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九重研判法”研判范蠡故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15:05 1

摘要:(白振国,中国先秦史学会王子朝奔楚暨南阳先秦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范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考古爱好者,研究者。曾任南阳市文化和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白振国

(白振国,中国先秦史学会王子朝奔楚暨南阳先秦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范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考古爱好者,研究者。曾任南阳市文化和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2025年1月,中国先秦史学会批准成立中国先秦史学会范蠡文化研究中心。这是中国先秦史学会继2017年5月成立王子朝奔楚暨南阳先秦文化研究会、2019年5月成立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之后又落地南阳的学术研究分支机构和研究基地。南阳在先秦文化研究方面获此殊荣,是中国先秦史学会对“南阳·中华文明核心区”的厚爱,是中国先秦史学会对中华文明探源“文明在宛”的呼应,是中国先秦史学会对南阳致力于文明探源、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所有人的鼓励、鞭策和信任,更是中国先秦史学会对南阳在中国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中地位、定位的研判和期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会 中华文明探源首席科学家 著名考古专家 王巍 题

地处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南阳盆地是一个巨大的聚宝盆,“盆”里的山、水、土、石、玉、草、木、风、火、气,得天地之先,得天地之仙,得天地之鲜,得天地之灵秀,得天地之厚重,得天地之博远。因此,人以地杰,地以人灵,当是一直的、永远的科学存在。白垩纪时期这里是恐龙的世界,神话中的盘古在这里创世开天,百万年前的人类在南阳盆地西南沿儿的陨阳地区一直走向鲁山、栾川、南召、淅川,展现南阳盆地人类演变传承的清晰脉络。位于南阳盆地东北沿儿的贾湖先人制造了被称为“中华第一笛”的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保存也最为完整的吹管乐器。

黄山遗址被评为202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她虽然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已充分展示中国5000年文明的夺目璀璨。因此南阳的无数史实,为中华民族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年多年文明史提供了南阳回答,为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中从未断过流的骄傲和自豪提供了范式和样板。两万年前南召空山洞智人冰台取火,开始使用了艾草,应用了光学技术。一万年前贾湖先人们已经载歌载舞,开启了世界上最早的音乐时代。五千年前我们的炎帝老祖已经命他的巫师和能工巧匠在巨石上雕刻出至今中国发现最早的天文台。观天授时、祭祀天地、指导农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 宋镇豪 题

南阳盆地饱含着满腔的文化文明因子,演绎着几多改天换地的宏大叙事。炎帝、黄帝、蚩尤在这里上演“老三国”的故事,最终订立“丰山之盟”,奠基华夏根本。“王子朝奉周典奔楚”文化了楚国,文化了中国。“秦迁六国不轨之民”促进了南阳“俗杂、好事、业多贾”的伟大与繁荣。刘邦取道南阳、刘秀龙兴南阳成就了大汉王朝,强大了大汉民族,“布衣”诸葛亮躬耕南阳,耕出了天下三分……上述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便宜培养了南阳代代圣贤。

其中,王子朝奔楚所奉之“周典”,直接培养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科学家、慈善家、商业鼻祖范蠡。他用他的知识、智慧、韬略、能力辅佐勾践助越灭吴成就霸业。两千多年来范蠡一直被人们奉为“商圣”、“财神”、“华夏兴国富家第一人”。如今,范蠡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尤其是当前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万象纷呈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范蠡智慧、范蠡思想更值得深入、系统、全面的学习、把握和运用。基于此,范蠡研究任重道远,范蠡思想光耀千秋而此时尤需闪亮发光。

历史的天空总有遮望眼的浮云。目前,基于考古证据的有限性、文献记载的模糊性、文化构建的复杂性、地名地望的重复性、历史研究的功利性等多个方面主客观原因,范蠡研究尚有故里、归宿、历史形象、多重身份甚至与西施关系等多个方面的争论。本文本着溯本求源的初衷,就范蠡故里应该是哪里这一课题,用“九重研判法”把汗牛充栋的研究资料掰开、揉碎、切块、分类,呈现给方家,以期抛砖引玉。

