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731》于9月18日上映后,一股舆论热潮迅速卷起,又点燃了网民的一波爱国情绪。大量网友涌入企业家于东来的社交账号,要求他以公众人物、影院经营者的身份为影片“发声”。然而,他的回应却异常冷静:“世界有数不清的仇恨,传播美好比传播仇恨更能使人走向光明。”
电影《731》于9月18日上映后,一股舆论热潮迅速卷起,又点燃了网民的一波爱国情绪。大量网友涌入企业家于东来的社交账号,要求他以公众人物、影院经营者的身份为影片“发声”。然而,他的回应却异常冷静:“世界有数不清的仇恨,传播美好比传播仇恨更能使人走向光明。”
于东来的回应令不少网友感到激愤,认为这不是爱国的表现。于东来的立场并非否认历史,但展现了一种超越情绪化对抗的智慧。他所强调的,是人类如何在面对记忆与伤痕时,选择建设性的道路。仇恨固然能激发一时的激情,却无法带来真正的和平。仇恨甚至会像毒素一般,代代相传,吞噬理性与善意,与国与民都无益处。
然而,不少网友的反应却暴露出一种“爱国狂热”的习惯逻辑。他们要求公众人物必须发声,否则便被视为冷漠甚至“立场有问题”。这种情绪化的绑架,本质上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是对愤怒的消费。真正的爱国,不应是用仇恨去驱动,而应是培养责任感与理性,去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于东来以自身的企业实践为证——胖东来集团通过关注员工福祉与社区公益,展现了“美好”在现实中的力量。他的回应,是一种对公共责任的担当,试图将社会讨论从宣泄引向反思。
盲目追逐情绪化的“爱国”,不仅无助于疗愈历史伤痛,反而可能加剧社会内耗与国际对立。但在当下中国互联网上,“爱国”往往沦为一种廉价口号。它被简化为对外敌的愤怒、对历史的控诉,却很少落实到当下的文明进步与个人责任中。许多人以为喊几句激烈口号,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实际上,他们只是沉溺于集体情绪的狂欢,把复杂的历史与现实简化为一种可以随时宣泄的激情。这种狂热最终并不能带来力量,反而容易制造狭隘与排他,甚至遮蔽我们对自身问题的思考。
于东来选择“不站队仇恨”,在当下语境中是难得的清醒。历史的教训当然应该被铭记,但铭记的目的,不是为了永远保持敌意,而是为了让人类更懂得珍惜和平与生命。遗忘是危险的,但执着于仇恨,同样是另一种危险。
我们或许更该反思:为何网友总是急切地把个人拉入“立场考核”?这种动辄要求“发声”的舆论环境,本身就是群体主义的另一种病态。它让人们习惯以道德审判代替理性思考,以激情呐喊代替真实行动。真正的成熟社会,不会把历史记忆简化为狂热的宣泄,而会通过冷静的反思与理性的制度建设,让悲剧不再重演。相比于无休止的怒吼,于东来这样的声音更显得珍贵。毕竟,真正的光明,不会在仇恨中生长,只能在美好中扩散。
来源:北京健康有为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