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制造业整体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寻求突破。但很多企业发现明明投入相仿,技术路径看似清晰,最终的转型成效却千差万别?企业的生产模式,从基因层面就决定了其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路径。简单套用一套通用的方法论,往往难以真正奏效。
在制造业整体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寻求突破。但很多企业发现明明投入相仿,技术路径看似清晰,最终的转型成效却千差万别?企业的生产模式,从基因层面就决定了其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路径。简单套用一套通用的方法论,往往难以真正奏效。
尤其是在制造业两大基本范式——离散制造与流程制造之间,其数字化转型的逻辑、重点和路径更是南辕北辙。将标准方案生搬硬套到不同的制造体系上。理解这两种制造模式的根本不同,才能看到它们在数字化转型路径上的差异化逻辑。
一、生产逻辑决定数字化切口不同
1.离散制造:以单件、批量为主,产品结构复杂,如汽车、机械、电子。特点是物料种类繁多,工序相互依赖但灵活度高,生产管理的核心在于“计划排程、工序追溯、质量管控”。
2.流程制造:以连续或配方生产为主,如化工、医药、食品。特点是产线连续、停机成本高,原料配比精确度决定产品品质,生产管理的核心在于“配方管理、能效管控、连续稳定性”。
也就是说,离散制造重在“精确协同”,流程制造重在“稳定高效”。这直接决定了两类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侧重点不同。
二、转型路径上的思考
1.离散制造的路径
第一阶段:工艺与工序数字化 —— 打通设计(PLM)、计划(ERP)、执行(MES)之间的数据流,确保设计BOM与工艺路线精准落地。
第二阶段:生产现场透明化 —— 利用MES、设备联网与数字孪生,实现工单执行、进度反馈、质量追溯的闭环。
第三阶段:供应链协同 —— 将制造环节与供应链上下游系统打通,提升交付的柔性和快速响应能力。
2.流程制造的路径
第一阶段:过程控制系统优化 —— 以DCS、SCADA为核心,提升实时监测与稳定控制能力。
第二阶段:能效与配方管理 —— 通过LIMS、能碳管理系统,保证配方精准与能耗优化。
第三阶段:全局生产优化 —— 借助APS和AI算法,实现产线负荷均衡、产能利用率提升,并结合质量数据做预测性控制。
离散制造的数字化重在“打通链路、提升协同”,而流程制造则更重视“过程稳定、优化能效”。
三、难点不一样
离散制造的挑战:工序复杂且变化频繁,标准化难度大;人机协作、人工操作环节多,数字化落地受制于执行习惯;多系统集成成本高,数据一致性难以保证。
流程制造的挑战:对设备、工艺的依赖极强,转型中无法影响生产连续性;数据粒度庞大且实时性要求高,IT/OT 融合难度大;行业监管严格(如医药、食品),系统改造需要合规验证,周期长。
四、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
无论是离散制造还是流程制造,最终的数字化目标都指向效率提升、质量保证与成本优化。但差异在于——前者更像在“织一张网”,让各个环节精确协同;后者则是在“修一条河”,确保生产过程平稳流畅。
企业在规划数字化转型时,有条件还是尽量避免套用通用方案,而是从自身行业属性,业务流程出发,识别关键痛点,逐步构建适合的数字化体系。
来源:腊八科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