所谓“九重研判法”是指在文化发现、文明研究时综合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风土人情、方言俚语、地名地望、文字释读、历史文献、考古发掘、认证认定等九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系统研判的方法。

正是运用了“九重研判法”,近20年来我们才能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专业权威部门的指导下,在社会力量的参与下,同心戳力,先后推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对西峡县“重阳文化之乡”的认定(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协法[2010]24号决定《关于命名西峡县为“重阳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的决定》)、中国长城研究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对“楚长城是天下第一古长城”的认定(见中国长城研究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2011年5月13日《楚长城专家研讨会纪要》)。

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对“方城是中华曾姓祖根地”的认定(见2010年4月16日[豫姓认定字001号]《关于“中华曾姓祖根地在方城”的研究认定结论》)、“南阳是古丝绸之路源头”的认定(见2018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对全国13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南阳是王子朝奔楚地”、“南阳是中华晁姓祖根地”的认定(见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先秦发[2018]3号、4号、5号文件)、“南阳圆盘状岩画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天文台”的认定(见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21年1月24日《关于加强对南阳谢庄等地天文岩书岩画等重要天文遗迹现场保护及开发研究的函》)、“南阳是中华文明探源核心区”的认定(见2019年5月22日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先秦[2019]3号文件)。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 孙小淳致函南阳文广旅局

目前,“南阳岩石文(岩画)是甲骨文之前的文字”的研究、“南阳黄山遗址是华夏‘首’都——炎帝之都、炎帝之陵”的研究已取得累累硕果。今天,借助“九重研判法”对范蠡故里进行研判。

一、神话传说

王子朝(曾经的周西王姬朝)是老子、计然的“予一人”,老子、计然是国家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正副“典藏室史”,陪同王子朝奉其所藏之“周典”奔楚,到了楚国却因楚平王弃疾薨而被雄才大略的宛令文种邀约滞留于此11年。宛令文种是范蠡的“伯乐”,他们共同成为老子和计然的学生。饱读“周典”后,研析天下大势,毅然决然与老师计然弃楚援越抗吴,从而变换身份成为越王勾践的“千里马”。

老子和范蠡被后世封为“神”、“圣”。当范蠡功成名退出走越国时,勾践执意要挽留和追赶。文种劝之曰:“蠡有神鬼不测之机”。可见,文种对几十年相遇、相交、相知的同党、同乡、同事、同志的范蠡风雨同舟、肝胆相照几十年后即将分手时作出如此评价,足可蠡酌范蠡的神鬼功力。这应是对范蠡官方评价为“神”的首创。作为民间记忆的神话传说,往往保留着历史人物在地化的重要信息。两千多年来,范蠡作为传奇人物,全国多地都形成了丰富的神话传说系统,足以反映范蠡与特定地域的文化联系和历史记忆。

《列仙传》是中国第一部流传下来的神仙人物传记,记载了从神农时雨师赤松子到西汉成帝时先人玄俗共七十一位神仙的姓名、身世和事迹,是宣扬道教神仙信仰的著作。书中记载了范蠡的相关事迹,将他描述为具有传奇色彩的仙人形象。这是范蠡作为神仙进入传记著作的史证。在南阳,尤其是在宛城,一些与范蠡相关的神话传说充满奇幻色彩。传说范蠡出生时五彩霞光笼罩大地,天空出现祥瑞之气,暗示、预示着范蠡天生具有灵气,未来必有非凡成就。当地还流传着范蠡自幼神异灵动,他能够观察天象、预测气候,具有知道未来的神奇本领。这与他在越国辅佐勾践时表现出的军事谋略和天文知识相呼应。比较而言,太湖流域的范蠡神话则多与西施有关,无锡一带则有范蠡养鱼著经的神话传说。

