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公司聚餐,隔壁桌的老张又在拍着胸脯吹 “十年经验”,说自己从毕业就干行政,报销流程闭着眼能走,打印机坏了不用叫维修,连老板爱喝的咖啡要加几勺糖都门儿清。
上周公司聚餐,隔壁桌的老张又在拍着胸脯吹 “十年经验”,说自己从毕业就干行政,报销流程闭着眼能走,打印机坏了不用叫维修,连老板爱喝的咖啡要加几勺糖都门儿清。
可酒过三巡他就耷拉了脑袋:同批进公司的小李,去年都升主管了,自己还在原地贴发票,加班比谁都多,工资涨得比 CPI 还慢。
你是不是也遇过这种事儿?明明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年终总结却写不出一句像样的成绩;明明在行业里混了五六年,遇到新问题还是只会说 “我以前都是这么做的”;明明比身边人努力十倍,可升职加薪、机会好运,偏偏绕着你走。
这时候别先骂 “老板眼瞎”“世道不公”,也别怨自己 “命不好”,约翰・杜威一百多年前就戳破了真相:你混得不好,不是不努力,是被那些 “看似有用、实则没用” 的无意义经验,慢慢掏空了。
咱们从小就被灌输 “经验是个好东西”,长辈说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领导说 “多积累经验准没错”,连找工作都要看 “三年以上相关经验”。
可谁也没告诉你:经验这玩意儿,分 “能喂饱你的” 和 “能饿死你的” 两种。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里早就说过,真正的经验是 “做” 和 “思” 的结合:你得先做一件事,再琢磨这件事的结果,最后搞明白 “下次怎么做得更好”,这才叫经验。
要是光 “做” 不 “思”,天天重复同样的事,那不是积累经验,是给大脑装 “垃圾文件”。
就说老张吧,他那 “十年行政经验”,其实是 “一年经验乘以十”。
报销流程走了十年,他从没琢磨过 “怎么优化表格能减少错漏”;打印机修了十年,他从没记过 “不同故障对应的解决办法”;连给老板买咖啡,他也只记得 “加两勺糖”,没发现 “老板最近熬夜多,其实更爱喝不加糖的美式”。
你说他不努力吗?他每天第一个到公司,最后一个走,打印机坏了他比维修师傅还积极。可他的努力,都花在了 “重复” 上,没花在 “反思” 上,就像一只在磨盘上转圈的驴,看似走了十万八千里,其实始终在原地,最后还把自己的力气全耗光了。
更扎心的是,很多人连 “无意义经验” 和 “真经验” 都分不清。
比如有人说 “我刷了三年短视频,有丰富的信息获取经验”,可你刷了三年,除了记住 “猫和老鼠名场面”“明星八卦”,能说出 “不同平台的算法逻辑”“怎么用短视频学技能” 吗?不能吧,那叫 “打发时间”,不叫 “经验”。
还有人说 “我吃了二十年饭,有丰富的美食经验”,可你除了知道 “辣的好吃”“甜的好吃”,能说出 “食材搭配原理”“不同菜系的烹饪技巧” 吗?也不能吧,那叫 “吃饭”,不叫 “经验”。
杜威最狠的一句话是:“没有反思的经验,就像没有消化的食物,吃再多也长不胖,还容易闹肚子。” 你以为自己在 “积累经验”,其实是在 “囤积垃圾”;你以为自己在 “努力进步”,其实是在 “原地内耗”。
到最后,别人用反思把经验变成 “盔甲”,你却用重复把经验变成 “枷锁”, 你说你咋能混得好?
有人肯定要问:“我也想反思啊,可我一忙起来就忘了,而且重复做事多舒服啊,不用动脑子。” 你说对了,无意义经验之所以能掏空你,不是因为它 “厉害”,是因为它太 “舒服” 了。
杜威研究了一辈子教育,发现人有个天生的毛病:总爱躲在 “熟悉的圈子” 里,把 “重复” 当 “安全”,把 “习惯” 当 “能力”。
这就是为啥你明明知道 “老办法不管用了”,还是舍不得丢,因为用老办法,哪怕没成果,你也能安慰自己 “我至少没做错”;可一旦尝试新办法,你就要面对 “可能失败” 的恐惧。
就说我前同事小周吧,他做新媒体编辑五年,写文章永远是 “开头引热点,中间分三点,结尾喊口号”。
有次领导让他试试 “故事化写法”,他当场就慌了:“我以前都是这么写的,读者肯定喜欢啊!” 结果呢?他写的文章阅读量越来越低,粉丝掉得比头发还快。
他不是不努力,他每天熬到半夜改标题,可就是不愿意琢磨 “读者现在喜欢看什么”“我的写法到底哪里过时了”。
后来他被辞退的时候还抱怨:“现在的读者太浮躁,看不懂我写的深度文章。” 其实不是读者浮躁,是他把 “五年重复写法” 当 “深度经验”,早就被无意义经验掏空了创造力,连 “变一变” 的勇气都没了。
这就是杜威说的 “经验的连续性陷阱”,好的经验会让你 “越做越会做”,坏的经验会让你 “越做越不会做”。
就像你骑自行车,要是一开始就学会了正确姿势,后面越骑越轻松;可要是一开始就歪歪扭扭,时间长了不仅骑不快,还容易摔跟头。
无意义经验就是这个 “歪歪扭扭的骑车姿势”,你重复得越多,越难纠正,最后甚至会以为 “歪着骑才是对的”。
还有个更隐蔽的坑,叫 “路径依赖”。
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监狱里的高墙很奇怪,一开始你恨它,后来你习惯它,最后你离不开它。” 无意义经验也像这高墙 ,你一开始觉得 “先这么干着,以后再改”,后来觉得 “这么干也还行,不用改了”,最后发现 “除了这么干,我啥也不会了”。
比如有些老会计,用了十年手工记账,明明 Excel 更高效,可他就是不学,说 “手工记账不容易错”;有些老教师,用了二十年旧教案,明明多媒体教学更生动,可他就是不用,说 “我以前这么教,学生也能考上大学”。
结果呢?会计被会用 Excel 的年轻人取代,教师被会做课件的新同事比下去,他们不是不努力,是努力错了方向,把 “熟悉的老路” 走成了 “绝路”。
看到这儿,你肯定慌了:“我已经被无意义经验掏空大半了,还有救吗?” 别慌,杜威早就给咱们留了 “解药”。
他在《我们如何思维》里说过,真正的经验成长,就像 “种庄稼”,要先 “耕地”(反思过去),再 “播种”(尝试新方法),最后 “施肥”(总结新经验)。
只要你照着这三步做,就能把 “无效努力” 变成 “有效成长”,把 “无意义经验” 变成 “真本事”。
第一步,每天花 10 分钟 “给经验卸妆”。
别再自我感动地说 “我今天做了很多事”,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今天做的事,和昨天有啥不一样?”“我今天遇到的问题,上次是不是也遇到过?当时是怎么解决的?这次能不能换个办法?”“我今天学到的东西,能用到明天的工作里吗?”
