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巴菲特财富传记《滚雪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4:05 1

摘要:巴菲特的智慧从来不在复杂的公式里,而在那《滚雪球》——在价值与时间的长坡上,寻找投资与人生的答案——从巴菲特的童年到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一个普通人用一生证明的真理。

巴菲特的智慧从来不在复杂的公式里,而在那《滚雪球》——在价值与时间的长坡上,寻找投资与人生的答案——从巴菲特的童年到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一个普通人用一生证明的真理。

一、

雪球的起点——从口香糖、自行车与一本本笔记开始

在奥马哈的一条普通街道上,一个六岁的男孩,正蹲在爷爷的杂货店里,盯着两排并列的口香糖。他发现,整盒十包售价40美分,而单包售价却要5美分。每包便宜一美分,十包就是一毛钱。他用攒了两周的零花钱,买了五盒口香糖,拆开来在邻居家的孩子中售卖。

他没有把赚来的钱换成弹珠或漫画书,而是分门别类地放进铁皮盒里。每攒够一定数目,他就拿去银行存起来。他后来在日记中写道:“钱就像种子,种下去才能长出更多的钱,吃掉了就什么都没了。”

这个男孩,叫沃伦·巴菲特。他的第一笔生意,不是为了炫酷或炫耀,而是为了理解差价,理解价值,理解金钱如何“滚”起来。

11岁那年,他和姐姐凑了114美元,买入三股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股价下跌时,姐姐哭了,他却跑到图书馆,翻出公司五年的年报,趴在桌子上一页页计算现金流、石油储量和市场情绪之间的差异。一年后,股价回升,他卖出,赚了五美元。

他后来回忆:“股票的价格就像天气,忽冷忽热;但价值就像地下的温泉,有它恒定的温度。”

二、

滚雪球的第一推动力——格雷厄姆的课堂,与“安全边际”的初见

青年时代的巴菲特,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本杰明·格雷厄姆。这位“价值投资之父”在课堂上讲了一个故事:“如果一栋房子值10万美元,有人5万美元卖给你,这5万美元的差价,就是你的安全边际。”巴菲特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的第一页,旁边画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他后来在投资美国运通时,完美地践行了这个理念。

当时,美国运通因下属公司造假,股价暴跌。市场上一片看空声。巴菲特没有轻信传言,而是带着助手去超市、加油站、餐馆观察人们是否还在使用运通卡。他发现刷卡量几乎没有下降,核心业务没有受损。于是他果断将合伙公司73%的资金,1300万美元,全部投进美国运通。

两年后,股价翻了四倍。他赚了2000万美元。他说:“投资就像买衣服,旺季标价500元,过季打折200元,衣服还是那件衣服,价值没变,只是价格降了。”

三、

雪球的形状——在能力圈里,做看得懂的事

巴菲特常说:“投资的秘诀,就是只在自己的能力圈里做事。”他早期的能力圈画得很窄,却极其精准。他买入伯克希尔纺织厂时,很多人嘲笑他捡垃圾。他却通过财务报表发现,公司的有形资产值1200万美元,而市值只有800万美元。他从小在爷爷的杂货铺帮忙,熟悉库存管理与成本核算,看得懂纺织厂的成本报表。

虽然纺织业最终走向衰落,但伯克希尔这个“壳”成为他收购其他企业的平台。从保险公司到糖果厂,从报纸到铁路,一个个优质企业被纳入伯克希尔的版图。

他对“看不懂的钱”有着近乎固执的抗拒。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泡沫最疯狂时,纳斯达克指数一年涨了80%。比尔·盖茨建议他买微软股票,他试玩了电脑,说:“这东西很神奇,但我看不懂它1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2016年,他终于投资苹果。但他看中的不是技术,而是消费属性。他研究iPhone用户的忠诚度、换机周期、周边产品收入,计算出客户的终身价值远高于股价。他说:“苹果就像一家超级糖果公司,只是它的糖果是iPhone。”

四、

长坡的智慧——时间,是最忠实的朋友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湿湿的雪和长长的坡。”这句话里,藏着巴菲特最核心的智慧:复利的魔力从来不是靠速度,而是靠时间。