湖南洞庭湖区域也与西施有关,当地香山炉的神话尤为独特。这些神话色彩浓郁的故事,反映了当地人对范蠡、西施神仙伴侣、隐居修行的纪念和崇拜。神话传说的地域分布显示,南阳的神话传说体现了范蠡的出生、成长、早期生活和入仕前的经历,与其“故里”的身份非常契合。而其他地方的神话传说属于范蠡“隐居地”“活动地”的类型。从地理学上分析早期的神话传说往往与人物的出生地、成长地有密切关联,这就为我们研判范蠡故里提供了辅助证据。

2010年4月17日,时任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张锐向时任方城县常务副县长白振国授“中华曾姓祖根地”牌。

二、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风土人情其实是三位一体的产物,它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长期积淀、赓续传承的集体记忆和标识。范蠡的民间故事全国多地都有保存。但比较而言,南阳区域特别是宛城区三十里屯周边最为丰富和系统。其中最为经典最为著名的当属文种三请范蠡的故事。这一故事与历史文献的记载十分吻合,更有其价值和意义。

在南阳民间,人们传说着范蠡从小就有外号“小疯子”,顾名思义,“疯”是精神失常、情智错乱,思维习惯、言谈举止与众不同的表现形态。他经常借酒消愁,挥剑逐牛,学狗叫驴吭,弄的村里鸡飞狗跳,邻里不得安生。《越绝书》所记文种三请范蠡的故事十分有趣。文种就任宛邑县长后,于是上演了一出让后来人刘备照样学样的大戏。一请时,邑吏差点误事。文种差邑吏到“三户里”恭请范蠡,但邑吏入里后听到村民对范蠡的负面评价,范蠡更是避而不见。于是,头脑简单的邑吏便回禀文种并建议文种不必再见范蠡。文种听后告诫手下“吾闻贤俊之士,易招疯子之讥,内怀独见之人,外遭不智之毁”并命令曰:“明日备车吾将亲往谒之”。

二请时,文种差点上了当。次日,文种亲访“三户里”,当他走到范蠡家门口时,遭遇的却是披着黑色狗皮并“汪汪”狂吠的范蠡。此时,铁了心的邑吏催促文种离开,村人也嘲笑文种太痴情。然而,文种望着范蠡远去的身影甚觉有圣人之气,心中已有了更大的念想。三请时,文种范蠡结为同志。有了两次的试探和过招,双方都已心领神会。第二天,文种果然见到了衣冠楚楚、仪表堂堂的范蠡。

二人把酒言欢、觥筹交错,“终日而语,疾陈霸王之道。志合意同,胡越相从。但见霸兆出于东南,捐其官位,相要而往臣”。《越绝书》上的记载恐怕鲜有读者,但文种三请范蠡的民间故事却广为传诵。此外,民间还有诸如范蠡小时候经常带领小伙伴到村旁白河边玩耍,他能巧妙利用河水的流向和地形指挥小伙伴们进行“战斗”的传说。更有范蠡携西施归隐故里的种种口口相传的故事。同理,关于范蠡的民间故事与南阳之外的民间故事相比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和特殊性,这些故事往往具有地理特征,显示出他生、长之地的地名地望。

明敕封文林郎邢台县知县近溪朱公暨配赠儒人王氏合葬墓志铭

三、风土人情

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往往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蕴含着当地独特的历史特征。比如特定的纪念日、特定的祭祀活动、特定的祭祀物品、特定的仪式以及民间传统技巧和工艺等等。由于范蠡被尊为“商圣”,老百姓奉之为“财神爷”。因此,范蠡老家南阳传统的商业活动中,多有祭祀范蠡的习惯。逢年过节、开业典礼,人们总是开展相关活动以表达虔敬,祈求财运亨通。许多商铺中进门即供有财神像。苹果等贡品时时更新,香火不断经年不熄。

