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们,今天咱们聊个有点反常识的话题。一提到长寿,你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是啥?运动?养生?还是各种补品?前两天,我跟一位相熟的老中医聊天,他给我讲了个故事,主角是他的老师,一位已经102岁高龄的国医大师。我问他,老爷子长寿的秘诀是天天打太极还是吃什么灵丹妙药
朋友们,今天咱们聊个有点反常识的话题。一提到长寿,你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是啥?运动?养生?还是各种补品?前两天,我跟一位相熟的老中医聊天,他给我讲了个故事,主角是他的老师,一位已经102岁高龄的国医大师。我问他,老爷子长寿的秘诀是天天打太极还是吃什么灵丹妙药?他摇摇头,呷了口茶,慢悠悠地说了四个字,让我愣了半天。
他说,老师亲口讲,他的长寿秘方,不是运动,而是“糊涂”二字。
这就奇怪了,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聪明”,要“精明”,怎么到了养生这儿,反倒要“糊涂”了呢?
这位百岁国医大师,咱们就叫他李老吧。李老如今102岁,除了耳朵有点背,脑子清亮得很,每天还能在院子里摆弄他的那些花花草草,偶尔给慕名而来的老街坊搭搭脉。跟他同住一个大院的老邻居,好多都比他小一二十岁,身体却远不如他硬朗。
就说住他对门的王大爷吧,今年才八十出头。王大爷可是个“养生达人”,对自己那叫一个“精明”。每天清晨五点准时起床,雷打不动跑五公里,回来对着手机APP计算卡路里吃早餐,多一克油都觉得是罪过。谁家要是有点什么事儿吵到他休息了,他能从窗户那儿念叨半天。儿女回来看他,要是说了句什么不中听的话,他能生一礼拜的闷气,嘴里嘟囔着“翅膀硬了,管不了了”。
王大爷总觉得李老活得太“糙”。你看他,吃饭从不挑,红烧肉也吃,兴致来了还让孙子给他带一小杯甜酒;走路慢悠悠,从不追求步数;谁家小孩在他窗下吵闹,他不但不烦,还笑眯眯地开窗看看,觉得有生气。王大爷总劝他:“李老,您得对自己上点心啊!得精细点!”
李老每次都乐呵呵地摆摆手:“我这把老骨头,就得糊涂点养着。”
结果呢?前年,事事“精明”的王大爷因为一点家庭琐事跟儿子大吵一架,气得血压飙升,脑梗了。虽然抢救过来了,但留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现在每天坐在轮椅上,精神头儿也大不如前。
李老去看他,王大爷拉着他的手,老泪纵横地说:“老哥,我现在才明白,你说的‘糊涂’是啥意思了。”
这“糊涂”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它不是真傻,不是稀里糊涂过日子,而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一种精神上的“断舍离”。
首先,是在小事上“糊涂”。今天菜买贵了两毛钱,邻居说话声音大了点,公交车上被人踩了一脚……这些鸡毛蒜皮的事,你要是件件都放在心上,那一天到晚净生气了。中医常说“怒伤肝”,你这肝得承受多大的压力?李老常说,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为这些不值当的小事消耗自己的气血,那才是最大的不划算。心里不装那么多垃圾,身体这个容器自然就干净、通畅。
其次,是对别人的评价“糊涂”。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很多人太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活得特别累。别人夸一句,能高兴半天;别人说一句不是,能郁闷好几天。你开个好车,就有人说你炫富;你穿得朴素点,又有人说你落魄。活在别人的嘴里,怎么能舒坦?李老这一辈子,经历的风浪多了,早就看透了。他说,嘴长在别人身上,日子是自己过的,好不好,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不为别人的眼光所累,这心神才能安宁。
最重要的一点,是对过去和未来“糊涂”。很多人要么沉浸在过去的悔恨里,“当初要是我那样做就好了”,要么焦虑于未知的未来,“孩子以后怎么办,我老了怎么办”。过去的事,再悔恨也无法改变;未来的事,再焦虑也于事无补。真正杀死一个人的,往往不是疾病,而是不好的情绪。李老说,他每天就琢磨今天院子里的花开了没,中午吃碗热乎乎的面条,这就够了。活在当下,才是对自己生命最大的尊重。
说到底,李老的“糊涂”哲学,核心就是两个字——“松弛”。
你看那些运动员,天天高强度训练,身体磨损大,很多职业寿命都不长。而公园里打太极的老大爷,动作慢悠悠,气息匀称,反而个个鹤发童颜。过度的“精明”和自律,就像一根时刻紧绷的弦,绷得太久了,总有一天会断掉。而“糊涂”的智慧,就是给这根弦适时地松一松。
所以,朋友们,养生的最高境界,从来都不是养身,而是养心。 当你不再为小事斤斤计较,不再为别人的眼光而活,不再为无法改变的过去和未知的未来而焦虑,你的心就静了,气就顺了,身体的各种机能自然就和谐了。
长命百岁,或许并没有那么复杂的秘方。有时候,学着“糊涂”一点,放过自己,让心宽一点,慢一点,这比任何灵丹妙药都管用。
来源:砚边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