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对抗抑郁最好的方式,不是冥想,不是运动,也不是找心理医生,而是坚持“荷花定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14:00 3

摘要:《人民日报》:对抗抑郁最好的方式,不是冥想,不是运动,也不是找心理医生,而是坚持“荷花定律”

《人民日报》:对抗抑郁最好的方式,不是冥想,不是运动,也不是找心理医生,而是坚持“荷花定律”

前两天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荷花定律”,感受很深,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就是要把这种荷花定律的精神种在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因为抑郁症的康复就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认知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荷花定律”说的是,池塘里的荷花每一天都会以前一天的两倍开放。如果是第30天开满整个池塘的话,那么是在哪一天的时候荷花开了一半?我想你许会说是第15天,但是,我想告诉你答案是第29天,也就是说最后一天的开放数量等于前面29天的总和,这就是荷花定律。而抑郁症的康复也是同样的道理,前面所有的努力和坚持都只是为了最后那一刻的绽放。

这就像我们很多时候的努力——前面很长一段时间,好像什么都看不见,进度慢得让人想放弃。但只要你熬过那个临界点,成果就会突然涌现。

这几年,抑郁这个词我们听得越来越多。身边可能也有朋友或家人正经受它的困扰。有些人选择吃药,有些人拼命运动,也有人去找心理医生。这些方式有没有用?有一定作用,尤其是短期内缓解症状。

但说实话,吃药真的不能从根本上治好抑郁症。

药物只能暂时控制症状,帮你暂时缓解情绪的低落和身体的疲惫,但它没有改变你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状态的根源。就像荷花不开的前20多天,你光浇水、施肥,但如果气候、土壤没变,它还是很难自然绽放。

我最近看了一些心理领域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多专家开始强调:抑郁症的康复,关键不在外,而在内——在于认知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也就是说,你得改变自己看问题的方式。

这不是什么鸡汤,是有科学依据的。比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就一直强调,我们的情绪并不直接由事件本身决定,而是由我们对事件的解读和信念所决定。

就像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你的世界,其实是由你的内心所构建的。

如果你总是认为自己不行、没人喜欢、未来没有希望……那么哪怕现实并没那么糟,你也会活得很痛苦。

而这种思维模式,往往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一点点形成的——也许是从小被否定多了,也许是一直活在别人的评价里,也许是从没学会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

所以,真正要走出来,就要像荷花一样,一天一天地积累“心理绽放”的能力。

不是急着第3天就要满塘花开,而是接受前面二十几天可能只能看到零星几朵的现实。

这也让我想到两本书,推荐给大家:

一本是《情绪自救》,另一本是《抑郁症打卡自救》。

它们都不是讲大道理的书,而是用很实际的方法,带你一步步练习情绪觉察、停止自我攻击、建立新的思维习惯。比如每天写三件感恩的事、练习正面自我对话、给情绪命名等等。

你不需要一天就做完所有练习,就像荷花不是一天开放的一样。重点是:你开始了,并且坚持了。

哪怕每天只做5分钟,时间久了,也会迎来第29天的那种“突然绽放”。

最后我也想给大家几个小建议,不管你現在处在什么样的情绪状态中,都可以试试看:

一是学习正念(Mindfulness)。不是打坐冥想那种很高深的东西,而是每天花几分钟,安静地感受呼吸、注意身体的感受、观察脑海中的念头来了又走——不评价、不挣扎。

这能帮你从“反复回想痛苦”的模式里跳出来,慢慢拿回情绪的主导权。

二是把目标拆小,小到不可能失败。

比如每天走500步、写一行日记、对着镜子说一句“今天我也努力了”。

这些小小的行动,能帮你积累“我能做到”的信心。

三是允许自己休息,但不要放弃。

荷花不开的那二十几天,它不是死了,它是在扎根。

抑郁康复也是一样,有时候你觉得卡住了、没进步,甚至退步了,都很正常。别责怪自己,给自己一点时间。

真正的治愈,不是再也不难过,而是你终于学会了和情绪共处,不再被它控制。

就像荷花,一旦熬过积累期,满塘绽放即是必然。

你也是。

来源:药师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