南阳府衙西侧有规模宏大的财神庙。占地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二百平方米,有三进仿古院落。主要建筑有照壁、戏楼、钟鼓楼、回廊、放生池、范公祠、厢房及配殿等。这里是商人朝圣的理想场所和心灵栖息地、愿景祈福地。这种商业文化与财神崇拜的传统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在范蠡生活、创业和归隐的其他地方均有相关敬拜财神的风土人情表现。如苏州蠡口镇,养鱼业历史悠久,渔民中流传着范蠡《养鱼经》的技术传承,无锡一带的茶馆文化,洞庭湖的沅江市也有与范蠡相关的独特的风土人情。南嘴镇张家坪村范蠡冲一带,香炉山和蠡公湖有独特的民俗娱乐活动。另外,传说范蠡在经商过程中,传授给当地民众许多商业技巧和手工技术,如制陶、纺织等。这些技艺在当地代代相传,成为风土人情的一部分。

区分风土人情的原始性、地域性、本土性、特异性和传播性,我们同样能够辨别出,南阳作为范蠡故里的民俗学证据,保留了更为初早、原始和多元的民间记忆。

孙喜公墓志铭

四、方言俚语

语言是历史的活化石,而方言俚语更是地域文化的胎记录。方言俚语中的特殊词汇和个味表达往往能够保留古代语言遗迹,为文化研究提供独特证据。范蠡故里的方言中存在一些与范蠡相关的独特词汇和表达方式。

如当地人表扬肯定聪明机智者为“小范蠡”,相当于表扬谁为“小诸葛”一样。当地老人喜欢称聪明才智为“蠡智”,称善于经商为“蠡商”,说明当地人的文化认知中,范蠡是智慧的象征。而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范蠡在当地民众中的崇高地位,也暗示着此地与范蠡的深厚渊源。

当地人在商业活动时,无论是交易还是谈判总是张嘴就来一句“咱得学范蠡讲诚信呀”,这反映出范蠡的商业道德观念在商业文化中的传承,也从方言俚语的角度为范蠡故里提供依据。当地还有一些民间的谚语和歇后语,如“范蠡做生意——只赚不赔。”、“文种请范蠡——三顾茅庐”等等。更有意思的是,当地老人喜欢在外人面前批评小孩子时张嘴就来一句“我的小孙子是个小疯子”、“我这小外孙是个人来疯”。表面看是贬,其实心中在表扬小孙子的聪明机智。这些方言俚语的表述现象反映了范蠡在民间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学部委员、著名先秦史专家宋镇豪篆书题“范里故里”

五、地名地望

从地名学的角度来看,全国多地与“蠡”相关的地名地望比比皆是,如苏州地区有“蠡口”,无锡地区有“蠡园”,潮南有“蠡山”等等。这些山水地名、聚落地名、自然地名、建筑地名均与范蠡的活动传说、隐居传说一致。在山东菏泽定陶县也有一些与范蠡相关的地名,如陶公庙。定陶是范蠡经商致富的地方,他在定陶自称“陶朱公”,说明定陶与范蠡的商业成就密切相关。

地名地望指的是历史人物在不同地区留下的名称、遗迹和地理认同。那么,我们通过考察全国范围内与范蠡相关的地名分布和文化遗迹,大致可以勾勒出范蠡文化的地理传播路径和空间分布特征,从而为判断范蠡故里提供间接证据。上述南阳以外的范蠡地名地望这里只能点到为止,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达,崇尚范蠡商业文化的风气盛行。新修的街道、新建的公园、新起的建筑冠以范蠡之名的不在少数。这是个好事,因为它彰显了范蠡在国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上述地名地望的遗迹、遗址、遗存无疑极大的丰富了范蠡文化的空间布局,但也明显属于活动地,而非出生地。这种“点状”的分布呈现出的是范蠡的活动片段。南阳与范蠡相关的地名地望最为集中和系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形成了从出生到成长到归隐完整的地理叙事,能够全面覆盖其生命历程。

