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自从袁绍任命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后,袁谭以青州平原国为根据地,率兵击败了公孙瓒的部将、由其所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将其赶回幽州公孙瓒处。
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自从袁绍任命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后,袁谭以青州平原国为根据地,率兵击败了公孙瓒的部将、由其所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将其赶回幽州公孙瓒处。
当年春天,袁谭为了一统青州,率军东进,准备攻打青州的北海国。当时的北海国相是名士孔融,在此前一年,领徐州牧刘备上表朝廷请孔融兼领青州刺史。
却说孔融在北海,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讫无成功。高谈清教,盈溢官曹,辞气温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
北海国高密县有名士郑玄,先前因避北海黄巾之乱,隐居徐州。孔融曾数次派人来请其归乡,直到建安元年,郑玄听说家乡已经安定,便动身返回家乡高密,不料在路上又遇到了一伙劫掠的黄巾军。
郑玄回到高密,孔融听说后,忙来相见。孔融对郑玄甚是尊敬,待之甚厚,告诉手下僚属称之为郑君,不得直呼其名。
郑玄这一年,正好七十岁,在结束了背井离乡的流亡生活后,他老当益壮,仍终日精研经典,博稽六艺,并时常睹览秘书纬术。
郑玄只有一独子,名郑益恩。在郑玄归来前四年,即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当时郑益恩年仅二十三岁,便被孔融举为孝廉。
就在郑玄归乡不久,在春夏之交,袁谭率领大军及黄巾降军来到北海,将孔融包围在北海国都昌县城内。
当时形势万分危急,郑玄派儿子郑益恩率家兵去都昌解救孔融。
郑益恩家兵人数少,而袁谭军势大,没等杀至都昌城下,便被袁谭军包围,很快全军覆没,郑益恩也战死,时年二十七岁。
郑益恩的死讯很快传到高密,郑玄惨遭人伦大变,经受了老年丧子之痛。郑益恩有一遗腹子,不久降生,郑玄因其手文与自己相似,取名叫小同。这郑小同长大后,成为曹魏名臣,为司马昭所害,此是后话不提。
再说袁谭军与孔融的北海军双方战斗自春至夏,每日流矢像雨一样射来,北海军战士仅剩数百人。
当夜城破,城内已经短兵相接。孔融仍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至城陷消息传至相署,孔融才慌忙逃出城,奔往东山。其妻儿都被袁谭所掳。
袁谭夺下北海后,又曜兵海隅,终于占有整个青州。袁家素来宽厚,百姓为袁谭的胜利感到欣喜。但后来,因袁谭用人不当、到处掳掠、赏罚不公而大失青州民心,此是后话不提。
却说曹操,此时刚迎献帝到许都,正在重建朝廷。闻听孔融遭遇,曹操想起昔日与孔融有旧,今朝廷新建,需要四方人才,便请献帝下诏召孔融来许都担任将作大匠。
孔融辗转来到许都,拜见了献帝与曹操。自此后,每逢献帝朝会访问召对之时,孔融常引证定议,公卿大夫都不过挂名而已。
却说有一位名士祢衡,字正平,乃平原般县人。年少时就有文采和辩才,但是性格刚直高傲,喜欢指摘时事、轻视别人。献帝兴平年间避乱荆州,建安元年,祢衡时年二十四岁,听说曹操迎献帝到许都后,便赶来许都游学。
许都属于颍川郡,祢衡一到颍川郡境内,便在身上藏了一块名刺(即名片),到了许都后,因其性格恃才傲物,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便不予理睬,周围的人都很讨厌他。
当时,许都刚刚建立,贤能的读书人、大臣谋士,都从各地集中到这马内到司河 朗)?”陈群、司马朗都出身名门,当时陈群在徐州,司马朗在家乡河内温县。
祢衡回答说:“我怎么能和杀猪卖肉的人结交呢!”因此,祢衡一直投靠无门,时间久了,以致名刺上的字的漫漶不清了。这就是“怀刺”典故的由来。
