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环[n]碳属于碳簇(Cn),由于其化学结构及其不同异构体的稳定性争议,引起了实验学家和理论家的广泛关注。最近,C26、C20、C18、C16、C14、C13、C12和C10已在薄绝缘NaCl表面上合成并表征。然而,由于其固有的高反应性和较大的应变,合成较小的环
环[n]碳属于碳簇(Cn),由于其化学结构及其不同异构体的稳定性争议,引起了实验学家和理论家的广泛关注。最近,C26、C20、C18、C16、C14、C13、C12和C10已在薄绝缘NaCl表面上合成并表征。然而,由于其固有的高反应性和较大的应变,合成较小的环碳(n
图1.生成线性和环状C6 的反应方案
6666,核心方法是通过STM针尖施加电压脉冲,一次次去除一个碘原子。图2a(1)–d(1)中给出了六碘苯(C66)完整的前体分子。STM图(图2b(1))和高分辨率AFM图(图2c(1)和d(1))均显示这是一个带有六个碘原子的苯环。当对分子施加一定数值的电压脉冲后,部分脱碘会产生一系列中间体C656463等(图2a(2)–d(2),(3)–(4)等)。最终出现含两个碘原子的C62(图2b(5),c(5),d(5)),在STM中表现为一个“两端各有亮斑的哑铃形”。继续脉冲就会去除最后的碘原子,从而形成C61,进而获得完全去碘后的线性C6(图2b(7),c(7),d(7))。借助键分辨AFM可以清晰地看到最终线性C66在1-ML NaCl表面确实成为了一种单-叁键交替的结构。图2.1-MLNaCl表面上生成的前体、中间体和产物(线性C6)
作者进一步探讨了线性C6的电子结构及精细几何构型。作者指出,理论计算(气相)预测线性C6本应表现为累积烯(cumulene)型,但在NaCl表面上,他们清晰地观测到多炔化(polyyne)现象,归因于类似Peierls转变(表面相互作用导致的键长交替)。气相中C6(累积烯)转变为NaCl表面上呈多炔化的过程(即单-叁键交替)(图3a)。作者给出了气相与表面吸附后两种模型的键长对比。可以看到叁键约1.27–1.29Å,而单键会拉长至约1.34Å左右(图3b)。高分辨AFM图(图3c和3d),其中有标准色阶图和拉普拉斯滤波后的图。能直观看到叁键更短、更紧凑。DFT计算出的侧视图与俯视图,显示在表面上形成的“拱形”结构:中间的叁键略微隆起(图3e和3f)。进一步通过扫描隧道谱(STS)揭示电子结构。作者在叁键区与单键区分别测得(dI/dV)谱,均在约−1.5V处看到明显峰值(图3g–3i)。相比之下,单键区域还出现了从+1.5V处开始的导态。对应的STM图像(正/负离子共振,见图3h和3i)也与模拟很好吻合。作者展示了模拟的分子前线轨道(最高占据分子轨道与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图3j和3k),与实测STM图像匹配度高。综上,线性C6在1-ML NaCl上表现为典型的多炔结构,且具有相应可观测的前线轨道能态与共振分布。图3.线性C6 的表征
6前文已表明,在1-MLNaCl上C6最终趋于线性。本节则展示当NaCl厚度为2-ML时,如何稳定得到环状C6。作者通过逐步去卤反应,但基底换成2-ML NaCl:图4a(1)–d(1)仍是六碘苯前体的STM和AFM图,与单层时相似。施加约3.5–4.2V的脉冲后,再度得到C65646362等一系列中间体(图4b(2)–(6),c(2)–(6),d(2)–(6)),其形貌与在1-ML时观测到的中间体相似。当完全去碘后,STM图(图4b(7))出现了一个明亮、近似三角形的环;AFM图(图4c(7),d(7))则清晰显示无碘连接的C66。相较于1-ML时线性C6可达43%的产率,2-ML时环状C6产率约11%。作者认为,双层NaCl上的开环势垒更高,因此环状结构更易存活。在图4e中,作者列出了环状C6在气相与表面吸附时的键长分布。气相中它是累积烯(cumulenic)的(即键长几乎相同),但存在显著的键角变化(59.1°),反映出明显张力。图4f–4h还展示了通过不同脉冲条件,可以让原本的环状C666发生结构转变。图4.2-MLNaCl表面上生成的前体、中间体和产物(环状C6)
6作者讨论了另一种针尖操作:不是改变环的键连形式,而是改变环在表面上的吸附构型(从近乎平躺到倾斜)。这里保持闭环,但其相对于NaCl表面的取向角不同。图5说明了大约3V电压脉冲如何让环状C66几乎平铺在表面,是一个形状清晰的三角环。DFT结果(图5a(3),(4))对应的是约3.43Å高度的近平面构型。经过单次脉冲后(见图5b(1),(2)),环会变得更亮更高,DFT计算(图5b(3),(4))显示它倾斜了约79pm。进一步针尖操纵可使它回复至平面构型(见图5c(1)–(4)),说明此吸附转变是可逆的。作者提到,2-MLNaCl上的环状C6具有较高的可移动性,导致测量其扫描隧道谱的难度增大,但仍可确定该分子在不同吸附构型之间可自由转变。图5.尖端诱导的环状C6 吸附构型转变
【总结】
研究人员成功地在4.7 K温度下通过原子操控在NaCl表面生成了线性和环状C6结构。键分辨原子力显微镜(AFM)成像证实了线性C66666,或者将其吸附构型从近平面转变为倾斜结构。本研究提供了一种通过调节NaCl层厚度来生成小碳簇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扩展到更普遍的分子碳体系。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