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花山区濮塘镇立足自身实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有机结合。通过理论宣讲聚人心、文化阵地筑根基、文旅融合促发展,探索出一条“思政引领+文化铸魂+产业赋能”的特色发展路径,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与文旅融合
今年以来,花山区濮塘镇立足自身实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有机结合。通过理论宣讲聚人心、文化阵地筑根基、文旅融合促发展,探索出一条“思政引领+文化铸魂+产业赋能”的特色发展路径,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与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理论宣讲“三式”创新 筑牢思想根基
“点单式”室内报告会,精准滴灌强认知。濮塘镇依托区委宣讲团、“银耀生辉”离退休干部宣讲团等资源,制定“宣讲菜单”,邀请专家学者、先进典型开展专题报告,帮助基层干部群众准确把握政策内涵。建立“宣讲反馈-内容调整-效果评估”闭环管理机制,针对不同群体需求优化宣讲内容,确保理论宣讲“精准滴灌”。
“互动式”田园板凳会,田间地头话振兴。濮塘镇打破传统宣讲“台上讲、台下听”的模式,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围绕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话题,用“大白话”“农家语”解读政策、交流想法。在双板村蔓棠云上田园,党员干部与村民一边查看稻谷长势,一边宣讲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结合村里的产业规划,探讨如何发展特色种植、打造田园景观,让村民在参与中理解政策、凝聚共识。
“交流式”大众读书会,书香浸润聚合力。濮塘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学习强国”线下体验空间等阵地,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阅读分享会”“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等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村民群众共读理论著作、分享学习心得,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
文化阵地“三维”拓展 厚植精神沃土
打造“户外课堂”,沉浸式体验强感知。濮塘镇依托1938党建文化主题广场、世外濮塘文化广场、蔓棠田园农庄等阵地,开展“沉浸式”理论宣讲。在红色教育基地,通过情景模拟、现场教学等方式,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在田园农庄,结合产业发展现场讲解乡村振兴政策,让群众在场景体验中感受理论温度。在景区设置政策宣传展板、红色文化长廊,让游客在游玩中接受思想教育,实现“景中有教、教中有景”。
建强“企业阵地”,助企发展促融合。濮塘镇组织非公党建指导员进企业、进车间,围绕惠企政策、安全生产、企业文化建设等内容,开展“送理论、送政策、送服务”活动。开展企业交流活动,组织文旅企业、农户、合作社等召开座谈会,分享发展经验、探讨合作路径,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的发展格局。
夯实“网络阵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濮塘镇构建“新媒体矩阵+思政文化”宣传格局,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发布思政宣讲、濮塘文旅资源、特色活动等内容,开展“乡播客”“乡村振兴直播间”等线上活动。
文旅融合“三化”路径 激活产业动能
红色资源品牌化,传承精神血脉。濮塘镇整合马鞍山革命烈士陵园、1938马鞍山江东第一党支部旧址、新四军濮塘作战指挥部纪念馆等红色点位,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精品路线,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创作红色主题宣传视频《红色引擎,“濮”写新篇》等,自编自导红色情景剧《茶园薪火》,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焕发时代光芒。
金色传统时代化,激活民俗基因。濮塘镇深挖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将“老技艺”转化为思政教育“活教材”。在“乡村村晚”“三月三庙会”等活动中,嵌入“三下乡”环节,为现场群众提供政策、农业、医疗、科技等全方位的宣传宣讲服务。开设年货集市、举办濮塘三月三庙会,让民俗文化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绿色生态产业化,释放绿色动能。濮塘镇举办“九龙坳”杯全国青少年皮划艇U系列联赛、长三角城市单车车迷音乐会等赛事活动,提升濮塘生态资源知名度。建设蔓棠云上田园综合体,形成“春赏花、夏采摘、秋体验、冬纳福”的四季旅游格局。培育“九龙茶香”特色品牌,成立濮塘茶叶合作社,开发采茶、制茶、点茶、评茶等体验项目,配套农家大锅灶、土特产销售等服务,形成“产、学、研、游”一体化产业链,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讯员 高洁)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