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2日,国家医保局举办医保医用耗材分类规则解读直播活动,聚焦血管介入支架、血管介入球囊、非血管介入支架、非血管介入球囊、吻合器、人工器官、植入式心脏节律管理器7类医保医用耗材的分类优化工作进行专题解读。
健康报记者 吴少杰
9月12日,国家医保局举办医保医用耗材分类规则解读直播活动,聚焦血管介入支架、血管介入球囊、非血管介入支架、非血管介入球囊、吻合器、人工器官、植入式心脏节律管理器7类医保医用耗材的分类优化工作进行专题解读。
规范耗材管理
做好医保医用耗材的标准化分类管理,直接关系到医用耗材的招标采购、价格治理、临床应用、支付结算等工作的顺利完成,备受医药企业、医保部门、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的关注。
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副主任赵秀竹介绍,自成立以来,国家医保局统一了23项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涉及人员、机构、药品、耗材和医疗服务项目等。其中,医保医用耗材因分类难度大、规格型号杂、涉及企业多等特点,成为医保信息业务编码工作中的“硬骨头”。
北京医师协会临床医学工程师分会会长、中日友好医院医学工程处原处长赵菁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吻合器主要用于组织或器官的吻合(连接)操作,市面上品种非常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吻合器有超过2000个产品,将近400家企业生产,规格接近9万个。很多产品功能是一样的,但命名不统一。此外,产品信息不透明,产品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很难通过名字看出来。”赵菁表示,这就造成医疗机构在管理耗材时容易出现混淆或偏差,增加管理成本和管理风险。因此,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分类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据了解,2019年6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医保医用耗材编码规则和方法》,构建通用编码体系,形成“全国统一语言”。2022年3月,医保信息平台在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上线,医用耗材信息数据库实现全国同步应用。2024年11月,国家医保局启动医保医用耗材分类的修订工作,今年4月推出首批成品,发布了《血管介入支架等7类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及医保通用名》。
赵秀竹介绍,针对血管介入支架等7类医保医用耗材的分类调整,修订形成“非血管介入治疗类材料”“血管介入治疗类材料”“人工器官、组织及配套材料”“吻合器及附件”4个一级分类、21个二级分类、104个三级分类、416个材质特征。优化后的耗材分类在填补原有编码空白的同时,删除了冗余类别,更客观地反映耗材功能特征,逐步破解医用耗材“识别难、区分难、管理难”等问题。
目前,医保医用耗材按学科、用途、部位和功能等,共形成17个一级分类、174个二级分类、1046个三级分类、8962个耗材材质和规格分类。截至今年8月底,已发布耗材分类代码10.36万条,覆盖1.5万家企业、9.16万张注册证、14.09万件产品、1337.96万个规格型号,进一步为医保精细化管理、医疗健康数据互联互通提供了支撑。
赋能技术创新
在活动现场,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项目组负责人翟梦媛解读了7类医保医用耗材分类调整的具体情况。
“此次分类调整充分尊重和鼓励医用耗材在具体领域的技术创新,为具有临床价值的新产品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晰和规范的分类路径。”翟梦媛介绍,对于在药监部门已有产品注册备案但在医保医用耗材编码数据库中无合适分类对应的产品,予以新增相关分类、特征或材质。例如,植入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是心脏起搏领域的革命性技术,可通过微创方式经静脉植入心腔内,具有无切口、无囊袋、无导线的优势。此次分类调整将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单独分类,充分关注了技术创新,为使用传统起搏器多次感染、上腔静脉通路缺失、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此外,对临床使用、医保支付价值差别较大,但在数据库未明确区分特征或材质的医保医用耗材,进行分类优化调整,以有效减轻临床操作和院内管理负担。
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指导中心药品耗材处工作人员邓文艳介绍,新的分类编码投入使用后,通过数据提取,可以实现对同类型产品价格的精准监测,督促引导企业纠正不公平高价、歧视性高价,促使价格回归到更加公允的区间。
“此次分类优化是在现有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与编码规则框架内进行的,上海等地区已率先落地应用7类医用耗材新数据库,其他省份在加快推进。为保持分类体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于分类调整导致的产品编码变更,国家医保局及时更新下发数据库,增加新旧编码的关联关系,并设置过渡期,确保过渡期内新旧编码可同步正常使用。”赵秀竹说,国家医保局正在建立健全医保医用耗材分类的动态调整机制,力争常态化、机制化推进医保医用耗材分类调整工作。目前,骨科植入类耗材分类调整工作已经启动,完成后将按照流程择期发布。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