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杭州一位女老师林某因嘴瓢,“八卦”前单位女同行“卖淫”,喜提拘留所两日游。谁知剧情突然反转!此后她理直气壮上诉要求警方道歉+赔钱,仿佛自己才是那个“受害者”,法庭将于9月24日开庭。网友纷纷表示: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造谣一时爽,追责火葬场,我先告个状”?到底该
杭州一位女老师林某因嘴瓢,“八卦”前单位女同行“卖淫”,喜提拘留所两日游。谁知剧情突然反转!此后她理直气壮上诉要求警方道歉+赔钱,仿佛自己才是那个“受害者”,法庭将于9月24日开庭。网友纷纷表示: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造谣一时爽,追责火葬场,我先告个状”?到底该说她是个法盲附体呢?还是她心态够刚?
澎湃新闻9月18日报道,去年11月,林老师分别在“仙女下凡”的闺蜜群,“果冻局长群”的家庭群(均是3人群),聊了点关于某位女教师同行“不可描述”的八卦,本意可能就是闺蜜间、家人里的日常嘴碎,可偏偏,这“仙女”和“局长”群里的闲话,不知怎地就插上了翅膀,飞出了小圈子,精准地砸中了那位被议论的年轻教师 。后果很严重。天台中学那位刚入职不久的女班主任,据说情绪大受打击,得由同事陪着去报案,学校领导说这孩子平时表现挺好,这事儿闹的……你看,八卦的子弹一旦飞起来,打中的往往是最无辜的靶心。案发后,林老师到公安机关投案。
然后,警方的行动力堪称“雷厉风行”。12月初,林老师在家门口被“请”到了派出所,配合调查,手机解锁,聊天记录全盘托出。本以为说清楚就完事了,结果平安夜前夕,一个电话打来:“领导要找你谈话,立刻马上从天台县过来!” 。得,这一去,拘留所的“圣诞礼物”提前送达——行政拘留2日 。跟她一起在“仙女下凡”群里的另一位编制内教师闺蜜,喜提“拘留所2日游” 。林老师懵了:我就跟最铁的俩闺蜜和家人八个卦,咋就“情节较重”,成了诽谤犯了呢?
警方自有道理:你传播了!没核实!信息扩散了!人家名誉受损了!这影响,够得上“较重” 。至于为什么3人群的私聊能造成“较大影响”,以及信息扩散的锅是不是该百分百扣在最初这仨人群聊的头上,林老师不明白。林老师觉得冤透了:这就像在自家客厅小声嘀咕,结果被安了窃听器,客厅外的广场上有人拿大喇叭广播了,最后责任全归客厅里嘀咕的人? 这逻辑,让她觉得比被拘留还憋屈。
这案子往深了想,真是给所有手机不离手、群聊不断的现代人,尤其是咱教育圈的女老师,结结实实上了一课。它戳中了3个特拧巴的点:
“私聊”的边界在哪里? 微信小群,感觉像关起门来说话,安全得很。但法律上的“传播”,可不管你群大群小。手指一点“发送”,信息就出去了,进了别人的手机,这“私密”的保险箱,钥匙就不全在你手上了 。你以为的“悄悄话”,分分钟可能变成“公开处刑”的素材。
“八卦”与“诽谤”的模糊线。 人都有好奇心,茶余饭后聊点“听说……”太常见了。但“听说”的内容要是涉及他人隐私且极可能不实(比如“卖淫”这种严重指控),性质就变了 。图一时口快,没核实就转述,哪怕只在最小范围,也可能踩过法律红线。
“影响”的归责难题。 林老师最不服的,是“信息扩散导致影响”这顶大帽子。她认为自己只在最小范围嘀咕了一下,后面信息像病毒一样传开,是别人的责任 。但法律往往看源头和后果。你是最初那个“投石子”的人,石头激起千层浪,哪怕你只扔了一颗小石子,只要浪大了淹了人,追责的链条就可能回溯到你这里。
所以,各位老师,敲黑板划重点了:网络时代,没有绝对的“私聊净土”。 你以为的“安全屋”,可能四面透风。手指在屏幕上飞舞时,脑子真得比批改作业时还清醒几分。特别是涉及他人名誉的“瓜”,吃瓜有风险,传瓜需谨慎。拘留所的盒饭,味道肯定不如学校食堂。
你认为三人私聊八卦该担责吗?评论区见!
来源:教育人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