明清以来的许多地方都有“三户”的相关记载,这些记载与范蠡相关的地名地望,如宛城有“范蠡村”、“财神庙”、“三公城”、“范蠡路”、“西施坟”,淅川县有“范蠡广场”、“范蠡雕像”等等。宛城区三十里屯的白河两岸有“上范营”、“下范营”,它们都在默默地讲述着、见证者范蠡故里的故事。

六、文字释读

文字释读是历史、地理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对人名、地名和历史文献中的文字进行考证、解析、释读能够为文化研究提供直接的文本证据和语言学支撑。范蠡的“蠡”字在古代主要有两种核心解读,均体现在语音和含义的对应上,读“lǐ”时作为名词指瓠瓢,这是蠡字的本义。读“lí”时多用作人名或地名,似无具体实义,如“蠡县”。

《说文解字·虫部》记载“蠡”,“虫啮木中也。从虫,彖声”。体现了古人对“虫蛀”这一自然现象的观察,后来引申为“瓠瓢”即将葫芦刨开制成的瓢,因瓢的纹路类似虫蛀的痕迹,或瓢的中空形态与虫蛀木形成的中空关联,这应是“蠡”字核心的本义衍生逻辑。这样,以“蠡”字命名有了文字学基础。虽然甲骨文中目前尚未发现“蠡”字,但金文、小篆中“蠡”的字形更接近“虫”的象形,这种文字形态印证了“蠡”的本义始终围绕“虫”与“瓢”的演变。进而说明:范蠡之名中的“蠡”字是脱离本义的专有化使用。这样我们能够从文字学角度厘清其名字的读音和用字逻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给子女起名往往寄托两种愿景,一则让其“贵”,二则让其“贱”。那么,“蠡”字中有两个“虫”字,大虫指老虎,小虫即蛇(又称小龙)。这应该是范爹范妈让其“贵”的期许,这与范蠡字“少伯”一致,更印证取名“蠡”的初心。而“蠡”的另一含义即“瓢”,葫芦是田间地头生命力极强、实用性极高且含吉祥喜庆之义的普通作物,十分常见,做成的“瓢”是家家户户必备之物。还有一说,河里的大贝壳也能做瓢,如果住在河边当也是普通物件,都能表达范爹范妈让儿子“实用、耐用、好用”且平安和顺的又一本义。“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中间态,范蠡这个“字”完全能够还原范爹范妈当时的本心:一个贫穷的衣不蔽体的父母对聪明儿子既寄希望升官进爵又不敢有过高奢求,既寄希望儿子成虎成龙还盼望儿子踏实平安。

范蠡在越国时一直未改名和字,但到齐国经商后改名“鸱夷子皮”。当是他纪念伍子胥之死、纪念西施之死或是纪念军旅生涯的一种选择,同样是一种“贵名贱取”的做法。

足以证明范蠡政治上隐退自保,思想上顺应自然,策略上涅磐重生,文化上超凡脱俗的智慧。

至于“陶朱公”之名是后来之事此不赘述。关于地名,这里主要考虑“三户里”之“里”。“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行政单位,其层级定位为乡以下的基层组织。《周礼》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说明二十五家为一“里”,其功能属性不仅是地域划分,或对应着户籍编制。历史记载较多的说范蠡是——楚宛三户里人,“楚”即楚国,“宛”即宛邑,就是南阳。“户”指家,至于“三”是“实”三还是“三生万物之虚三”,表示“少”应无争议。至于这“三户”说是楚之名门望族,即“昭、景、屈”三户,与范蠡的出身相去甚远。

那么简单解读,记载较多的范蠡是楚国南阳一个叫“三户”的村里的人,也有文献记载的“五户之墟”和“三公城”都是一个“聚落”。综上所述,通过文字解读可以发现范蠡之名字与其出身相关,即贫苦之家而非名门望族,与其住处有关,临水而居而非深山老林。与其才情有关,机警能干而非无能之辈。楚宛三户里的记载具有高度一致性和连续性,为其故里的研判进一步提供了坚实支撑。

