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十年后,轮到中国人把饮料卖到别人家门口了。不同的是,我们出口的不是什么“高大上”,而是曾经被父母嫌弃、被笑话的“工地饮料”“垃圾零食”。比如冰红茶。
三十多年前,中国年轻人第一次喝上可口可乐。
那是90年代的中国,超市货架上还稀稀拉拉,能喝到一瓶冒泡的洋饮料,是对“现代生活”的想象。
三十年后,轮到中国人把饮料卖到别人家门口了。不同的是,我们出口的不是什么“高大上”,而是曾经被父母嫌弃、被笑话的“工地饮料”“垃圾零食”。比如冰红茶。
就在今年,韩国年轻人尤其是爱豆群体,把中国冰红茶喝成了现象级爆款。至少30位顶流明星被拍到举着那瓶橙黄包装的饮料,一边喊着甜到炸裂,一边又停不下嘴。更有人学会了那句:“冰镇后堪比国窖”冰红茶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是一场奇妙的反转。三十年前我们追捧他们的高端洋品牌,如今他们为我们的“平价甜水”上头。
为什么是这些在国内常常被嫌弃为土味、便宜、口味重的零食饮料,反而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最有力的先锋?
三十年风水轮流转
饮料出海这件事,如果放在90年代,没人会想到是中国品牌。那时候我们拼命想尝鲜,喝进口汽水、嚼洋口香糖,仿佛沾上了现代化的光。零食饮料行业也是如此,长期是外资主导,雀巢、可口可乐、百事在中国攻城略地。
今天风水轮流转。新能源车出海,家电出海,玩具手办出海,大家都在讨论高科技含量、硬核创新。但偏偏是零食和饮料,走出了一条最意外的路径。它们没什么“黑科技”,也不标榜“高大上”,却在韩国、东南亚、日本、甚至欧美火得一塌糊涂。
以韩国为例。2025年以来,冰红茶的风潮几乎是现象级的。爱豆带火是导火索,但根本原因在于它符合消费心理:便宜、大瓶、上头。
韩国饮料普遍定价高,随手买一杯咖啡要三四千韩元,而一瓶中国冰红茶只要四五元人民币,还是一升装。年轻人把它当作日常必囤,甚至有人说“冰箱里没冰红茶就没安全感”。
冰红茶在韩国被戏称为“屌丝饮料”,说它便宜、糖多、不够体面。但越是被这样调侃,越说明它真的融入了日常。嫌归嫌,该囤还是得囤。这种嘴上嫌弃、身体诚实的反差,反而成了它走红的关键。
文化不需要多么高雅才能传播,只要被喜欢、被模仿、被消费,它就是文化。今天韩国年轻人喝冰红茶,和三十年前我们追捧可乐,其实是同一个逻辑:好喝、解渴、便宜,还能成为社交话题。
国内网友看得一脸懵:这种从小喝到大的平价饮料,怎么就成了韩流明星的时尚单品?有人说,“二十年喝习惯的东西,被别人夸成宝藏,突然就觉得有点骄傲。”
味觉就是文化
有人会问:零食饮料真能代表中国文化吗?
