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 214 年的一天,秦始皇嬴政的案头放着一份竹简快报,上头写着:“匈奴骑兵突然跑到云中郡抢东西啦,抢走了一千多头牛马,还抓走了三百来个妇女小孩。”嬴政气得手都攥紧了,手里的青铜灯盏被捏得 “吱呀” 响。
公元前 214 年的一天,秦始皇嬴政的案头放着一份竹简快报,上头写着:“匈奴骑兵突然跑到云中郡抢东西啦,抢走了一千多头牛马,还抓走了三百来个妇女小孩。”嬴政气得手都攥紧了,手里的青铜灯盏被捏得 “吱呀” 响。
您瞧,这位灭了六国、统一天下的厉害皇帝,这会儿也被草原上的匈奴弄得头疼不已。
“蒙恬在哪呢?” 半夜三更的时候,年轻将领蒙恬就被急匆匆召进宫了。
一进大殿,蒙恬就瞧见嬴政正翻来覆去地看一支匈奴的青铜箭镞,那箭头牢牢扎在半截断了的秦弩上,看着就让人揪心。
这事儿后来被司马迁写进《史记・匈奴列传》里,也能看出秦帝国的强弩跟匈奴骑兵比起来,有点不够看。
匈奴对咱中原的骚扰可不是从嬴政那会儿才开始的。早年间,秦昭襄王的时候,义渠戎就胆子大到突袭离咸阳才三百里地的甘泉宫,把秦国吓得不轻。
可真让秦始皇睡不着觉的,是匈奴带来的三个大麻烦。
匈奴人在草原上生活,“马背就是家,帐篷就是房”,跑起来快得很。一到秋冬,东西不够吃了,就南下抢东西。
书上说 “他们打仗,砍了敌人脑袋,就赏一杯酒”,就靠这法子过日子,中原的农田就成了他们眼里的 “大粮仓”。
公元前 215 年,九原郡(就是现在内蒙古包头那块儿)的守军算了算,边境每丢十石粮食,有七石都被匈奴抢走了,损失可太大了。
那时候,秦长城还没连起来,阴山和河套地区有个大口子,就像大门敞开着,匈奴骑兵顺着黄河 “河南地”(现在鄂尔多斯高原)能一路冲到关中平原。这条道在军事上太重要了,六百年后突厥来打咱们的时候,中原王朝还吓得不行。
秦刚统一,国内也不太平,六国的那些贵族都在偷偷想着复国呢。
公元前 212 年,黑冰台打听到消息,燕地的贵族跟匈奴的密使老在一块儿。要是草原上的骑兵和六国剩下的势力南北一起打过来,那秦帝国可就危险了,说不定就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样,要倒霉了。
面对匈奴这么大的威胁,公元前 215 年秋天,秦始皇立马下令反击。三十万秦军精锐很快在云中郡集合起来,这队伍里有战车兵、弩兵,还有重装步兵,装备得可好了,士气也特别高。
他们带着改良过的 “蹶张弩”,这弩得用脚蹬着拉弦,劲儿可大了,还带着统一规格的青铜箭镞,准备跟匈奴大干一场。
蒙恬作为领兵的将领,那本事可不小。他瞅准匈奴各部秋天转场、防备松的时候,带着秦军五天就跑了七百里地,跟天兵下凡似的,把匈奴主力赶到阴山北边去了。
出土的秦简上说,这场仗秦军 “杀了三万敌人,还赶走了上百万牛羊”,打得可漂亮了,把匈奴的威风都给打没了。
为了彻底削弱匈奴,秦军在占了的河套地区搞了不少事儿。他们把水草好的牧场改成军事据点,设了 “亭障”,断了匈奴的后勤补给,让匈奴骑兵没地儿吃草没地儿住。
另外,蒙恬还想了个吓唬匈奴的招儿。他把一些匈奴俘虏编到 “鬼兵营”,让他们穿着匈奴衣服,披着头发、衣襟往左,在边境巡逻。这可把匈奴人吓坏了,都传言 “秦人有胡神帮忙”,从心里头就怕了。
咱们现在去看八达岭长城,可能想不到,秦始皇修的 “万里长城” 其实是三层特别厉害的防御。
从军事上来说,秦长城把燕、赵、秦原来的旧长城连起来了,在重要的关口设了 “当路塞”。每隔 30 里就有一个烽火台,只要有敌人来,烽火信号两个小时就能传到,能给秦军防御争取不少时间。
交通方面,蒙恬主持修了 “直道”,从咸阳一直通到九原郡(现在包头)。这直道宽 60 步(差不多 83 米),能并排跑四辆战车,就跟古代的 “高速公路” 似的。这路让秦军跑起来快多了,运物资也方便,对北疆防御可重要了。
经济上,秦始皇让 50 万中原人搬到河套地区住。出土的 “迁陵戍卒简” 说,去守边疆的人,每人都得种二十亩苜蓿。苜蓿既能让地变肥沃,又能喂军马,既能消耗匈奴的草场,还能让当地农业发展起来,给长期防御打下经济基础。
现在,咱们用无人机看看那弯弯曲曲的秦长城遗址,就能更明白司马迁说的 “秦虽厉害,可它做的事,让后代有了保护”。
秦始皇打匈奴,可不只是打仗,这是农耕文明为了能活下去做的艰难选择。
那些埋在草原下的秦砖汉瓦,一直跟咱们讲着以前的事儿,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边疆要想安稳,得靠实力和智慧。
来源:甘木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