有人问祢衡:“曹公如何?”祢衡没有接触过曹操,对曹操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对曹操评价不多。
有人又问他:“荀文若(荀彧)、赵稚长(赵融)怎么样?”荀或是曹操的心腹,当时担任侍中、守尚书令;赵融昔日为西园八校尉之一,与曹操是旧同僚,当时担任荡寇将军。
祢衡见荀彧长得帅、赵融是个大肚子便说: “荀文若可以借他的脸去吊丧,赵稚长可以让他管理厨房膳食。”其意指荀彧也就只有脸长得好看而已,而赵融则是个只会吃肉的家伙。众人听后,对祢衡更加厌恶切齿。
孔融来到许都后,因孔融在青州北海为官多年,对青州人物甚是熟悉,而祢衡是青州平原人,孔融以前也曾听说其名,便与祢衡相见,二人一见如故,此时孔融四十四岁,虽比祢衡大二十岁,但深爱祢衡之才华。
孔融昔日为前太尉杨赐的故吏,杨赐之子杨彪被曹操免职后,赋闲在许都家中,孔融去探望杨彪时,结识了杨彪之子杨修。杨修字德祖,年少有俊才,聪慧好学,孔融对杨修的才能甚是称许。
孔融又将杨修介绍给祢衡认识,祢衡也被杨修的聪慧才能所折服,自此后,祢衡与二人交情独好。
其后有人请祢衡评论许中人物,祢衡道:“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其余的人平平庸庸,不值得提。”
此后,孔融亲自写奏章向献帝推荐祢衡,这就是著名的《荐祢衡表》,表中盛赞祢衡:淑质贞亮,英才卓跞。过目成诵,思若有神,超过了古人桑弘羊、张安世;忠果正直,嫉恶如仇,超过了古人任座、史鱼。
孔融在表中又以路粹、严象为例,称祢衡的才能足以与二人相比。路粹字文蔚,陈留人;严象字文则,京兆人。二人都以高才,不久前由荀或推荐,被曹操任命为尚书郎之职。最后孔融在表中乞求献帝能够召见一下祢衡。
然而当时朝政都由曹操把持,官员的任用皆出自曹操。孔融便又在曹操跟前,数次称赞祢衡的才能。曹操本是爱才之人,听了孔融数次对祢衡的称赞,也想见见祢衡。
曹操派人来召祢衡。祢衡因来到许都数月,曹操才派人来召见自己,觉得曹操对自己过于轻慢,因此开始厌恶曹操,便对曹操的属下说,自己得了狂病,不能前往。
等曹操的来人走后,祢衡又口出狂言,辱骂曹操。消息很快传到曹操处,曹操听后对祢衡十分忿恨。
曹操以祢衡有才名,不愿杀了他。因听说祢衡擅长击鼓,想要以此羞辱他,就派人召祢衡来担任鼓史(即鼓吏)。
八月的某一天,曹操大宴宾客,检阅鼓史们的鼓曲。现场作三重阁,列坐宾客,许都众朝臣,及曹操属下将领、幕僚都来参加。
会上,各位鼓史经过时都让脱掉原来的衣服,换上鼓史的专门服装——岑牟单绞之服。以帛绢制作衣,一岑牟,一单绞及小裤。岑牟,鼓角士的胄。
轮到祢衡上场,他演奏了《渔阳参挝》鼓曲,蹋地来前,蹑馺足脚,容貌姿态与众不同,鼓曲声音节奏悲壮,听到的人无不感慨。自此以后,祢衡的《渔阳参挝》鼓曲便流传开来。
祢衡曲罢,径直来到曹操面前停下,下吏呵斥说:“你这鼓史为何不换衣服,就胆敢轻率进见吗?”祢衡说:“好!”
祢衡于是先脱掉近身的衣服,接着脱掉剩下的衣服,赤身裸体站在那里。众人见了皆惊。
祢衡又慢慢取过鼓史专门的衣服先着岑牟、再着单绞,最后穿上裈,完了,又去击鼓之后离开,脸色一点都不惭愧。
曹操见此情景,对四坐众人笑着说:“本想羞辱祢衡,没想祢衡反而羞辱了我。”
孔融也在现场四坐之中,散席后,孔融忙来到祢衡住处,责怪祢衡道:“正平,你是大雅之人,今日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呢?”孔融又说起了曹操对他的诚意。祢衡于是答应愿去给曹操赔罪。
又过了两月,十月的某一天,孔融觉得曹操对祢衡的怨气已消,便对曹操说上回祢衡所为,是因为有狂病,现在狂病已愈,如今祢衡请求亲自前来谢罪。曹操闻听大喜。
曹操便命令守门的小吏道:“有客人来就赶紧通报。”当日等待良久,却不见祢衡踪影。
直到很晚的时候,只见祢衡穿着普通单衣、缠着普通头巾,手里拿着三尺长的大杖,来到曹操大营门口坐下,用大杖捶着地大骂曹操。
守门的小吏忙跑进来报告曹操道:“外面来了一个狂生,坐于营门,言语悖逆,请收案罪。”曹操听后大怒,知道这个狂生必是祢衡。
曹操对孔融说:“祢衡这小子,我杀他就像杀死鸟雀、老鼠罢了。但这个人一向有虚名,远近的人会认为我不能容他,现在把他送给刘表,你认为怎么样。”孔融无言以对。
