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没有的史前冷知识!恐龙不吼叫反像鸭子叫,一天只有23小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20:53 3

摘要:小时候谁没迷过恐龙?霸王龙的怒吼、三角龙的尖角,都是我们心中的“史前记忆”。但你知道吗?这些认知可能全错了!科学家最新发现:霸王龙根本不会吼叫,反而像鸭子一样“嘎嘎”叫;侏罗纪时代的一天不是24小时,而是23小时;甚至我们熟悉的雷龙,曾被认为是“不存在的恐龙”

小时候谁没迷过恐龙?霸王龙的怒吼、三角龙的尖角,都是我们心中的“史前记忆”。但你知道吗?这些认知可能全错了!科学家最新发现:霸王龙根本不会吼叫,反而像鸭子一样“嘎嘎”叫;侏罗纪时代的一天不是24小时,而是23小时;甚至我们熟悉的雷龙,曾被认为是“不存在的恐龙”。今天就来揭秘12个历史书里没有的史前真相,每一个都能让你重新认识恐龙时代

几乎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过一段“恐龙狂热期”。

随着我们长大、了解世界,会发现数百万年前,巨型生物也曾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漫步。

哪个孩子能忍住不成为“恐龙专家”呢?

但长大后,大多数人会转移兴趣,关于恐龙的知识还停留在那段痴迷期。

可科学仍在不断揭开更多秘密,自从我们上次关注以来,可能已经有整本书的史前知识被发现了。

下面这些就是历史书里没提到的史前时代冷知识。

地球上最初生长的树木虽然高大,但根系不发达,所以经常倒伏。

随着更多树木倒下,木材在森林地面上堆积,但能分解纤维素、让木材腐烂的细菌和真菌,直到6000万年后才进化出来。

在那之前,层层叠叠的木材重量,让底层的木材先变成泥炭,再变成煤炭。

土星大约有45亿年历史,但它的光环要年轻得多。

科学家估计土星环形成于1000万到1亿年前,不过具体形成原因仍不明确。

而鲨鱼的进化始于4亿多年前,这意味着史前鲨鱼和其他类似鲨鱼的鱼类(如银鲛,又称“幽灵鲨”),比土星环还要古老。

2013年,古生物学家今井卓也(Takuya Imai)和同事在日本发现了一具早白垩世鸟类的完好化石。

这具名为“福井原羽鸟”(Fukuipteryx prima,简称F. prima)的骨架,是在中国大陆东北部以外发现的首个现代鸟类化石,相关研究发表在2019年11月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研究进一步指出,在中国大陆以外发现现代鸟类骨架,“结合其约1岁的推测年龄所具有的原始特征,有助于我们理解早期鸟类复杂的形态进化”。

今井卓也告诉《史密森尼》(Smithsonian)杂志,研究人员“没想到能找到如此完好的鸟类化石”。

在中国大陆发现的类似化石往往被压得扁平且不完整,而这具化石是三维保存的。

尽管福井原羽鸟骨架的年代推测约为1.2亿年前,但它的外形与3000万年前侏罗纪时期进化出的鸟类相似。

这具化石最重要的特征可能是它的尾骨——现代鸟类也有类似尾骨,这被认为是鸟类从恐龙进化而来的证据之一。

侏罗纪时期,地球上的一天可能只有23小时。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每年都会变长一点,虽然每次只增加1毫秒,但从恐龙时代积累到现在,变化已经很明显了。

2亿年前,平均一天约为23小时,一年则有多达385天。

地球与月球的潮汐相互作用,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每世纪大约减慢2毫秒。

《侏罗纪公园》系列中,霸王龙发出震天怒吼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但真实的霸王龙根本不会这么做。

恐龙像鸟类一样有鸣管(syrinx),而不是像哺乳动物一样有喉管(larynx),所以无法发出吼叫。

2016年,研究人员对一具鸭类鸟类祖先的保存完好的鸣管进行了研究,让古生物学家大致了解了恐龙可能发出的声音——包括咔嗒声、嘶嘶声,以及类似现代鸭子和鹅的“嘎嘎”声。

多亏了《摩登原始人》(The Flintstones)这部电视剧的频繁提及,雷龙成了最知名的恐龙之一。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古生物学家认为这种恐龙并不存在。

“雷龙”的命名源于一次古生物学家的误判——在当时被称为“骨头战争”的激烈化石挖掘竞争中,一位古生物学家错认了一具迷惑龙骨架。

2015年,一个研究团队发现,典型的迷惑龙与最初被认定为“雷龙”的标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

