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一项研究表明在诊断为CRC的患者中发现了高比例的梭形杆菌,它们负责激活信号通路,特别是通过降低免疫力,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发育。

大肠杆菌是人类肠道的另一种共生微生物群,被发现在引发结直肠癌中起关键作用。

它可以诱发炎症,并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如细胞致死释放毒素(CDT)和细胞毒性坏死因子(CNF),它们可以诱发癌变。

产肠毒素的脆弱拟杆菌也与CRC的风险增加有关。它增加了促进肿瘤生长和发展的辅助性T细胞17和T细胞的水平。

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结直肠息肉可进展为结直肠癌。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这一假设,即人类肠道微生物群在癌症的起始、进展和治疗效果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

其中一个主要假设是“驾驶员-乘客”模型,该模型假设“驾驶员”细菌,如梭杆菌,脆弱拟杆菌或大肠杆菌,可能通过某些毒力因子促进上皮细胞DNA的基因组不稳定(损伤),从而导致细胞突变,最终形成肿瘤。

肿瘤形成后,肿瘤块周围微环境条件的变化(肿瘤微环境)将优化“乘客”微生物的生长。

这些微生物更适合这个生态位,促进它们的殖民,并最终击败“司机”物种和本地微生物群,导致保护性共生物种的耗尽。

这些“乘客”微生物可能是正常存在于健康肠道菌群中丰度较低的病原体,也可能只是由于局部肠道生态的改变而获得致病特性的共生细菌。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人长期处于高压力、快节奏的环境中,承受着来自家庭、工作等的多重压力,有的甚至导致人们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多种疾病与人类的心理状态有关。

研究发现焦虑可能会引起结直肠息肉的发病,长期焦虑会使人处于一种慢性应激状态,结直肠息肉的发病可能与长期慢性应激状态下的免疫抑制、肠道菌群平衡破坏及慢性炎症形成有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组成发生了改变,尽管每种研究的改变性质各不相同。

这说明心理状态的改变与肠道微生物可相互作用共同引起肠道息肉的发生和发展。

肠易激综合征(IBS)指的是。在排除可检测器质性疾病的前提下,患者长期反复出现与排便习惯改变紧密相关的腹痛症状。

目前关于肠易激综合征对结直肠息肉发生、发展的影响尚有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肿瘤家族史、肥胖、SIBO、心理状态及IBS可能是结直肠息肉的发病危险因素。针对部分危险因素,我们可以调整生活方式及习惯来预防结直肠息肉的发生。

来源:张医生健康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