七、历史文献

1925年王国维先生提出考证古史应以“地下之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相互印证,通过历史文献和出土材料的互相印证来证明历史人物和相关事件的真实性的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影响深远。在开拓史料来源、提供科学方法、推动学科发展、传承检核文献等方面产生了持久的推动力和影响力。这足见文献记载在文化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关于范蠡生平、事迹、故里等方面的文献记载,具有强大的连续性、一致性和权威性,此文无需一一堆砌之,研究范蠡的机构很多、专家很多、著作很多,成果更是丰硕,此文也难以一一引用。但我想研究历史上的人和事,尤其是悠远历史上的人和事,要考虑最早期、最关联、最切实、最权威的因素。

使用引用文献记载在遴选史料时更应如此,同时保持批判性思维,兼顾主流与边缘声音,运用多种史料互证,从而构建出最大程度逼近历史真实的多维叙事,编制出最为可信的历史图景。这样能够减少很多历史文化研究中的“争”和“杠”。这里仅举一例,如“诸葛亮躬耕地之争”。

如果诸葛亮本人所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仍有可争可议之处,那么有一个事实谁也不能忽视。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当时已投魏并驻兵宛城的黄权闻听噩耗,便带领族人和旧部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史称“诸葛庵”。要知道黄权与诸葛亮的关系如何亲密,要知道黄权的身份当时如何显赫,要知道他们两人的品德如何高尚,要知道黄权的身份多么显赫(魏国名将镇南将军,相当于现在的中将军衔),要知道黄权修建诸葛庵是在第一时间,这个“早期”、这个“关联”、这个“切实”、这个“权威”能说明了什么?!

大家知道,《史记》严谨性突出,司马迁遍历多地考证,广采史料,辩考真伪,首创“太史公曰”详断事实,可信度高,对商至汉的重大事实记载多与出土文物印证。因此,《史记》是信史典范。《水经注》严谨性体现在郦道元实地考察与文献校勘结合,补正《水经》谬误,详载水文地理,可信度强,对河流走向、郡县沿革的记载与考古发现及后世方志吻合度高,是古代地理学名著。基于此,本节关于范蠡故里我只引用《史记》和《水经注》之记载,其它省略。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张守节《正义》引《吴越春秋》曰:“蠡字少伯,乃楚宛三户人也。”;《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张守节《正义》引《会稽典录》曰:“范蠡字少伯,越之上将军也。本是楚宛三户人。”;《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张守节《正义》引盛弘之《荆州记》曰:“荆州华容县西有陶朱公冢,树碑说是越范蠡。范蠡本宛三户人,与文种俱入越。”。《水经注》卷三十一《淯水》载:“淯水之南,又有南就聚,《郡国志》所谓南阳宛县有南就聚者也。郭仲产言: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旧宅也。”,这个记载具有指南针和坐标系的作用。

古代碑文是历史文献中重要的一手材料。碑文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直接性和原始性,通常能为历史研究提供官方史书可能未载或记载简略的关键细节。

1.宛城区瓦店乡界中村11组村民孙道魁家中发现一块青石碑,上面镌刻“古范蠡乡 大清乾隆二十七季桂月立”15个字。

2.宛城区瓦店乡界中村1组村民孙绪荣家地里挖出《孙喜公墓志铭》,该碑7次提到范蠡,称“世居于郡之南界冢镇,古称范蠡之乡焉”,铭文刻于明万历26年(1599年),进士朱诰撰文。

3.2025年2月至4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宛城区城区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盒《明敕封文林郎邢台县知县近溪朱公暨配赠儒人王氏合葬墓志铭》。墓男主朱善,生于嘉靖丙戌(1526年),卒于万历丙申(1596年),墓志记载朱善居住范蠡乡,而朱善是《孙喜公墓志铭》的撰写者朱诰之父。朱诰学问颇丰,历任东明邢台知县。