就像我认识的一个外卖小哥,别人送外卖只记 “地址”,他每天收工后都记 “哪个小区门口好停车”“哪个时段哪条路不堵车”“哪个客户喜欢放门口,哪个客户喜欢当面签收”。
三个月后,他的送单量比别人多三成,还被公司提拔成了区域调度 ,你看,同样是送外卖,有人把 “送单” 当 “重复劳动”,有人把 “送单” 当 “积累经验”,差距就是这么来的。
杜威说:“反思不是‘事后诸葛亮’,是‘事前指南针’。”
你每天花 10 分钟反思,比你多加班两小时还管用。
比如你写报告,上次因为 “数据没核实” 被领导骂,这次反思后先核对数据,不仅没挨骂,还被夸 “细心”;你跟客户沟通,上次因为 “没听明白需求” 搞砸了,这次反思后先重复一遍客户的需求,客户觉得 “你很专业”,这些看似小事,其实都是在给你的经验 “排毒”,把 “没用的重复” 变成 “有用的改进”。
第二步,每周做一次 “经验跨界”。
别把自己困在 “本职工作” 里,要试着把自己的经验 “迁移” 到其他领域。
杜威特别强调 “经验的关联性”,他说:“你在一件事上学到的东西,能用到十件事上,这才是真经验。” 就说我一个朋友,以前是做客服的,每天跟客户吵架,后来她反思 “怎么跟生气的客户沟通”,总结出 “先共情,再解决问题,最后给台阶” 的方法。
后来她转行做销售,把这套方法用到跟客户谈合作上,业绩居然比老销售还好,你看,客服的 “沟通经验”,居然能变成销售的 “谈单经验”。
反观那些被无意义经验掏空的人,他们总说 “我只会做这个”“我做不了别的”。
比如有些打字员,只会埋头打字,从来没想过 “我打字快,能不能学做文字校对”“我熟悉文档格式,能不能学做排版”。
结果呢?等公司引入语音输入、自动排版软件,他们就只能被淘汰。其实不是他们没能力,是他们把经验 “关在了笼子里”,不会 “跨界”,最后被经验 “困住”。
第三步,每月搞一次 “经验推翻”。
别总觉得 “我以前这么做,肯定没错”,要试着 “推翻” 自己的老经验,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杜威说:“经验的价值不在于‘过去有多有用’,而在于‘未来能不能用’。”
就像诺基亚,以前觉得 “手机能打电话、发短信就够了”,结果被苹果的 “智能手机” 推翻;就像柯达,以前觉得 “胶卷相机才是王道”,结果被数码相机淘汰。
企业是这样,人也是这样,你要是总抱着 “老经验” 不放,早晚会被 “新变化” 淘汰。
最后,咱们再回到开头的问题:为啥有些人明明很努力,却混得不好?因为他们把 “努力” 当成了 “遮羞布”,用 “每天加班” 掩盖 “不动脑子”,用 “重复劳动” 掩盖 “不会反思”,用 “老经验” 掩盖 “不敢创新”。
就像一只只会埋头拉磨的驴,以为只要拉得越久、越用力,就能走到目的地,却不知道自己早就被蒙住了眼睛,一直在原地打转。
杜威的智慧,从来不是让你 “不努力”,而是让你 “聪明地努力”,不是让你 “积累更多经验”,而是让你 “积累更有用的经验”;不是让你 “重复更多次”,而是让你 “反思更多次”;不是让你 “躲在舒适区里安全”,而是让你 “走出舒适区里成长”。
就像那些混得好的人,他们不是比你更努力,是比你更会 “用经验”:他们不会把 “十年重复” 当 “十年经验”,而是把 “一年经验” 用十年;他们不会把 “努力” 当 “目标”,而是把 “成长” 当 “目标”;他们不会被无意义经验掏空,而是用反思把经验变成 “自己的本事”。
所以,别再抱怨 “我混得不好,是因为不努力” 了,先问问自己:你每天积累的,是 “能喂饱你的真经验”,还是 “能饿死你的假经验”?你每天努力的,是 “能让你成长的事”,还是 “能让你内耗的事”?
记住杜威的那句话:“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与改造。”
人生也是一样,你的人生过得好不好,不是看你积累了多少经验,是看你改造了多少经验;不是看你有多努力,是看你有没有用对努力的地方。
别再被无意义的经验掏空了,从今天开始,学会反思、学会跨界、学会推翻老经验,你会发现,原来 “混得好”,根本不用那么 “累”。
来源:阿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