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累葡萄话青春 参天白杨映华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08:00 1

摘要:9月10日,在新疆吐鲁番葡萄沟青蛙巷,68岁的摄影师艾西丁·托乎提(本报1980年报道所用名字是爱西顶——记者注)拎出一个袋子,里面是一沓照片和厚厚的剪报簿。剪报簿的首页,1980年8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跃入眼帘——那一年,23岁的艾西丁刚从部队复员,手中

9月10日,在新疆吐鲁番葡萄沟青蛙巷,68岁的摄影师艾西丁·托乎提(本报1980年报道所用名字是爱西顶——记者注)拎出一个袋子,里面是一沓照片和厚厚的剪报簿。剪报簿的首页,1980年8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跃入眼帘——那一年,23岁的艾西丁刚从部队复员,手中握的不是相机,而是一把铁锹。

当时的葡萄沟绿意寥寥,艾西丁放弃了县里安排的城镇工作,选择在火焰山山脉的一段山坡荒地里种下一片白杨林。彼时,中青报记者台恩普赴吐鲁番采访,一篇《累累葡萄话青春》的报道记录下了这位退伍军人返乡种树的故事。

45年后,还是在这片土地上,艾西丁与中青报记者及这份报纸意外“重逢”。岁月流转,当年的荒坡已郁郁葱葱。艾西丁指着一张2007年拍摄的照片对记者说:“这就是45年前我们种下白杨树的位置。看到现在的样子,心里特别有成就感。”照片中,葡萄沟景区内的王洛宾音乐艺术馆被参天白杨树环绕,枝叶比建筑物还高。

“那时候,我把白杨树枝剪成一小节一小节的,用扦插的方法种下了2000多棵树苗。”艾西丁提起当年接受采访时感叹说:“为了种下这片林子,我可是瘦了一大圈呢。”如今,当年栽下的2000多棵小白杨已长成参天大树,十余米高的枝叶在风中簌簌作响。“它们现在根扎深了,会自己从地下汲水,不用我再照料了。”

种树只是开始。从那之后,艾西丁铁锹换相机,把对家乡土地的热爱留在一张张照片里,从胶片到数码,从黑白到彩色,用镜头记录了这些年葡萄沟的变迁。

白杨树也频繁出现在他的照片里。在他看来,这种树承载着坚守与责任。1982年,战士程富胜将白杨树苗带到戈壁哨所,经过细心浇灌,最终顽强存活;1983年,作家梁上泉受此事感动创作歌曲《小白杨》,歌声传遍大江南北,“小白杨哨所”成为爱国戍边的象征。艾西丁说,他在吐鲁番种下的白杨,也寄托着同样的情感。

无论是程富胜还是艾西丁,他们的青春故事都映照出那个年代无数普通人“把个人融进时代”的共同心声。艾西丁的儿子马尔丹·艾西丁对此感受深切:“我父亲年轻时,对家乡的爱更多是‘守护’与‘建设’。国家强大了,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这是他们最朴素的信念。”

个体的坚守终将汇入时代的洪流。从1990年举办的首届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到现在,艾西丁带着相机从未缺席。他的照片里,葡萄节的花车从毛驴车变为电动车,摘葡萄的姑娘从黑白影像走进彩色画面,表演从简陋舞台发展为炫酷灯光秀。三十余载,吐鲁番的发展轨迹清晰可见。

他的镜头也见证了葡萄沟的蝶变。曾经在土坯房旁追逐的孩子,如今在崭新的社区广场上依旧笑容灿烂;曾经靠毛驴车运葡萄的果农,如今开着电动车,把葡萄运出葡萄沟。那些几十年前的影像里,土坯墙连成片,街道坑坑洼洼,毛驴车和肩挑担子的人挤在一起;如今,同样的地点早已变成平整的柏油路,民宿、餐饮店、夜市逐步成形,只是空气里依旧能嗅到吐鲁番的“老味道”。

“咱吐鲁番这地方到处都是宝藏,不管是独特的地理样貌,还是充满韵味的人文风情,又或是咱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点滴,都太值得记录了。”艾西丁感慨地说,“以前村民只能靠种葡萄,收入单一。现在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和网络,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不仅在巷子里卖葡萄干,还可以直接快递到全国各地,日子热闹而充实。”

数据印证着影像里的变化。这些年来,吐鲁番的景点不断升级,葡萄沟景区内就有5个子景点。吐鲁番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国碧表示,今年1-7月,当地接待游客2278.6万人次、游客总花费173.78亿元。而吐鲁番市人民政府的数据显示,在2005年,吐鲁番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2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2亿元。20年间,数字上的“飞跃”,与照片中的变化形成了呼应。

“如今,葡萄沟全沟2282户居民中,超过七成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培育出51家民宿、37家特色餐饮店、19家农家乐和3处夜市,不少家庭的年收入实现翻倍。”行走在青蛙巷热闹的街道上,葡萄沟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塔依尔·托乎提告诉记者,当地陆续推出达瓦孜风情园沉浸式演艺、非遗研学课、夜游玻璃水滑道等十多种新业态,还吸引了大批外地创业者扎根发展,形成了“游客变创客”的活力新生态。

岁月在艾西丁脸上刻下皱纹,也让葡萄沟换了模样。两次采访如同两面镜子,折射出吐鲁番葡萄沟的巨变,也见证了一位采访对象与一份报纸之间跨越时空的缘分。

这种缘分还延续到了下一代。艾西丁的儿子马尔丹同样选择了手握相机,记录家乡。他如今是吐鲁番高昌区融媒体中心的一名记者。

“选择这份职业,其实是受我父亲的影响。”翻看父亲拍摄的照片,是马尔丹成长中最重要的记忆之一,“这就是城乡一点点变好的证据,不记录下来就太可惜了。”

与父辈不同的是,马尔丹更愿意用年轻人的方式去呈现家乡变化。“我会拍短视频,希望影像不只是‘记录’,还要能和各地的年轻人产生共鸣,让大家从不同角度看到吐鲁番的美好。”在马尔丹看来,相比较父辈的“守护”与“建设”,他们这一代更愿意“展示”和“创新”。

今年,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从个人的坚守,到社会的巨变,再到代际的传承,这片土地的故事在一代代人手中延续,串联成新疆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两次采访最大的变化,就是从讲我的故事,变成了讲大家的故事。”艾西丁说。

从荒地戈壁到绿意盎然,从肩挑毛驴驮到电商平台,从那张发黄的报纸到一册厚厚的影像,吐鲁番的巨变在父子两代的镜头里接续书写。45年前,《中国青年报》记录下艾西丁的青春故事;45年后,他和家人把“参天白杨映华章”的故事续写入影像,汇进民族复兴的时代长卷。

来源:中青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