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孤儿到30亿CEO:他是如何打造泰国首家独角兽,颠覆命运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15:03 1

摘要:闪电达的诞生,不是脑袋一热的冲动,而是一种奇特的“双焦视野”的产物。李发顺就像一个手持特殊镜头的摄影师,既能用“中国望远镜”看清电商物流的未来终局,又能瞬间切换到“泰国显微镜”,把本地用户最细微的痛点看得一清二楚。

编辑:X

今年有部热播剧叫《疯狂独角兽》,讲了个惊心动魄的创业故事,据说其中八成的剧情,都脱胎于一个真实人物的经历。

剧里那些戏剧化的冲突,比如主角在车里发现一颗子弹和一张威胁纸条,都不是编剧的凭空想象,而是现实中发生过的真事。

但如果你只看到了这些江湖恩怨和生死一线的刺激,那就太小看这个故事了。这些看得见的冲突,不过是冰山一角。

水面之下,真正驱动这一切的,是一个由创始人李发顺亲手打造的,独特的“中泰混合动力模式”。

闪电达的诞生,不是脑袋一热的冲动,而是一种奇特的“双焦视野”的产物。李发顺就像一个手持特殊镜头的摄影师,既能用“中国望远镜”看清电商物流的未来终局,又能瞬间切换到“泰国显微镜”,把本地用户最细微的痛点看得一清二楚。

那几年,他因为房地产生意频繁往返于中泰之间,亲身体验到了中国快递那种深入毛细血管的便捷和让人咋舌的低价。他看到的,远不止是“便宜”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全新的商业认知:物流不再是单纯的运送服务,它是整个电商生态赖以生存的“水电煤”,是基础设施。

那时候的泰国物流市场是什么样?寄一个空盒子,运费就要50泰铢,这笔钱对于生活在北部山区的普通人来说,足以让他们犹豫再三。而且人们常常提着大包小包,在快递门店前排起长队,耗费大量时间。更要命的是,整个行业都遵循着“早八晚五,一周五天”的节奏,仿佛电商的脉搏也会在周末停止跳动。

这些细节,对于一个纯粹的中国创业者来说,可能因为文化隔阂而感知不深。对于一个纯粹的泰国企业家来说,又可能因为习以为常而视而不见。但对李发顺这个“混血儿”来说,这些都是刀刀见血的痛点。

于是,两个颠覆性的决策应运而生了。当他宣布闪电达将提供“全年365天无休服务”和“免费上门取件”时,整个市场都震动了。

这在旁人看来是疯狂的烧钱举动,但在李发顺的“双焦”视野里,这却是再清晰不过的逻辑闭环。他做的不是简单的服务升级,而是把从中国看到的“基础设施”理念,精准地投射到了泰国用户最疼的那个点上,这根本就是一场降维打击。

如果说市场洞察力是闪电达的起点,那它真正让人畏惧的,是那套“异构设计”的组织架构。李发顺没有天真地去追求什么中泰文化的完美融合,恰恰相反,他承认、甚至利用了两种文化的根本差异,然后用一套精巧的系统和结构,把它们强行“焊接”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恐怖的执行力。

这套体系的顶层,就是他与中国合伙人狄玮杰的组合。狄玮杰是前支付宝员工,一个典型的中国互联网技术精英,满脑子都是数据、逻辑和商业场景。而李发顺,这位在孤儿院和沙矿场里摸爬滚打出来的草根王者,更相信自己敏锐的商业直觉和对人性的洞察。

一个坚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认为产品先上线再修改。另一个则认为泰国文化追求完美,不做到最好绝不能拿出手。两个人为此吵得不可开交。但正是这种剧烈的思想碰撞,最终锻造出了闪电达独特的混合基因:既有中国式的效率和速度,又不失泰国市场看重的品牌信任和温度。

这套“异构”逻辑,被李发顺贯彻到了整个公司的组织架构中。他搞了一个大胆的“清一色”部门分工。把最需要效率和技术攻坚的IT研发中心,放在人才济济的北京,让中国的工程师们组成“中国大脑”。而需要与本地社会、媒体和政府打交道的公关市场部,则完全交给泰国人,他们是最懂本地人情的“泰国心脏”。

那大脑和心脏之间靠什么连接?答案是那些和他一样有中泰混合背景的产品经理。他们就像是人体的神经中枢,能够无缝翻译两种文化和工作方式的“语言”,确保指令准确传达,信息高效流转。这种设计,从根上避免了跨国公司最头疼的内部文化战争,把内耗降到了最低。

最疯狂的是,这家拥有十万名员工的巨型公司,竟然砍掉了几乎所有的中间管理层。整个公司只有四名C-level高管和一名VP。

李发顺和狄玮杰主导研发了一款叫FlashBackyard的内部APP,所有员工的KPI、任务进度全部在上面公开透明,一目了然。

中国的技术管理思维,就这样赋能给了遍布泰国城乡的基层员工。系统,成了这家公司统一的“官方语言”,它冰冷但绝对公平,彻底消除了因文化差异导致的沟通损耗和官僚主义。

闪电达的野心,从来都不是只做一个东南亚版的顺丰。当它在泰国站稳脚跟,成为泰国第一家独角兽企业后,李发顺的棋盘已经悄然放得更大。

他开始推动公司向上游扩张,从单纯的物流,延伸到仓储、营销、甚至金融服务。这套打法,熟悉中国互联网的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不是盲目的多元化,而是在构建一个商业闭环。他要把闪电达从一个被动的末端服务商,变成掌握客户流量入口的主动玩家。

当桥梁的骨架搭好后,李发顺的角色也开始发生转变。他不再仅仅是闪电达的CEO,更成了一个中国品牌出海的“共建者”(Co-Builder)。他做的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深度赋能。

以中国新茶饮品牌“霸王茶姬”出海泰国为例,李发顺不是简单地投一笔钱,而是拉上泰国最大的食品公司和顶级的地产商,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他把自己在泰国积累的所有资源——渠道、物流、政府关系、商业地产选址能力——打包成一个“本地化一站式解决方案”,毫无保留地给了霸王茶姬。

这是他对未来十年趋势的精准判断:“中国品牌出海东南亚的黄金十年”。

而他为这个时代准备的核心方法论,就是八个字:“中国技术,本地交付”。

李发顺从一个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孤儿,靠着这种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坚韧,最终成为了估值一度超过20亿美元的独角兽创始人。

而现在,他正在做的,是把他自己这台发动机的能力,开放出来,为更多的企业,构建一座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

来源:影史奇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