曹操敕令外厩立即备下精马三匹,并叫来骑士二人,命二人即刻骑马将祢衡押送到荆州刘表处。
祢衡被遣送荆州的消息很快在许都中传开,祢衡对周围相识的人向来傲慢无礼,众人于是相约来到城南的道路上,设起供帐,众人更相戒道:“祢衡勃虐无礼,一会儿等他到了,大家都不要起身,以便折辱于他。
不久,祢衡被两个骑士押解着来到城南路边,见众人都是相识之人,有坐有卧,全都不起身,祢衡知众人要羞辱自己,于是下马,坐下来嚎啕大哭。
众人奇怪,忙问祢衡为何而哭,祢衡道:“坐者为頉,卧者为尸,行于尸柩之间,能不悲伤吗!”众人本欲羞辱祢衡,反被其羞辱,大家更憎恨祢衡了。
祢衡被两个骑士送到荆州。刘表和荆州的士大夫早就佩服祢衡的才气、名声,祢衡来后非常尊敬地对他,刘表以上宾之礼待之。
当时荆州众士大夫写的文章、言谈议论,全都请祢衡过目,没有祢衡的意见就不能定下来。
刘表曾经和几个文人共同草拟奏章,大家都极尽才力。当时祢衡正好外出,回来时看了他们拟的奏章,觉得刘表等对奏章的解释不严密,就撕掉奏章扔在地上。
刘表感到奇怪而且害怕。祢衡于是要来笔纸,立刻写成,言辞、语义可观。刘表十分高兴,更加器重他。
祢衡在荆州遇到了客居于此的京兆长陵人赵戬,赵戬是汉末名臣赵岐的从子,也是王允的故吏。祢衡很欣赏赵戬的才能,感叹赵戬就是那所谓的“剑则干将、莫邪,木则椅桐、梓漆,人则颜冉、仲躬(即陈寔,陈群的祖父)。
祢衡对刘表称赞溢美之词盈口,然而其对刘表左右的人却不假辞色,多有贬损,很快引起了刘表左右之人的不满。
于是刘表左右之人,向刘表进谮言道:“祢衡称将军之仁,西伯不为过,唯以做大事不能断,终不能成功,必由于此。”其言实指刘表短处,而非祢衡所说。
刘表听后深感耻辱,不能容忍,也不详察事情原委,自此后,便开始疏远祢衡。
刘表越来越厌恶祢衡,想将其赶走,想到自己的部下江夏太守黄祖性情急躁,不如将祢衡送至其处。
不久,刘表找了个理由将祢衡送至黄祖处。黄祖知祢衡乃是许都来的名士,对其甚是善待。
祢衡替黄祖做文书方面的事,孰轻孰重、孰疏孰亲,都处理得很恰当。黄祖拉着祢衡的手说:“先生,这正合我的意,和我心中要说的话一样啊。”
黄祖甚是嘉许祢衡的才华,每次在坐中欢宴,席上有异宾参列,黄祖都向大家介绍祢衡,使祢衡与大家交谈。
黄祖的长子黄射,当时担任章陵太守,更是欣赏祢衡的才华,和祢衡尤其友善。
有一次,黄射与祢衡外出游玩,看到一碑,其碑文乃是汉末大儒蔡邕所做,黄射观看良久,甚爱其辞。
黄射与祢衡游玩返回章陵后,黄射想起所见蔡邕碑文,对祢衡道:“遗憾当时没有让人抄写下来。”祢衡道:“我虽然只看了一遍,犹能记住它,唯有其中石缺二字不分明,当是某字。”
黄射大喜,即刻命人摆上笔墨,请祢衡默写下来。祢衡援笔书之,初无遗失,唯有那两字不写。
黄射虽知祢衡之才,当仍担心其默写的碑文有缺失,于是又派人骑快马去蔡邕碑处抄写碑文以便校对。
去抄写碑文的人返回后,黄射取来与祢衡所默写的对照,竟无一字之差,碑文所缺两字正如祢衡所遗两字,众人莫不叹服祢衡的过目不忘之能。
又有一次,黄射与祢衡骑马出行,有人来报,黄射的属下胡政去世,黄射请祢衡作板书以吊唁。祢衡便驻马援笔,倚柱而作,顷刻而成,人们都叹服其才。
祢衡提笔就写,中间没有任何改动,一气呵成,文辞色彩很是华美。赋中写道:“惟西域之灵鸟兮,挺自然之奇姿。体金精之妙质兮,合火德之明辉…………”这就是著名的《鹦鹉赋》,是祢衡的传世代表作。
时光荏苒,两年后,在建安三年十月某一天,黄祖在大船上宴请宾客,祢衡酒酣出言不逊,回答黄祖言说徘优饶言,让黄祖以为在骂自己,很是难堪,黄祖就斥责祢衡。
祢衡更是仔细地盯着黄祖,说:“死老头!你说的什么话?”黄祖非常生气,命左右伍伯抓住祢衡的头拉了出去。
左右想要捶打祢衡。祢衡更是破口大骂,黄祖气愤到极点,就下令杀了祢衡。因为黄祖的主簿一向痛恨祢衡,即刻就杀了祢衡。
黄射得知消息后光着脚来救,但没赶上。黄射悲怆流涕,无限悲痛惋惜道:“此人有异才,曹操及刘荆州不杀,大人奈何杀之?”
黄祖也很后悔,就命人厚葬了祢衡。祢衡死时年仅二十六岁。刘表听说后,也嗟叹不已。祢衡所葬之处,后人以其名作《鹦鹉赋》命名为鹦鹉洲。
来源:划过指尖的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