历史文献也是直接的证据,去伪存真,综合分析,横向梳理,纵向比较,结论自然彰显。

八、考古发掘

考古发掘是验证历史文献记载的重要手段,它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最直接的物质文化证据。考古专家对考古工作的科学态度,严谨程度,没有铁证不下结论的理念、执念让人敬佩。正为此,几十年来,我国实施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两大重点工程投入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力、多学科合力前所未有。取得的成果世人称奇。

南阳老乡雷兴山先生是现任北京联合大学校长,著名考古学家。他长期从其夏商周考古研究与田野考古教学,7项田野考古工作获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次获得“金手铲”奖。2016年他在担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领导时,提议并指导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宛城区黄台岗镇范蠡文化园项目建设,对三十里屯遗址进行了试掘。通过发掘,该遗址上层为汉代遗存堆积,下层为东周遗存堆积,发掘东周、汉代时期的灰坑、灰沟、水井等遗存21处,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遗物,发掘以东周遗存为主,获取了较为详实的地层遗迹堆积的资料,基本摸清了遗址的分布范围、文化内涵。

下面抄录的材料,来自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河南南阳市三十里屯东周遗存发掘简报》。“三十里屯遗址位于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镇三十里屯村北部约0.5公里处,北距南阳市区约15公里,东距周扒营1公里,白河自遗址西部由北向南流过,中心地理坐标北纬32°53′,东经112°30′,海拔高度123米。”;“遗址所在位置属白河东岸的一级台地,2016年8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确认三十里屯遗址是一处周汉时期分布面积较大的聚落遗址。2016年11月10日开始,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三十里屯遗址进行文物勘探和考古试掘。通过勘探可知,遗址堆积分布普遍,中间不存在缺环,上部为汉代文化遗存堆积,下部为东周文化遗存堆积。

遗址呈西南-东北向分布,现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800米,面积大约40万平方米。此次试掘面积共170平方米。”;“三十里屯遗址是南阳盆地白河流域地区商周-汉代时期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存在明显的叠压发展关系。该遗址由东周发展到汉代,在原东周聚落遗址的基础上,聚落面积在不断发展,范围在逐渐扩大。”;“自春秋中期延续到汉代,自春秋中期开始,其文化面貌已属于楚文化范畴。遗址文化面貌属于春秋中晚期、战国早期楚文化范畴,同处白河流域地区的楚文化遗存有着较多的共性,为探讨豫西南地区早期楚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40万平方米也就是600亩的遗址,目前试掘面积共170平方米,相当于2353分之二,其结果令人啧啧欢喜。虽然目前该遗址的考古工作仍有许多的局限性,如试掘面积尚小,尚未发现明确与范蠡相关的遗迹、遗物,建筑遗址保存状况不佳等等。但就揭露和展露出来的这一部分即有5个惊人吻合。

1.位置惊人吻合。三十里屯遗址与《水经注》记载的“宛城南三十里”完全一致。

2.时代惊人吻合。三十里屯遗址的春秋战国时段,与范蠡生、长在南阳的时段完全一致。

3.规模惊人吻合。遗址规模40万平方米,表明这里就是“聚落”,就是“里”,就是“城”。

4.流变惊人吻合。三十里屯自春秋中期延续到汉代,文化叠加与文献记载、地名地望完全一致。范蠡在越国时,是文武双全的总头目,集“三公”(司马、司徒、司空)于一身,这是范蠡自称“朱公”,并建“三公城”的底气。而汉代遗址规模渐大、人口渐多,也高度契合了《水经注》所载“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汉时邓禹等归乡饯离处也。”。

5.旁证惊人吻合。2017年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卧龙区石桥镇龙窝村夏庄古墓群(俗称不见冢)不足二公里处的鸭河工区皇路店镇晁庄东南侧进行了考古试掘,发现了近5万平方米的东周遗址。其时代与三十里屯遗址也与不见冢大墓群遗址时代一致。这与前文说到的“王子朝奔楚”老子、计然跟随,计然与范蠡、文种助越灭吴内在联系上和时间上也比较一致。