答案是,当然可以。文化从来不是只有书法、京剧、唐诗才算,能跨越国界被别人喜欢的,就是文化。
韩国年轻人如今玩梗,把冰红茶和辣条、魔芋爽称为“中式邪门美味”。在他们的饭桌上,这些原本被国人嫌弃为不健康的零嘴,成了潮流符号。辣条在韩国火到“甜口党”吃成主食,魔芋爽成了夜宵标配。有人甚至把冰红茶兑进酒里,调制成“桃子冰茶美式”,把中式饮料玩成了新潮鸡尾酒。
明星的加持更是放大了这种文化符号。
EXO早年就曾代言过冰红茶,广告铺满首尔街头,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今年程潇代言康师傅冰红茶时,虽然因为历史争议掀起了一点舆论波澜,但粉丝迅速澄清,反而让话题更热。韩国综艺里,爱豆边说着明天走红毯,边喝冰红茶的画面,一下子就成了“真实又接地气”的标签。
这些场景背后,是味觉作为文化的穿透力。比起语言、艺术,食物是最容易被接受的。韩国人吃麻辣烫配冰红茶,泰国人把沙琪玛当下午茶点心,越南人抢购瓜子,甚至欧美网红直播啃凤爪。文化的传播,不是从高雅殿堂出发,而是从舌头开始。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文化不在于高不高级,而在于能不能被喜欢。”今天的中国零食饮料,在韩国年轻人中被称为“上瘾”,这就是最直接的影响力。
而这种影响力,也让人重新理解什么叫“中国味道”。不是故意做成异国风情,而是保持原汁原味,让外国人接受、追捧,甚至主动模仿。
那一瓶冰红茶,承载的不是茶叶文化的古典,而是21世纪中国年轻人共同的“爽感”。
中式爽感正在扩散
冰红茶在韩国走红,不是孤例,而是中国食品饮料出海的缩影。
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超市几乎都能找到中国零食专区。从洽洽瓜子到三只松鼠,从旺旺雪饼到盐津铺子、盼盼、劲仔、卫龙辣条,一排排货架上全是“儿时的味道”。在东南亚,国产饮料和零食已成“硬通货”,走亲访友都要带点中国货。
东南亚六国加起来6.7亿人口,年轻人居多,对零食饮料的需求暴涨。泰国人均年零食消费10公斤以上,如今薯片不如国产小包装坚果受欢迎。根据Statista的数据,2023-2028年东南亚零食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68%,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国内卷到极致的零食饮料品牌,纷纷出海建厂、铺货、做电商直播、上洋抖音。
其实不只是销量,更是社交影响力。像菲律宾网红直播卖新疆红枣、越南大V“红枣姐”天天安利中国坚果,泰国小姐姐在社媒晒“今日中国零食开箱”,都成了社交日常。中国企业也学会了本地化策略,开发椰香瓜子、糖醋小肉干、海鲜风味小零食,贴合东南亚人口味。旺旺甚至买了专机,直接“飞出去卖货”,财报里海外营收占比已经逼近20%。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
一个绕不开的背景是综合国力的提升。三十年前我们追着喝洋饮料,吃薯片,是因为人家强大,我们稀罕。今天轮到别人来买我们的零食,是因为中国制造的供应链足够强,能把平价与品质同时做到极致。
更重要的是,这些味道背后,代表的是一种新的“中国式快乐”。它不装腔作势,而是直白、畅快、能量满满。正如韩国网友调侃的,“甜到炸裂,但我就是停不下来。”
这就是文化认同的萌芽。当更多国家的年轻人把冰红茶、辣条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对中国的印象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不是通过宏大的宣传,而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小口饮料、一包零食,让“中国”成为一种亲近、真实的存在。
结语:当中式爽感,成为全球年轻人的日常
三十年前,可口可乐改变了我们的日常,成了那个年代最直观的全球化标志。
三十年后,冰红茶正在改变别人的日常,成了他们嘴里的“中国味道”。
全世界的年轻人,正在悄悄变得越来越像中国人。他们吃中国零食,喝中国饮料,刷着抖音。那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味道、习惯和娱乐方式,正在成为他们的新日常。
有人还在质疑,零食饮料能不能代表文化。但只要它被不同国家的人喜欢、追捧、模仿,它就已经是文化了。文化从来不只是庙堂之上,也可以是街头巷尾,是一瓶甜水、一包辣条带来的满足感。
我们不再是那个只会仰望的消费者,而是那个能让别人上头、跟风、沉迷的制造者。
中国味道,正在全球扩散。
这不是简单的出口商品,而是出口日常。
这一次不是他们改变我们,而是我们改变他们。
来源:幸福柑桔r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