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中关村惊心一幕:钱学森街头偶遇乞丐,竟是自己恩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19:55 3

摘要:破碗里的硬币叮当响,那双曾培养出79位院士的手颤抖着推开学生。中关街头的这次相遇,成为中国科学史上最令人心碎的时刻。

破碗里的硬币叮当响,那双曾培养出79位院士的手颤抖着推开学生。中关街头的这次相遇,成为中国科学史上最令人心碎的时刻。

1972年初春的北京中关村大街,杨树刚刚冒出嫩芽,街道上弥漫着煤烟与尘土混合的气息。

一位身穿灰色中山装的中年男子正在人行道上踱步,他是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街角处,一个蜷缩的身影引起了他的注意。

那是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双腿肿胀不堪,端着一个缺口的铁碗,碗底零星躺着几枚硬币。

当钱学森掏出零钱准备施舍时,却突然僵在了原地——这位乞丐竟然是他当年在清华大学的恩师叶企孙。

1898年的上海,叶企孙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末举人,在清华学堂教授国文。

家中弥漫着墨香与书卷气,小小的叶企孙在经史子集与西方科学知识间穿梭成长。

1907年,他进入父亲创办的敬业学堂。那里既有传统经书的深厚底蕴,又闪烁着西方科学的理性光芒。

这种独特的教养方式,悄然塑造着这位未来的学术大师。

1911年,少年叶企孙考入清华学堂,成为首批学子。

时局动荡,学业中断,他辗转来到江南制造局兵工中学。

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中国工业的落后,这段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科学救国的种子。

1913年,清华在上海恢复招生。叶企孙改名再次考取,五年后漂洋过海赴美留学。

太平洋的海风扑面而来,他站在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故土,心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

在芝加哥大学物理系,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

1920年获得学士学位后,他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后来的诺奖得主珀西·布里奇曼。

他们用X射线精确测定普朗克常数,这个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了整整十六年。

1923年,他完成博士论文,研究流体静压力对铁磁材料磁化率的影响。

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游历欧洲五国,参观实验室,拜访学者。

莱茵河畔,他时常思考如何将现代科学带回故土。

1924年3月,他踏上归途。

黄浦江的波涛声仿佛在欢迎游子归来,他在东南大学物理系担任副教授,同时加入中国科学社。

夜深人静时,他总是在灯下规划着中国物理学的未来。

1925年8月,清华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教授。

叶企孙带着满腔热忱来到清华学校,次年成为物理系主任。

当时的实验室空空如也,他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积蓄,从德国进口真空泵,从美国订购示波器。

记得那是个炎热的午后,他亲自扛着几百公斤的设备上楼。

汗水浸透了衬衫,他却笑着说:“这些都是科学的种子。”

1929年,他出任理学院院长,聘请吴有训等优秀教授,推动教学改革。

杨振宁至今还记得,叶先生手把手教他校准分光镜时的情景。

那双灵巧的手,耐心地调整着仪器,眼睛里闪烁着对科学的热爱。

钱学森研究流体力学遇到难题时,总是第一个想到叶先生。

那些深奥的德文期刊,在叶先生的讲解下变得清晰明了。

抗战爆发后,他组织设备南迁昆明。在西南联大的简陋校舍里,他依然坚持实验教学。

炮火声中,他平静地对学生说:“科学是民族的脊梁,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1949年后,他担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

1952年院系调整,他来到北京大学,继续磁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夜深人静时,他常常独自在实验室里忙碌,那盏昏黄的灯光见证着他对科学不变的执着。

他待学生如自己的孩子。

困难时期,他让学生住在自家厢房。冬天,他拿出羊毛毯给学生保暖;夏天,他分给大家芝麻烧饼解暑。

为了购置实验设备,他变卖了母亲留下的翡翠镯子。

发薪水那天,他总是先垫付购买仪器的费用,剩下的才拿回家补贴家用。

他的实验室里,每个烧杯都有精确的记录。杨振宁的第一台分光镜是他亲手调试的,钱学森的流体力学难题靠他翻阅旧期刊解决。

“两弹一星”功勋中,多人的研究都建立在他教授的光谱分析基础之上。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猝不及防。昔日的学术大师,最终流落到了中关村的街头。

1972年那个初春的午后,钱学森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张布满皱纹的脸,深陷的眼窝,杂乱的胡须,却依然掩不住恩师昔日的风采。

他的手僵在半空,硬币差点掉落在地。他想呼喊,喉咙却像被什么堵住了。

老乞丐察觉到了异样,眯着眼睛打量来人。

突然,他脸色骤变,用枯瘦的手臂推开学生的好意,铁碗里的硬币叮当作响。

他转身拖着腿挪向墙根,脚步踉跄,鞋底刮擦着地面,另一只手不停地挥动着,示意对方离开。

袖口滑落处,露出臂上青筋和旧疤,他喃喃自语:“别过来,别管我。”

钱学森愣在原地,眼前浮现出清华实验室里的场景:叶企孙穿着笔挺的西装,手持教案讲解光谱分析,学生们围在实验台前认真记录。

而今,这位曾经扛着设备建设物理系的老师,竟在街头乞讨,残疾的双腿甚至无法直立。

他想上前搀扶,老乞丐却缩进墙角的阴影里,背对着他,肩膀微微颤抖。

路过的行人投来好奇的目光,有人低声议论着这奇怪的一幕。

钱学森握紧拳头,零钱深深嵌进掌心。

最终,他转身离开,每一步都像踩在碎玻璃上。

这次相遇之后,转机终于来临。

1972年5月,经过复核审查,北京大学恢复了叶企孙的教授待遇,每月发放350元工资,还分配了一室一厅的住房。

1975年,老同事陈岱孙前来探望。叶企孙热情地端茶倒水,桌上的旧书和笔记依然整齐地摆放着。

他们讨论着物理教学的往事,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充满激情的岁月。

1977年1月,他的病情突然加重。12日被送往北大医院,后转北医三院。

次日夜晚九点三十分,这位中国物理学的一代宗师永远闭上了眼睛,享年七十九岁。

他安息在上海福寿园海港陵园,终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

1980年,叶企孙获得平反昭雪。

清华园里,物理楼前立起了他的铜像,底座上刻着“中国物理学奠基人”八个大字,周围四盏长明灯静静守护着这位大师的永恒光辉。

叶企孙的铜像在清华园内静静矗立,四盏长明灯日夜不息地守护着。

七十九位院士曾经从他手下走出,其中包括十三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这些闪耀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名字,都曾受惠于他的教诲。

当年街头推开钱学森的那双枯瘦的手,曾经托起了整个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那些在中关村街头颤抖着推开学生的日子,最终化作历史深处最沉重的一叹。

来源:橘子多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