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户晨风在直播间大喊“安卓电脑”时,他大概没想过这句看似荒诞的口头禅,会迅速引爆网络。靠着“你用什么手机?”、“你配不上苹果”这类看似低智的消费羞辱,他把“苹果=成功人士”、“安卓=失败者”的逻辑硬塞进了直播语境中,成功吸引了极大的关注。
当户晨风在直播间大喊“安卓电脑”时,他大概没想过这句看似荒诞的口头禅,会迅速引爆网络。靠着“你用什么手机?”、“你配不上苹果”这类看似低智的消费羞辱,他把“苹果=成功人士”、“安卓=失败者”的逻辑硬塞进了直播语境中,成功吸引了极大的关注。
他不是医生、不是律师,也不是教授,却能像某种“成功学导师”一样被大量年轻人追捧。他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网络现象——靠消费选择构建身份认同。
“电车买特斯拉,超市逛山姆”,这些看似生活方式的选择,其实已经植入一种隐性立场:身份认同不再靠职业、学历,而靠你用什么品牌、去哪家超市。消费方式,成了政治隐喻。
这正是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谓的“生活政治”:个体在超复杂社会中,试图通过生活中的小选择,建立意义感和归属感。
在B站、微博、小红书这些平台上,一种被网友戏称为“东亚殇学”的思潮正在流行。它有两个主要方向:
第一类是“版本预演”式焦虑。
日韩被视为中国的“未来镜像”——经济停滞、人口下滑、青年失落。比如,有人翻出韩国因社保压力而试图提高生育率的案例,得出“男女平权是弯路”、“必须加速撞墙才能共识”的极端结论。
第二类则是“文化批判”式焦虑。
这类话语在小红书、小宇宙更常见,强调中日韩受儒家文化束缚,个体压抑、社会高压,西方才是自由与幸福的彼岸。“东亚焦虑”、“东亚创伤”成为关键词,仿佛每个在体制内打拼、在城市中挣扎的年轻人,都是东亚文化的“受害者”。
这两种讨论虽有其合理之处,却往往走向极端。一边用日韩的失败焦虑预演中国的未来,一边又全盘否定本土文化,幻想西方生活方式是唯一解药。
但日韩的现代化路径,本质是依附型的:靠美国军事保护、靠出口导向型经济、靠小国模式的社会稳定。复制这套路径,对中国这种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而言,根本不现实。
如果说“东亚殇学”是一种文化幻觉,那么支撑它的心理基础,就是福山所说的“怨恨政治”。
“末人”这个概念最早来自尼采,指的是那种追求安全、仇视卓越、只想苟且的现代人。他们精神空虚、渴望优越感,又不愿付出努力,于是只能靠“受害者身份”来获得道德优越。
“我被东亚文化压抑了”、“我是体制的受害者”,这些说法听起来像是在反抗压迫,本质上却是一种自我设限。因为要维持“我是受害者”的叙事,就得不断证明自己无法改变现实,只能沉溺于创伤与控诉中。
这类怨恨情绪,看似激进,实则虚无。它既不指向建立更公平的制度,也不鼓励个体行动。它唯一的出口,就是直播间里喊“安卓都低端”,让自己在消费中获得优越感。
而“苹果人”户晨风,就是这种情绪的流量化版本。他不需要讲道理,只需要把“你不是苹果人”变成一句羞辱,观众就会自动代入,情绪就会自动转发。
“版本对照”、“西方幻觉”、“受害者道德”,这些构成了当下网络迷思的三座高墙。可惜的是,它们提供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情绪出口;不是变革力量,而是焦虑放大器。
我们当然可以反思东亚社会的压迫性,也可以借鉴日韩的教训。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对自身路径的探索,不能把“我好惨”当作终极身份,更不能把“我用苹果”当作行动的全部。
在这个消费即政治、情绪即流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文化甄别的能力,更需要对“怨恨政治”保持警惕。真正的对抗,不是喊口号,不是贴标签,而是重建意义、重建行动力。
面对未来,别做沉溺在“末人焦虑”里的哭泣者,而要成为那个敢于翻篇、敢于重启的“新人”。
来源:老闫侃史视频