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中动脉介入栓塞术——不开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14:46 1

摘要:一名85岁男性患者因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于我院接受钻孔引流术,术后影像学评估显示血肿引流满意,辅以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后康复出院。然而,随访2个月时发现血肿复发。传统治疗模式下,重复引流手术是常规选择,但考虑到患者高龄、手术耐受性低及复发风险,神经外科团队决定突破常

临床案例——

高龄复发患者的精准干预

一名85岁男性患者因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于我院接受钻孔引流术,术后影像学评估显示血肿引流满意,辅以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后康复出院。然而,随访2个月时发现血肿复发。传统治疗模式下,重复引流手术是常规选择,但考虑到患者高龄、手术耐受性低及复发风险,神经外科团队决定突破常规,采用创新性技术——脑膜中动脉介入栓塞术,从根源上阻断疾病进展。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经颈外动脉主干置入导引导管,通过微导管超选脑膜中动脉前、后支,血管造影排除危险吻合后注入栓塞剂。术后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或并发症,次日出院,随访显示血肿吸收显著,恢复良好。这一案例的成功不仅体现了技术的微创优势,更标志着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从“对症引流”向“病因干预”的跨越式转变。

2

疾病剖析——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挑战与治疗困境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是血液积聚于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的慢性占位性病变,多发生于头部外伤3周后。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其发病率显著升高,80岁以上人群年发病率高达127/10万。值得注意的是,约半数患者无明确外伤史,提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凝血功能障碍、血管异常增生等内在因素密切相关。

高危因素包括长期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胸腹压力骤增事件(如难产、慢性便秘)、颅脑手术史及血液系统疾病。典型临床症状为头痛、认知功能减退、偏侧肢体无力、癫痫发作及步态障碍,严重者可进展为意识障碍甚至死亡。传统钻孔引流术虽为经典疗法,但复发率高达10%-30%,且对高龄、凝血功能异常或合并症患者风险较高。如何降低复发风险并提升治疗安全性,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

3

技术突破——

脑膜中动脉介入栓塞术的机制与临床价值

通过靶向阻断血肿外膜的主要供血动脉,从病理生理层面实现精准干预。其核心机制包括:直接减少血肿外膜血供以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血液渗漏;逆转病理性血管增生,促使异常毛细血管网萎缩;同时消除血肿复发的血管基础,实现病因学治疗。

相较于传统开颅手术,该技术仅需经股动脉穿刺完成,创伤极小,患者术后24小时即可离院,尤其适用于高龄、凝血功能异常或无法耐受全麻手术的患者。研究显示,介入栓塞术后复发率可降至5%以下,显著优于钻孔引流术。此外,该技术对血肿吸收的促进作用已通过多模态影像学评估得到验证,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脑膜中动脉介入栓塞术的成功应用,彰显了我院神经外科团队在微创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术前评估体系,并建立长期随访数据库以验证远期疗效。同时,通过与国内知名医疗中心的深度合作,推动该技术在更广泛适应症中的探索,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解决方案。

来源:医学顾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