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阿拉伯主义为何巅峰猝死?从纳赛尔到萨达特,一场理想的幻灭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5:43 1

摘要:在世界各类泛民族主义运动中,有的以扩张为目标,企图把分散的民族聚合为一个更大的整体。但泛阿拉伯主义的结局却显得格外特殊。这一以“阿拉伯一体”为号召的政治运动,并没有实现统一,反而加速了阿拉伯世界的分裂。

在世界各类泛民族主义运动中,有的以扩张为目标,企图把分散的民族聚合为一个更大的整体。但泛阿拉伯主义的结局却显得格外特殊。这一以“阿拉伯一体”为号召的政治运动,并没有实现统一,反而加速了阿拉伯世界的分裂。

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收回苏伊士运河,引发英、法、以三国联合干预。纳赛尔没有退让,而是引入美苏调停,逼使三国撤军。

这场“苏伊士危机”让纳赛尔一跃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民族英雄,泛阿拉伯主义也随之达到高潮。

但就在短短十年后,这面大旗迅速倒下。泛阿拉伯主义没有死于外敌,而是死于内耗、认同的分裂和伊斯兰主义的替代。

早在19世纪中叶,黎巴嫩知识分子布特鲁斯·布斯塔尼就提出“阿拉伯统一”的口号。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为了对抗奥斯曼帝国,联合麦加谢里夫侯赛因·本·阿里,承诺战后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

然而战争结束后,英国与法国签署《赛克斯-皮科协定》,将阿拉伯地区划分为势力范围。这场“合纵连横”的外交操作,彻底激发了阿拉伯世界的愤怒,也点燃了泛阿拉伯主义的火种。

真正让泛阿拉伯主义成为主流政治路线的,是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建国后,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国组成联军出兵反对。

然而,战争以阿拉伯联军失败告终。此时,纳赛尔崛起,他将失败归咎于殖民主义和阿拉伯世界的分裂,提出“统一才有胜利”的理念。

纳赛尔不仅提出“阿拉伯一体”的政治愿景,还与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同时,他通过“阿拉伯之声”电台向整个地区传播理念。短时间内,泛阿拉伯主义似乎看到了实现的希望。

然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在1961年解体。1967年,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短短六天击败了埃及、叙利亚和约旦联军,造成严重伤亡。

这一失败不仅重创了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实力,也让纳赛尔的威望迅速下滑。1970年,纳赛尔病逝,他的继任者萨达特选择与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成为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泛阿拉伯主义在此时走向衰亡。

泛阿拉伯主义的失败,为另一股力量提供了空间。1967年战争的惨败,使很多阿拉伯人相信民族主义无法带来复兴,取而代之的是宗教认同。穆斯林兄弟会等组织在此背景下崛起,提出伊斯兰主义作为新的出路。

伊斯兰主义强调“天下穆斯林是一家”,以宗教认同取代民族认同。它提出“伊斯兰是解决方案”,主张用教法取代世俗制度。同时,它对西方保持敌对态度,认为西方是威胁和挑战的根源。

在这一理念下,阿拉伯民族的团结进一步被稀释。比如,1980年的两伊战争中,叙利亚和利比亚选择支持什叶派的伊朗,而不是与同为阿拉伯国家的伊拉克站在一起。这种“宗教认同优先”的逻辑,彻底解构了泛阿拉伯主义。

泛阿拉伯主义的历史表明,民族主义并非只依赖共同语言、宗教或历史就能实现统一。真正的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利益分配与认同塑造的问题。

纳赛尔时期的辉煌曾让人们相信统一触手可及,但战争的失败和内部的分裂让梦想破灭。

虽然作为政治运动的泛阿拉伯主义已经终结,但它在情感层面仍有一定影响。许多阿拉伯人对巴勒斯坦的支持,仍带有泛阿拉伯的情感色彩。

尽管各国政府在现实政治中不愿因巴以冲突与以色列爆发直接战争,民间对巴勒斯坦的同情与支持依旧存在。

来源:男科医生磊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