除次以外,考古发掘方面,江苏无锡鸿山方面发现春秋战国墓葬中有竹简记载了范蠡的事迹。许多专家通过进一步考证,认为邱承墩大墓为范蠡墓,该市也组织了专家研讨会,取得了一定共识。目前,鸿山遗址博物馆暨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是4A级景区和文旅打卡圣地。山东定陶的考古工作也发现了一些与陶朱公相关的遗迹,但它们均为范蠡活动地而非故里地。

九、认证认定

认证认定是指现代学术机构、地方政府和文化组织对历史文化现象的正式确认和认可。这种认证认定往往基于学术研究和社会共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影响力。近年来,南阳市委市政府,相关的宛城区委区政府、淅川县委县政府、内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范蠡文化品牌打造,商圣范蠡笑嘻嘻的在天上在地下不停地点赞。

2016年3月,河南省范蠡研究院在宛城区成立,曾担任过省人大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民进省委主委、中国秦汉研究会副会长、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的袁祖亮先生亲任院长。从此范蠡研究工作一路高歌,取得骄人成就,袁先生所著《范蠡故里考》一书系统论证了范蠡故里南阳说、南阳宛城说的可靠性。书中的观点,基于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证据,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研究院成立后,组织了一系列范蠡文化研究活动,创办了《范蠡研究》杂志。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利用范蠡文化资源命名“范蠡大道”,建设“范蠡公园”等文化设施,举办文化节庆、学术研讨会和纪念活动,重修范蠡祠,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关传说列入保护名录,正式将三十里屯村更名为“范蠡村”,这一系列的得力举措标志着官方对范蠡故里的确认。南阳各地的范蠡文化研究院校、研究团队、专家、学者和爱好者,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范蠡文化,有力促进了范蠡文化的传播,强化了南阳作为范蠡故里的社会认同。

这里需要进一步介绍强调的是,2023年9月中国先秦史学会、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组织专家在宛城参加“河南省范蠡文化研究院”和“宛城区委区政府”共同组织的“中国·南阳宛城范蠡文化学术讨论会”,会后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历史学家宋镇豪先生当场书写“范蠡故里”授赠宛城区。

通过对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风土人情、方言俚语、地名地望、文字释读、历史文献、考古发掘、认证认定等九个方面的全方位研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范蠡故里“楚宛三户”说具有充分的证据优势和学术共识,其地理位置在宛城区黄台岗镇范蠡村附近,这一结论基于多学科证据的高度一致性——历史文献从《史记》到《水经注》再到明清方志记载连贯;考古发掘遗址位置年代与文献记载吻合,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风土人情展现了完整的地方记忆;方言俚语、文字释读和地名地望提供了语言和地理证据支持;现在学术认证和地方政府认定同一。但,研究工作仍需持续开展,今后要用更加丰富和精准的证据最终真正解决这一历史地理课题,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做出贡献。

“谁主张谁举证”在法律上意义重大,它体现了公平正义,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文化发现”、“文化研究”和“文化认定”,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随意性,确保文化研究基于真实客观的依据,使其成果更具科学性、严谨性和可信度。笔者提供给方家这块“豁口砖”,诚恳期待引出块块用独山美玉雕琢出的玉砖,更希望“九重研判法”丰富完善到“十重”、“十一重”、“十二重”……让文化研究的“量”、“效”、“质”得以更充分的提升。

深深感谢夏廷献老师,他是“商圣”概念的首创者,范蠡研究著作等身;深深感谢袁祖亮、丁宏健老师,他们的《范蠡故里考》一书论点清楚,论据充分,论证扎实;深深感谢于金献老师,他主编的《范蠡故里在宛城》一书,提供了海量研究信息;深深感谢宛城、淅川、内乡及全国相关大中院校许多研究范蠡的文章作者,在此不一一具名,敬请谅宥。

2025年8月31日

来源:南阳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