如今,雷龙终于有望重新被写入历史书。

恐龙分为两大类:蜥臀目(Saurischian,蜥蜴髋部)和鸟臀目(Ornithischian,鸟髋部)。

这两大类又细分为多个小类,但没有任何一类包含翼手龙这样的带翼生物。

翼手龙最早于1784年被发现,被归类为会飞的爬行动物,即翼龙(pterosaurs),不属于任何公认的恐龙类别。

翼龙在恐龙家族树的早期就分支出去了,它们是恐龙的远亲,拥有共同的主龙类(Avemetatarsalia)祖先。

传统的书籍和教育资料都把恐龙描绘成巨型蜥蜴,但随着恐龙与鸟类的进化联系越来越明显,这种形象正在改变。

很难想象恐龙长羽毛的样子,但现在大多数古生物学家都认为,绝大多数(甚至全部)恐龙都长有羽毛。

这一发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分阶段进行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越来越多带羽毛的恐龙化石,真相再也无法被忽视。

由于羽毛通常难以保存,科学家花了多年时间才找到足够多的化石来支持这一假说。

起初,人们认为只有食肉恐龙长羽毛,但2014年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带羽毛食草恐龙化石后,古生物学家开始认为,也许所有恐龙都长有绒毛。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霸王龙是独居捕食者。

但研究人员分析了在犹他州大阶梯-埃斯卡兰特国家纪念碑发现的化石后提出,霸王龙可能会群体捕猎。

这些科学家在《PeerJ》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称:“霸王龙科(包含霸王龙的恐龙家族)被认为是群居动物,可能是半社会性食肉动物,会合作捕猎,并对幼龙进行长期抚育。”

他们得出这一理论的依据是,在犹他州同一个化石层中发现了至少4具霸王龙科恐龙的遗骸,这些遗骸很可能是被洪水冲到这里的。

尽管科学家无法确定这些恐龙是“集体死亡”,还是“从不同地方被冲过来的”,但对各种物理和化学元素的分析表明,它们的死亡时间“相隔不远”。

2021年4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一项研究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该研究估计,在霸王龙存在的250万年里,总共存活过25亿只霸王龙,任意时刻的存活数量约为2万只。

此前,古生物学家认为无法计算如此古老的灭绝动物的种群数量。

但加州大学古生物学博物馆馆长、伯克利分校综合生物学教授查尔斯·马歇尔(Charles Marshall)表示,他意识到可以利用现存物种的种群密度与体重之间的关系(即“达尔穆斯定律”,Dalmuth's Law)来进行估算。

在计算过程中,马歇尔和他的团队将霸王龙描述为“能量需求介于狮子和科莫多龙(地球上最大的蜥蜴)之间的动物”。

尽管这种关系很明确,但马歇尔指出,由于“生态差异会导致生理特征和生态位相同的动物,种群密度出现巨大差异”,所以估算结果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根据已知的霸王龙相关数据,马歇尔和同事估计,霸王龙任意时刻的种群数量为2万只,由于该物种存活了约12.7万代,所以总数量约为25亿只。

不过,由于计算存在不确定性,实际数量可能在1.4亿到420亿之间。

迷惑龙生活在1.5亿年前,体长可达27米(90英尺),拥有一条灵活且有力的尾巴。

根据计算机模拟,当迷惑龙需要自卫、交流或求偶时,它的尾巴会以超音速摆动,速度足以突破音障。

但也有一些人对这个模拟结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种摆动会损伤尾巴,几次超音速摆动后就会断裂。

由于恐龙灭绝距今已有漫长时间,古生物学家很难确定恐龙的行为模式。

以前的观点认为,恐龙的育幼方式和现代蜥蜴类似——大多数蜥蜴产卵后就会弃卵而去。

但最近的发现表明,有几种恐龙会守护自己的卵,有时还会抚育刚孵化的幼龙。

研究人员认为,北美地区的伤齿龙(Troodon)是“兽脚类恐龙育幼行为的典型代表”,因为它们会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卵和幼龙免受伤害。

很多人认为剑龙有两个大脑——一个小小的在头部,另一个辅助大脑在骨盆里。

但“剑龙有第二个大脑”只是一种理论,并非事实。

现代理论认为,那个骨盆 cavity(腔)里可能装有一个糖原体(glycogen body),用于储存能量。

现代鸟类也有这种结构,所以剑龙很可能也有。

剑龙“骨刺”的功能仍然是个谜,研究人员推测可能与交配有关。

来源:悠悠趣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