1973年,他投资华盛顿邮报。当时,公司因丑闻股价暴跌。他研究后发现,其媒体影响力和广告收入稳定增长,内在价值远高于市值。他买入后股价继续下跌,他不仅没卖,反而加大投资。十年后,股价翻了18倍;三十年后,翻了200倍。他从中赚了1.6亿美元。他说:“市场就像一个脾气暴躁的孩子,有时会哭闹着把玩具扔在地上,但玩具的价值没变。等他闹够了,还是会捡起来。”

1987年,美股“黑色星期一”,道指一天暴跌22%。巴菲特却像往常一样吃早餐、读年报,中午还和助手吃了汉堡。下午,他打电话说:“今天市场打折大甩卖,我们该多买点东西了。”后来,他在大跌中加仓可口可乐和吉列,这两家公司为他带来了几十倍的回报。

五、

雪球的节奏——在喧嚣中守住自己的步调

巴菲特的投资方法简单到让人惊讶:找到被低估的好公司,买入,长期持有。但正是这种简单,最考验人性。他的生活像苦行僧般单调:每天读年报、看财报、研究行业数据。1988年买入可口可乐前,他做了三年研究,翻遍100年的数据,发现其毛利率始终在60%以上,品牌是护城河,消费者习惯是吊桥。他把伯克希尔三分之一的资金投进可口可乐,这笔投资在接下来的20年里涨了10倍。

他面对诱惑时的克制,是他最强大的定力。上世纪80年代,垃圾债券盛行,有人劝他参与,他却在年报中警告:“用别人的钱赚快钱,就像喝海水解渴,越喝越渴。”

2008年金融危机,雷曼兄弟破产,高盛股价暴跌。他却出手投资50亿美元买入高盛优先股,年利率10%。后来,他不仅每年拿到5亿美元利息,还通过行权赚了37亿美元。他说:“如果不想持有一只股票10年,就不要持有10分钟。”

六、

雪球之外——比财富更重要的,是生活的温度

滚雪球最动人的地方,不是8000亿美元的财富数字,而是巴菲特在滚雪球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生活的本质。他住在1958年买的老房子里,市值不到30万美元。他开的是2014年的凯迪拉克,挡风玻璃上还有裂痕。每天早上,他去麦当劳吃早餐,花3.17美元买个汉堡和一杯可乐。

但他对慈善从不吝啬。他捐了465亿美元,是全球捐款最多的人之一。他的基金会建了100多所学校,资助了1000多个村庄的医疗站。他和查理·芒格的友谊持续了60年。在是否收购一家公司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时,他选择相信芒格的判断,后来发现确实存在财务风险。

他说:“做生意就像交朋友,人品不好的人,再有钱也不能合作。”在股东大会结束后,他带股东去Dairy Queen吃冰淇淋,和小股东聊如何让孩子养成储蓄习惯。80岁生日那天,他和童年伙伴通电话,聊谁送的报纸多,谁藏了零花钱。疫情期间,他每天给员工发邮件,不是谈业绩,而是问:“你们和家人都好吗?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公司帮忙?”

终章、

滚雪球的哲学——在朴素中见深刻,在坚持中见奇迹

巴菲特的故事告诉我们,投资的终极目标不是赚多少钱,而是活出自己的节奏。他把雪球滚得很大,却从未让雪球压垮生活。他让雪球成为生活的助力,而不是负担。他说:“人生就像滚雪球,最棒的是你可以自己选择滚向哪里。”

真正的财富,是既能滚大自己的雪球,又不被雪球所累。他用一生证明:投资的真谛,不在于复杂的技巧,而在于对简单原则的坚守。就像他最爱的那句话:“只要找到足够湿的雪和足够长的坡,剩下的就是用一生的耐心慢慢滚。”

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湿湿的雪,和长长的坡,用耐心和定力,滚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让雪球里不仅有财富,更有温暖、快乐和值得回味的故事。

今日话题:

【你还在炒股吗?】

来源:阮师傅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