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不能让中国如意!特朗普喊话阿富汗,英媒惊呼:中国大量抛美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15:41 1

摘要:9月18日晚,本该是结束欧洲访问、轻松返美的特朗普,却在伦敦丢下了一颗重磅“外交炸弹”。记者会上,他突然提到一个几乎被外界淡忘的名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9月18日晚,本该是结束欧洲访问、轻松返美的特朗普,却在伦敦丢下了一颗重磅“外交炸弹”。
记者会上,他突然提到一个几乎被外界淡忘的名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而接下来的几句话,让不止中方,连英国媒体都倒吸一口凉气。

与英国首相斯塔默共同出席发布会时,特朗普开门见山,先是老调重弹地批拜登——

“拜登政府在阿富汗的撤军,是一场灾难。它不仅让美国失去了尊严,还让我们失去了对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控制权。”

这座基地,曾是美军在阿富汗最大的军事设施,位置敏感——距离中国西部某核武器设施车程仅一个多小时

特朗普第一次公开承认,美国正在想办法夺回它。更直接地,他喊话阿富汗塔利班政府:

“如果想从美国得到什么,那就把巴格拉姆基地交出来。”

现场记者一片哗然。西方外交圈立即意识到,这句话的潜台词,不只是对阿塔施压,更是在当众点名中国的核武器能力

阿塔政府对此事已不是第一次回应——他们早就表态,基地是阿富汗的战略资产,不会轻易让渡。
路透社在报道中直接指出:如果特朗普真想收回该基地,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派兵

美国五角大楼一位匿名军官分析,要强行接管巴格拉姆,美军起码要投入1万名士兵,这在现实中几乎等于打一场新的“阿富汗战争”。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美国债台高筑、军费吃紧的当下,你要么烧钱、要么丢面子,没有第三条路。

特朗普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提阿富汗?
这背后有三层逻辑——

第一层:战略威慑中国
巴格拉姆的地理位置到中国西部的重要设施,确实是一个“看得见又摸得着”的制衡点。美国在中东、中亚的存在感削弱后,这个位置的意义被放大。

第二层:国内政治牌
对美国保守派和军工复合体来说,“重返阿富汗”不只是军事议题,而是收割选票的爱国话术。特朗普懂舆论,他知道这类信息在大选造势中的价值。

第三层:牵制中亚局势
阿塔政府近年加强与中俄伊朗的经济和安全合作,美方焦虑的是,这片区域未来可能完全摆脱美元体系。

讽刺的是,就在特朗普秀肌肉的同时,另一条新闻在全球财经圈刷屏——中国在7月减持了高达257亿美元的美债
最新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已降至7000多亿美元——创7年新低

【重点】:

中国现在已经不是美债最大持有国,日本和英国都排在前面。这个减持趋势持续了超过一年,每次都是数百亿美元级别。按照目前节奏,未来一年中国可能进一步降到6000亿以下。

英国《路透社》文章直言,这个趋势若持续,将对美国国债市场、美元信用产生长期冲击。尤其在美债总额已突破37万亿美元的背景下——每一个大持有者的退出,都会加剧美国的融资压力

可以说,特朗普此刻喊话阿富汗,更多是一种政治秀与战略威慑的混合
因为现实情况是:

美国每年国防预算接近9000亿美元,但赤字还在增长。社会保障、医保支出压力巨大,美债利息支付已进入年化1万亿美元的危险水平。再开一场战争,很可能引发财政失衡的连锁崩盘。

就连美国富豪马斯克也毫不留情地指出:

“如果特朗普不解决债务危机,美国政府就没救了。”

财经界有一个细节观察——中国7月的减持时点非常特别。
当月,美联储暗示可能在2025年秋季降息,美元指数短期承压。
这意味着,持有长期美债的风险增加,债券价格波动可能导致账面损失。

此时减持,不只是政治信号,也是风险管理——减少对美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依赖。

这种局面让人想起1979年的美国,彼时的伊朗人质危机让美国陷入外交与财政双重困境:

美元贬值,通胀飙升;海外军事行动成本不断推高;国内对总统的不满激增。

最终,卡特政府一败涂地,被里根取代。
如今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金融动作——如抛美债——可以在不放一枪一弹的情况下,对美国施加长期压力。

特朗普的处境,可以形象地比作一个三线作战的将军——

第一线:对中国的战略牵制(阿富汗基地)第二线:对国内经济和债务危机的应对第三线:对盟友及国际市场信心的维系

问题在于,他似乎低估了第二线和第三线的复杂性。毕竟,美元信用不是靠演讲支撑的,而是靠财政纪律、经济增长和国际信任。

结合当前信息,可以推测几种可能的走向——

1. 阿富汗谈判无果
阿塔既不急于与美军恢复军事合作,也不想得罪中俄伊朗,更不想让内战风险重来。美国得不到基地,最多增加情报渗透和地区军事演习。

2. 美债压力传导至国内政策
财政部可能被迫提高债券收益率来吸引资金,这会推高美国企业与个人的融资成本,压制经济复苏。

3. 中国继续减持
一旦中美关系在其他领域恶化(如科技封锁、台湾问题),中国可能加快去美元化进程。养老金、外汇储备配置多元化将成为趋势。

很多人只盯着特朗普谈阿富汗,却忽略了中国抛美债这一财经动作的“杀伤力”。
军事摩擦往往是局部的、短期的,金融战却是全球的、持久的。
对美元信用的蚕食,是“不流血的包围圈”。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战争是山崩,金融战是冰川消融——前者轰轰烈烈,后者无声致命。

把两个事件放在一起看,会发现——特朗普想通过军事杠杆对中国施压,而中国则在用金融杠杆增加美国的长远成本。
短期内,谁都很难“KO”对方,但长期博弈的消耗,是客观存在的。

这不只是中美双边关系的问题,更是全球经济与战略格局重塑的缩影。
阿富汗的跑道华尔街的债券,或许会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交织成一场真正的大考。

你怎么看?
特朗普真能把巴格拉姆基地“要回来”吗?
中国继续减持美债会对美元造成实质性冲击吗?
留言聊聊你的看法——这场博弈,远没到终局。

来源:戴六号半的高大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